书城宗教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3210700000010

第10章 天命五功(1)

五功为伊斯兰教“天命”宗教功课,是信仰的实践。《古兰经》多处提出要人们履行这些功课。

先知曾申明:“伊斯兰教建筑于五项基础之上:除安拉之外,别无他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立行拜功、出纳天课、朝觐、封莱麦丹月之斋。”依此,回族穆斯林把伊斯兰教这五项基本宗教功课,称为“天命五功”,或“天道五功”,认为,物质世界形成,芸芸众生出现,天道——安拉的造化作用由人道反映出来,随着后天气质的增长,物欲横流,人的本性蜕化,陷于昏聩迷惘之中。表现在对真理认识上,正确的被歪曲,纯洁的被掺杂,流行的被阻碍,人们既不能认清安拉造化的本原,也不理解生为何而生,死后归向何处?而五功便是引导迷误者修身养性,敬事安拉,以开蔽通塞,认识“先天何处,后天何所,来是何来,去是何去”。通过实践,回复到最初的境界。

对信仰的实践活动天命五功,回族穆斯林视为“天道”,是穆斯林承担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义务,故谓五功“天命总纲,教道根本,敬服五功,天道尽矣”。早期回族穆斯林学者称之为“五常”,即终身奉行的五种常规:“正教之五常,乃真主之明命,即念(念主)、施(天课)、戒(斋戒)、拜(礼拜)、聚(朝觐)之五事也。”“五常”后来统一称为“五功”,其中排列也有变动,“念、施、戒、拜、聚”改作“念、礼、斋、课、朝”,沿袭至今。现就其内容,分述如下:

念——信仰的表白

“念”即念主,要求人们必须在口头上公开申明安拉独一,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感赞安拉之洪恩。通过念词,树立牢固的信仰基础,以获得心灵的归宿。表白的念词有两则,一则是“克里默团义布”,回族穆斯林称之为“清真言”,基本内容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钦差”;另一则是“克里默·舍哈德”,即“作证词”,内容是“我作证,一切非主,唯有真主,止一无二。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主的钦差”。对“清真言”、“作证词”清代回族穆斯林学者称之为“谛言”。谓“谛言者,圣教传心之法,所以认识真宰止一无二之明证也”。念词的内容虽落落数言,义词简约,而意旨深微。它首言证主,次言证圣,而归本于自我。证主,则知造化人物的本原,与人类所以产生的缘故;证圣,则认识先辈归主的法则,进而体会圣人的使命。《作证词》中,首言“我作证”在于认主必须首先认己,认己方能认主也。故“我作证”一词,意在唤醒古今醉梦。“遵真主之明命,守至圣之真传。内明心性,而道契真一;外修身政,而礼分主仆”。回族穆斯林学者向以念功为“百功之髓,万善之元”,列为“天命五功”之首,认为“念为万行之根,是事皆由此发。一念之诚,可以利贯金石,超越古今,包罗天地”,把“念”的功用提到从未有的高度。

念诵“清真言”或“作证词”,都是要求穆斯林思想上必须充分明确:宇宙间,除了安拉之外,没有任何主宰;安拉至尊至大,独一无偶,凭其“大命”创造一切。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负有特殊使命。穆斯林奉行先知的教导,也就是顺从安拉的表现,是信仰的重要保证。赞念安拉和先知,不要求赞不离口,容许有一定的时刻,至于内心的默颂,则不容许须臾忘却,必须牢记心头,故谓:“口念以时,心念无时。”对于安拉不但要“口念以时,心念无时”,回族穆斯林认为还必须遵行十项准则,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这十项准则是:1.诵辞;2.知义;3.信斯理;4.恒斯道;5.间不讳答;6.求不缓授;7.明夫主有之理;8.主一之证;9.唯主无比之据;10.知夫穆罕默德之为圣也,为圣之至。由于“知义”,才能由“诵辞”中表达皈依安拉,兼及至圣。然后才能“恒斯道”,力行在先知指引的道路上。

礼——礼拜安拉

礼拜的意义,在于以身体力行功夫,接近安拉,昭事安拉,表达对安拉创造、养育、赐福的感赞。《古兰经》:“你们要牢固握住安拉赐予的绳索。”(3:103)这节经文,比喻尘世为苦海,安拉超拔世人,挽救沉沦。穆斯林认为拜功,无疑是安拉援引穆斯林的绳索,是穆斯林“近主之阶”,归向安拉的必由之路。

