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上册)
3259000000013

第13章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听从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对韩国发动大规模进攻。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被秦将武安君白起攻占,上党郡与外界的通道被切断,而韩国国内也正遭受着秦军的攻击,很难分出精力来顾及边远的小地方。于是上党郡守冯亭与部下商议,上党被破是必定的,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赵国。如果赵国接受上党,那么秦国必定会攻打赵国,这样韩、赵两国就会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于是,冯亭派遣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到了赵国。

赵孝成王听说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十七座城池,便不听大臣的劝谏,非常开心地接受了。赵孝成王接受上党后,果然惹恼了秦国,秦昭王派左庶长王龁率兵攻打上党,上党被攻破。赵孝成王令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于是攻打赵国,赵军遭遇几次败仗,损失数员大将。

吃了几次败仗后,廉颇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不管秦军怎么挑战,赵国就是不出兵,两军在长平对垒。赵孝成王以为廉颇因吃了败仗而变得胆怯,不敢出战,因此多次斥责他。

后来秦国国相范雎收买了赵国的权臣,散布流言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那个老家伙不足挂齿,他现在不敢出战,就快投降了!”赵孝成王对于廉颇不出战的做法本来就颇有微词,听到这样的流言之后,便准备让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劝阻说:“大王不要因为赵括的名声就用他,那都是夸夸其谈,他只知道诵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却不知道灵活应变。”但是赵孝成王不听,仍然坚持让赵括代替廉颇成为大将。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喜好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赵括曾经多次和父亲赵奢谈论兵事,就连父亲都没有胜过他,然而却没有得到父亲的称赞。赵括的母亲便问赵奢其中缘故,赵奢说:“行军打仗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赵括对此谈笑随意,把战争看得太简单了,显得太轻率。如果赵王不让他带兵打仗还好,否则让赵国遭受巨大损失的人一定是赵括。”

赵括即将赴命时,他的母亲劝说赵孝成王:“赵括不能担任将领。”赵孝成王问其原因,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年我侍奉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是将领。他父亲得到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部下,所以他能得到部下死力相助。这些部下一旦受命,连自己家里的事情都不会过问就欣然领命。而赵括与他父亲完全不同,他趾高气扬且自私自利,所以请大王收回成命。”赵孝成王仍旧不听。

秦国知道赵括代替廉颇成为大将后,便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任王龁为副将。这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因为“白起”这个名字太有震慑力了,为了防止赵军有所防备,秦昭王下令:“把此次战役的指挥者是白起这事泄露出去者,杀无赦!”

赵括到了军中,将廉颇制定的军制和调度全部作了更改,而且调换军官,然后下令出击秦军。白起假装战败,引诱赵军追击。赵军一路追到秦军营垒,此时秦军一扫之前疲态,强悍防守,赵军一时无法击破。白起预先布置好的两支骑兵开始出动,一支骑兵有两万五千人负责切断赵军的退路,另一支骑兵有五千人负责切断赵军的粮道。然后白起派遣一支精锐轻骑兵前往袭击赵军,获得胜利,战斗失利的赵军只好修筑营垒等待救兵。

秦昭王听说赵军的粮道被切断,立即亲自征调士兵前往长平,阻截赵国的救兵。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求救,齐王没有应允。周子劝谏齐王:“对于齐国来说,赵国就是抵挡秦国的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则齿寒。如果赵国灭亡,灾祸不久便会降临到齐国。所以援救赵国,应该像救火一样,刻不容缓。何况援救赵国能够彰显道义,抵抗秦军可以显示威名。如果因为爱惜粮食而错过此事,那就是决策上的大错。”齐王不听。

就这样,赵军被秦军围困,断粮四十六天,军中甚至出现自相残杀来获取食物的行为。赵括技穷,便下令向秦军发起冲击,企图突围而出,但是都被秦军击退。于是赵括亲自带兵突围,最终被射死在战场上。四十万赵军见主将已死,毫无战意,纷纷向秦军投降。白起说:“这些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祸患!”于是下令把赵国的俘虏全部活埋,只留下两百多个年纪小的士兵遣回赵国。

长平一战,秦军先后杀死了赵国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悲痛不已。后来还是平原君求救于楚国和魏国,赵国才暂时摆脱了亡国的危险。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他先是大破楚军,攻入楚国国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在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二十四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然后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白起一生七十余战,从来没有败绩,是“战国四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