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全集
329100000009

第9章 驾驭进退是最高明的成事规则 (1)

人生之中,知晓何时进攻、何时退让,方可圆融通达。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进退规则之人。与其处处碰壁,不如迂回通达,适时进退。“退”是一种做人的方法,更是一个成事的规则。

后退一步,成功的希望更大

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凡事皆有长有短、有胜有败,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属于深谙进退之道的人,后退一步,成功的希望更大。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他有个显赫的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麻雀,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学士证书,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岗位。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书。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然而直线进取失败了,后退一步曲线再进,终于如愿以偿。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做人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方略。一个人跳高时,如果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并不容易。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希望就会非常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

这位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他先放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如果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结果就会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所有人注意。别人对你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发现你的错误;相反,如果别人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绩就会更容易被发现,甚至让人吃惊。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这里所说的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弯腰,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而弯腰则会增强以后的爆发力和冲劲,使人对你刮目相看。退是为了以后再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进的意义了,这种退更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懂得适时而止

适时而止是进退的智慧,更是生存于世的一种智慧,许多事成于止,也败于止。

沈万三秀是明朝初年江苏昆山一带有名的大富翁。他原名沈富,因当时民间习惯将名门望族中的人称作“秀”,连上姓名和排行,因此他又被称为沈万三秀。至于其中再嵌上一个“万”字,则是表示他拥有万贯家财。

沈万三秀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拼命地向新政府输银纳粮,讨好朱元璋,想给他留个好印象。

朱元璋于是下令要沈万三秀出钱修金陵的城墙。沈万三秀负责的是从洪武门到西门一段,占金陵城墙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可沈万三秀不仅按质量提前完了工,而且还提出由他出钱犒劳士兵。

沈万三秀这样做,本来也是想讨好朱元璋,但没想到弄巧成拙。朱元璋一听,当即火了,他说:

“朕有百万雄师,你犒劳得了吗?”

沈万三秀没听出朱元璋的弦外之音,面对如此诘难,他居然毫无难色,表示:

“即使如此,我依旧可以犒赏每位将士银子一两。”

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在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武装割据集团争夺天下时,朱元璋就曾经由于江南豪富支持敌对势力而吃尽苦头。现在虽已建国,但国强不如民富,这使朱元璋感到无法忍受。如今沈万三秀竟然僭越,想代天子犒赏三军,仗着富有将手伸向军队,更使朱元璋火冒三丈。

但他没马上表露出怒意,只是沉默一下,冷言道:“朕自会犒赏军队,这事你就不必操心了。”朱元璋决心治治沈万三秀的骄横之气。

一天,沈万三秀又来大献殷勤,朱元璋给了他一文钱。

朱元璋说:“这一文钱是朕的本钱,你给我去放债。只以一个月作为期限,第二日起至第三十日止,每天取一对合。”

所谓“对合”是指利息与本钱相等。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每天利息为百分之百,而且是利滚利。

沈万三秀虽然浑身珠光宝气,但腹中空空,财力有余,智慧不足。他心想,这有何难!第二天本利2文,第三天4文,第四天才8文。区区小数,何足挂齿?于是沈万三秀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可是,他回家仔细一算,不由得傻眼了,虽然到第十天本利总共也不过512文,可到第二十天就变成了524对合288文,而到第三十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总数竟高达536 870 912文。要交出5亿多文钱,沈万三秀只能倾家荡产了。

后来,沈万三秀果然倾家荡产,朱元璋下令将沈家庞大的财产全部抄没后,又下旨将沈万三秀全家流放到云南边地。

知道适时而止,从而赢得更有利于己的局面。适时而止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作为一种大智慧,它绝不是简单的停止无为。它是一招因时而变、出奇制胜的妙法,也是深合事理、退中求进的处世哲学。对于只知冒进、急功近利者,止的运用就尤显珍贵。综观无数失败者的症结,他们所缺的并不是智慧,就能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只要到了能克制智慧、潜藏智慧,进而慎使智计的境界,他的智慧才是最完美的,他才能在任何形势下都应对自如,屹立不倒。

争一步不如让一步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和忍让,缺少这两样便什么事也干不了。不要斤斤计较、小题大做,在给对方设一道门的时候,其实也把自己堵在了门外。

两个人在一架独木桥中间相遇了,桥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两人都想着让对方给自己让路。

一个说:“我有急事,你让我先过。”

另一个人说:“我们谁也不愿让,那就同时侧身过桥。”

两人一想也对,就侧过身子脸贴脸地过桥。

这时一个人暗暗推了另一个人一把,另一个在挣扎中抓住了他,两人同时掉进了水里。

墨子说:“恋人者,人必从恋之;害人者,人必从害之。”构建平和的心境,争一步不如让一步,这也是自己得到方便的根源。

做人是一生的学问,凡是在争来争去中度过时光的人,都算不上真正懂得做人底线的智者。与之相反,“求让”则是保证能够安心做事的重要的做人底线。

“争”与“让”的区别在于:“争”在于不失分寸,“让”在于敢舍一切。如果用“争”的方法,你绝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的方法,收获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语言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如果你非要在嘴劲上争一下,倒不如让步为好。

承认自己有错让你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带来的结果可以冲淡你认错的沮丧情绪。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你先承认自己也许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遇到争论时,首先做出让步,这是有礼貌的表示,而不是伤面子的行为。如果执意争吵,只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因此,快速、真诚地让步,承认自己的错误,你与对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他觉得你真诚的情形下,他也会真诚地待你了。

当你对的时候,你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使对方同意我们的看法;而当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真诚地认错。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会把办不成的事办成。人们最容易被“让”所打动,最容易被“争”所激怒。“让”与“争”关系的选择,可以说常为低调做人的智者所把握,成为他们行之有效的做人方式。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暂时的让步不是吃亏,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就是做人的道理,赢在结果,不强调过程。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惯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

部属都以为李渊这次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可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足为号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离了这个根据地。如果离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这番思考,李渊竟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圣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而侵暴百姓,若但俗和亲,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不仅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了李渊的战斗力。而李渊只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于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李渊得以不断从太原得到给养,终于战胜了隋炀帝杨广,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兴盛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

唐高祖李渊以退为进,为自己的雄心大志赢得了时间。如果不能忍那一时,李渊外不能敌突厥之犯,内不能脱失守行宫之责,其境险矣,忍一时而成了大谋。

从军事进攻的谋略来看,退却可避免失败。三国时期曹爽带兵攻战兴久而不下,急忙回兵,避免了蜀兵的伏击。

从人生的态度来看,退却有时也是一种进攻的策略。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表现自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也会改变态度。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人之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方能取得绝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