穆斯林礼拜,规定一日五次,有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七日一次聚礼,一年两次会礼,其中有“天命”、“当然”、“圣行”、“副功”等类别。礼拜,首先要沐浴,清洁身体,然后才可以临拜,所以伊斯兰教规定,沐浴是拜功的基本条件。五功中的念、斋、课、朝等功修,无沐(小净)可行,唯拜功无沐(小净)断不可行。此外,还要“盛服”,拜服以洁净和庄重为宜;同时要“洁处”,原则上要求穆斯林按时赴清真寺合众礼拜,胜于个人的单独行动。倘在特殊情况下,不能赴寺,不论居家或在荒郊,“必须选择干净处所举行礼拜”。礼拜还要求“正时”,即不超逾规定的礼拜时刻,“务当其时,务守其中”。

“正向”,礼拜必以麦加的“克尔白”圣殿为向往。神存心临,凡居于麦加之东者,西向;居于西者,东向;居于南者,北向;居于北者,南向。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若涉大荒,航行于海,阴晦不辨方向,以心向麦加即可。

礼拜的“仪则”是端立、举手、鞠躬、跪坐、叩首,合称“四仪”。礼拜的基本动作为:入拜,两手齐举至耳,赞曰“唯真主至尊”。身直立,两手束于腹,诵读《古兰经》首章,鞠躬、叩首、跪坐为一拜,二拜为一礼。回族穆斯林对礼拜常以波斯语称之为“乃玛孜”,五时礼拜的名称,相沿亦以波斯语称呼。现将穆斯林每日举行的五次拜功名称、时间、拜数列表于后。

聚礼即“主麻”,穆斯林每七日即公历每星期五举行的一次拜功。规定这天成年男性穆斯林必须集中于城镇的一个中心大寺,共同举行礼拜。如果城市辽阔,往来交通不便,也可以分别在两处举行。所谓:“合众寺之人,统归一寺举行礼拜,谓之聚礼。”

聚礼的拜功,规定为十拜,先是“圣行”四拜,由穆斯林个人自礼,然后,大众或跪或坐,聆听海推布(宣教)的“虎图白”演说,演讲结束,大众起立,排列班次,跟随伊玛目(站在大众之前面领导礼拜者)礼“主命”二拜。随后,大众再各自礼“圣行”四拜,聚礼即告完成。凡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的穆斯林国家或地区,聚礼通常由国家元首或当地最高行政长官领导百官庶民举行。同时,利用群众聚会,发表施政演说,进行告谕,形成聚礼的主要内容。宣谕者循级登上“敏拜尔”(讲坛)首先朗声赞颂安拉,次颂先知,再颂先世群圣群贤之美行。赞颂毕,宣讲教义教法,宣告令行禁止之事,勉励穆斯林遵行教典教律。宣谕毕,稍坐片刻,复起再进行宣谕,再赞颂安拉、先知、哈里发或苏丹(依次下阶一级),最后称颂当代宰官的善政,宣告臣民所宜遵宜戒之事,进行讽谏。

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主麻日的聚礼活动中,只举行聚礼拜,当日的晌礼拜可省去,不再举行。人数不足四人者,则照常举行当日的晌礼拜,不举行聚礼。

回族穆斯林散布全国,居住分散,很少形成包括城市在内的较大的聚居区域。所以,回族穆斯林的聚礼多以教坊为单位举行,每个教坊各自为政,穆斯林集中所在教坊清真寺参加聚礼。即便是我国西部地区,回族穆斯林某些较大的聚居区域内,大多也是如此。这无疑是回族穆斯林干百年来一贯不相统属的传统方式,后来又增加了教派的因素。同属一个教派的穆斯林,自然愿意在自己教坊清真寺共同举行聚礼。而且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统治者视穆斯林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根本不允许穆斯林“合各寺之人,统归一寺”,举行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就穆斯林本身来说,也怕涉及“聚众谋反”之嫌,自然避免因聚集成千上万的穆斯林而招致无妄之灾。

回族穆斯林的聚礼活动中,既举行聚礼拜,"同时也举行当日的晌礼拜,实行聚礼、晌礼复合制。回族穆斯林的聚礼,由教坊清真寺的伊玛目或开学阿訇领导举行,他们是教坊内穆斯林最高的宗教领袖,职司一方教务。宗教领袖主持聚礼活动,与我国政教分离的传统精神相符合,这也是回族伊斯兰教适应我国社会政治情况的显着表现。回族的聚礼活动基本上采取聚礼、晌礼两不废,合并举行。按照教法规定,缺乏聚礼条件的穆斯林,一般只奉行晌礼即可,不再举行聚礼。但回族穆斯林却采取二者兼顾的办法,既照常进行晌礼拜功,又不放弃七日一次的聚礼活动,晌礼、聚礼两不误。因此,回族穆斯林的聚礼拜功,增至十六拜(其中晌礼十拜)。

