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3293000000110

第110章 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2)

1922年5月27日,陈垣辞去教育次长职务。6月15日,何煜由内务部次长调任教育次长。仅两日后,何就改任交通部查账委员会委员长,所遗教次一职由全绍青署理。据马叙伦透露,全绍青“是北大同事***先生的朋友,经大家把我提出来做继任的预备,请李先生介绍一下,不想马上就发表了”。

1922年6月27日,马叙伦正式被任命为教育厅长。次日,蔡元培在给他的复函中称:“前奉惠书,深以推荐教厅为不当,其时布置未妥,不必多与公办。现政府已发表,浙中教育界自然极欢迎。请公暂牺牲出洋之志愿,为吾浙教育立一基础,不胜企祷。”从此函可以看出,马叙伦此期一面准备出洋考察,一面争取教育厅长职务,直到此时才有最终结果,遂放弃了出洋机会。此函亦可印证前引马叙伦的记载,在争取教育厅长一事,他基本上是居于幕后策划,实际出面与蔡元培等人联络的是许宝驹等人,故此时他在给蔡元培的信中,仍“深以推荐教厅为不当”作为谦辞。从7月11日正式接任,到9月下旬被任命为教育次长,马叙伦在厅长任上前后不到三个月,作为自然有限。据他晚年回忆,在任期间曾带领视学到萧山、绍兴等地视察教育,“给浙江乃至全国开了一个教育厅长不专在公事房看报告的风气”。

二、“北系”与“浙派”

从1921年9月下旬到次年9月下旬,马叙伦担任一师校长和教育厅长的时间前后只有一年左右,不过他对浙江教育界的影响则远不只一年。旅京浙人对乡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颇为关注。“一师风潮”发生后不久,北京大学浙江同乡会即通电全国各界,对学生方面表示声援。该风潮实际上是在蒋梦麟等人调解下解决的。不过“五四”后从北京回浙江教育界担任具体领导职务,马叙伦当属第一人。辛亥革命前,马叙伦虽曾在浙江教育界任教多年,但当他重返浙江时,却被视为“外来户”。正如五四运动中蒋梦麟作为蔡元培的私人代表进入北大时,被沈尹默等人视为江苏省教育会势力的北扩;此时马叙伦从北京南归,则被浙江本地教育界人士看作“北系”势力的南侵。两相对照,可以窥见当时教育界的大致格局。

关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马叙伦在晚年的回忆中用了较多篇幅,据称:

杭州教育界分成两系,一系是前进的,一系是保守的(其实是饭碗主义),保守系里有我的老师和学生。自然,我在本省早有地位,又加我在北大地位也不算差,他们晓得我不是他们的俦伴,但是,也晓得我是不容易攻击的,因此,转用柔术进攻,就是从各方面来拉拢。可是,我有我做人的一套法宝,就是‘独立而不倚’,他们也没办法。不过他们背着一个教育会,甚至还有一个省议会,都可以替他们出场的、支撑的。我不免有单枪匹马的顾虑,我倚靠的只有自己的队伍——学生了。

其实,马叙伦在杭州并非“单枪匹马”,他的回忆在这一点上前后略有矛盾。当他回任一师校长时,尤其是黄人望经其推荐出任省立一中校长后,由于两人均曾任教于北大和北高师,故在杭州任职的两校毕业生多和他们联络,以致反对派在攻击他们时特创了“马黄党”一词。其中,“马”指马叙伦,“黄是指黄人望先生,还委屈了蒋梦麟先生,称他做蒋腿。”马叙伦将浙江教育界分为“前进”和“保守”两派,证之当时双方的态度,大致相差不远。但在当时不少人眼里,这一争斗则被视为“北系”与“浙派”的冲突。正如马叙伦在第二次辞职时所称:“以其来归自北,谓将树植北系;以其未用某人,谓乃排除某派。”马叙伦被教育部任命为浙江省教育厅长后,省长沈金鉴在答复浙江省教育会代表时表示:“当静筹良法对待,断不任马偏重北大派,而抑勒浙派。”参照两者的表述可知,马叙伦所谓的“北系”大致是指“北大派”,而“某派”则指“浙派”。

“北系”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当时在杭州与马叙伦、黄人望接近的北大和北高师毕业生,所包括的范围大致与浙江教育界“反马”势力所称的“北大派”、“马黄党”相当。而“浙派”则指以浙江省教育会为中心、且得到省议会支持的本地教育界人士。在后者看来,马叙伦、黄人望南归执掌一师和一中,大量援引北大和北高师的毕业生前来和他们争夺饭碗,已属难以容忍,故有前述省议员借攻击夏敬观用人不当连带攻击马、黄之事。这一事件发生后,如果说一师学生的“挽留”举措还比较温和的话,一中学生则要激烈得多,不仅冲入省议会会场,挟持陈惠民,还大举上街游行示威,猛烈抨击省议会。由此可见,此时马、黄一方与省议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6月21日,蔡元培及旅京浙江同乡致电省署保举马叙伦出任教育厅长后,“沈省长以浙人长浙教育,有违向章,电复婉拒。并闻浙学界电京,公举吴震春任教厅长,吴亦声明回避本籍。”马叙伦被正式任命为浙江省教育厅长后,“浙派”更是无法接受,遂向马发起总攻,双方矛盾激化。马叙伦被任命为教育厅长后,所遗一师校长职务,“现学生部公举一中校长黄人望代理,仍请马氏物色继任人物”。6月28日,这一要求为当时代理教育厅长的朱国桢所拒绝,“于是一师学生愤不可遏,拟联络省垣各校,实行驱逐”,迫使朱氏于7月1日签署了任命黄人望兼代一师校长的命令。一师教员刘延陵还专门为此事写了《杭州观潮记》一文发表于7月2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对朱国桢大加抨击,为马叙伦接任和黄人望兼代制造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