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上册)
3259000000010

第10章 乐毅伐齐

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魏昭王给了他非常丰厚的封赏,但是没有给他兵权,而是让他做外交官。可即使没有做将军,乐毅的锋芒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其中就包括正在广招贤士的燕昭王。

一次,魏昭王派乐毅出使燕国。燕昭王为了打败齐国,一雪前耻,到处招揽人才,于是很想把乐毅留在燕国。但是,乐毅的身份是魏国使臣,如果就这样把他留下来,可能会引起一场外交纷争,于是燕王修书向魏昭王说明情况。魏昭王得到信后,回复说愿意让乐毅留在燕国。

乐毅很快成了燕国的副国相。燕昭王得到乐毅后十分高兴,连忙向乐毅请教国事。而乐毅对燕昭王的问话全都采用逃避策略,这让燕昭王很不痛快。最终乐毅在燕国沉寂下来,每天和朋友钓钓鱼,喝喝酒,日子过得不亦乐乎。这些消息很快传到魏昭王的耳朵里,魏昭王笑着说:“还好我们没用他!祖上是名将,子孙可未必啊!”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燕昭王对乐毅由满怀希望变成失望,最后已经对他绝望了。正当燕昭王决定给乐毅一块封地,让他回去养老的时候,乐毅却在一个深夜穿着盔甲来到燕昭王的宫殿。原来,乐毅之所以表现得放荡不羁,一是为了麻痹大国的神经,二是等待一个适合攻打齐国的机会,如今这个机会来了。齐湣王在灭掉宋国后十分骄傲,连续向南侵犯楚国,向西攻打赵、魏、韩国,想自立为天子,引起了诸国的不满。

燕昭王与乐毅商量伐齐大计,乐毅认为仅凭燕国一己之力还不足以战胜齐国,应当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讨伐齐国,于是派出使者前往各国。各国苦于齐王的骄横暴虐,都同意参加燕国的攻齐战争。

于是燕昭王征调全国兵力,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尉斯离率军队前来助阵,韩、赵、魏联军也前来会合,联合大军由乐毅统一指挥。齐湣王听闻联合大军前来进犯,下令调集全国兵力进行抵抗,双方在济水西岸大战。乐毅临阵指挥,率领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首战取得胜利后,乐毅撤去秦国和韩国的军队,令魏军分兵两路进攻宋国旧地,令赵军去收复河间,自己则亲率燕军,从北面长驱直捣齐国都城临淄。剧辛劝说道:“齐国强大,燕国弱小,首战取得胜利,是因为有其他国家帮忙。我们应当及时攻占齐国边境城池,以扩充燕国的领土,这才是长久之策。现在大军遇城不攻,一味深入,这样既无损于齐国又无益于燕国,只会结下怨恨,以后必定会后悔。”

乐毅回答说:“齐王自登位以来,对内欺压百姓,对外结怨诸侯。他不肯听从臣子的建议,罢黜贤良人才,亲近谄谀小人,国内早已民怨沸腾。现在齐国军队已经溃不成军,如果此时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如果不抓住时机,等到齐王痛改前非,体贴臣下而抚恤百姓,那时候我们再想攻下齐国就希望渺茫了。”剧辛听了,对乐毅的远见卓识佩服不已。

乐毅下令全军深入齐国,齐国果然大乱。齐湣王自知不能抵挡燕军,便仓皇而逃。乐毅率领的燕军没有遇到多大阻碍,就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燕军大肆搜刮宝物钱财,大量运回燕国。燕昭王得知消息后,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上游犒劳将士。燕昭王得以一雪前耻,乐毅功不可没,于是燕昭王将他封为昌国君,留在齐国指挥燕军继续攻占其他城市。

燕军乘胜对齐国其他城市发起攻击,齐军望风披靡。乐毅整肃军纪,禁止抢掠,每攻占一座城池,都会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以礼相待。乐毅还下令减轻齐国百姓的赋税,废除苛刻法令,恢复齐国旧有的良好传统,这些举动都得到齐国百姓的拥戴。另外,乐毅还亲自祭祀齐桓公、管仲等先贤,表彰齐国的贤良人才。通过这些收买人心的举动,齐国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之内,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设立郡县治理。

齐国大小城池都被燕军占领,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邑,其余全部并入燕国的版图,燕国前所未有地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能够破城但不能降服民心,民心不服,就是占领了全部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燕昭王竟然在这个时候过世了,燕惠王继位。燕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乐毅有矛盾,因此对乐毅不是很信任。齐国的田单得知这一情况后,使用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结果燕惠王中计,撤换了乐毅,最后燕国军队也被田单赶出了齐国。

乐毅接到命令之后,知道新君不信任自己,回燕国恐怕凶多吉少,便回到故乡赵国。燕军大败之后,燕惠王十分后悔,同时也害怕乐毅投奔赵国对自己不利,就派人向乐毅道歉。乐毅因此写下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表明自己不会效忠昏君的态度。乐毅在燕国的名誉得到恢复,他也没有报复燕惠王。从此乐毅就在燕、赵两国之间自由穿行往来,得到了两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