回族穆斯林的聚礼活动中,实行双“虎图白”制。聚礼拜入拜之前,由领导聚礼的掌教阿訇宣讲教义,宣传先知众圣的嘉言懿行,劝勉穆斯林大众遵纪守法、爱国爱教,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无俗套和刻板的仪式。掌教阿訇宣教演说,通常以阿语称之为“卧尔兹”,以区别于“虎图白”。聚礼“主制”拜前的“虎图白”,在回族穆斯林的聚礼活动中流传已久,然而早已流于一种刻板的形式,不过第二章天命五功按照一定的仪节,背诵一篇固定不变的赞主、赞群圣和祈求两世吉庆的祷词而已。“虎图白”早期多由专职的海推布担任,后来也由掌教阿訇承担。“虎图白”在回族穆斯林的聚礼活动中,已失去它的宣教作用,但属于宗教活动的重要传统之一,回族穆斯林又不愿轻易割爱,所以,保留形式,增加掌教阿訇的一项“卧尔兹”,弥补“虎图白”之不足。回族伊斯兰教聚礼活动的这种“双虎图白”制,长期以来成为回族穆斯林的一种常规。

此外,还需特别提到的是,聚礼以往只限于男性穆斯林,妇女不参加。近代以来,许多穆斯林教坊清真寺也为妇女保留了参加聚礼的席位。

会礼是一年二会,即尔德·菲图尔(开斋节)和尔德·古尔邦两个节日中举行的礼拜。会礼仅二拜,其它礼拜每次只一举手,而会礼连续七举手。头一拜,四举手于颂前(伊玛目朗诵经文),后一拜,三举手于颂后。会礼,这里不拟多讲,本书传统节日一章中,有较详细的论述。

关于旅人之拜,《古兰经》说:“当你们在大地上旅行的时候,如果惧怕逆徒伤害你们,无妨缩短拜功。”(4:101)先知穆罕默德根据这节经文的精神,进一步提出:“凡是旅行者在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缩短拜功。”大法学家艾布·哈乃斐甚至主张:“旅行者必须缩短拜功。”这是基于当时交通不便,旅行诸多艰险,准许“缩短拜功”,在于适当减轻旅行者的辛苦,但是,旅行者必须具有一定条件:首先是有目的旅行,而不是漫游无目标地浪迹天涯;其次必须离开所居住城市超过骆驼中速三昼夜的途程。倘若符合上述条件,晌、哺、宵三次拜功的“主制”可以“短作”,即减少一半拜数,“圣行”拜可不必举行。旅行者一定要遵照执行。如果仍按居家履行拜功,反而违抗教律,意味拒不接受安拉的恩赐。旅行者倘或决定在某地停留十五日以上,不再转移他地,以及返回原地,即须结束“短作”,奉行常规拜功。

回族伊斯兰教历来对“拜功”非常重视,一般学者反覆申述“拜功”是涤罪之泉,行教之柱,近主之阶。认为礼拜“有闲邪存诚之妙,拜跪起止,见幽明化育之理。对越趋跄,寓天人合一之机”。因此,遵行与不遵行“拜功”,被提到顺主与逆主的高度。拜功意义的重大,超越其它四功之上,因为“念功”,终身表白信仰一次即可。重念、多念,以至时刻诵念,则都属于“圣行”。“朝觐”也是生平一次为“天命”,再次为“副朝”,而且与“天课”规定相同,不具备条件者,可不承担这项“主命”;斋功、课功仅每年一次。唯独拜功要求“日礼五时”,又有聚礼、会礼、副功之类,必须持之以恒,常守不懈;其它功修,因故误失,事后可以还补,“拜功”原则上不容忽视和怠慢,即使濒死之际,也要求以意向表示礼拜。诸功无沐(小净)可行,但拜功倘无小净以及拜中轻举妄动都不允许。所以拜功被称为五功的“纲维”。

回族穆斯林对于礼拜,不但要求严格遵行礼拜的各种“条例”和“仪则”,还要求纯净灵魂,清心寡欲。在礼拜当中,要“神存心临,外栗内兢”,全神贯注,不思虑其他事物,不能左顾右盼,不能搔手举足,更不作声。认为,“真主不可见,而礼则恍惚如见;真主不自临,而礼俨然如临。礼拜如临真主御前,我虽然不能眼见真主,而真主自能观察到我,明鉴和洞悉一切,故礼拜主要“兢兢自持”。

回族穆斯林还认为拜功包括五功,把五功熔于一炉:拜中赞颂安拉和先知,就是念功;侍立、鞠躬、叩首、跪坐这四种仪式,是拜功;礼拜过程中,不食也不饮,这就是斋功;见利不顾,一心专注敬事真主,舍弃其他一切,就是课功;面向天房,申祝祈,这也是朝功。“不言不笑,不取不予,尽绝尘务”,这就足以超凡脱俗,达到“浑然无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