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15

第15章 B(12)

佚庄说:“将军如果能犒赏三军,就可以激励士气。只要我军英勇攻城,不愁邯郸不破。”

王稽说:“我是统军大将,只知道忠于秦王,当兵的就应该打仗,我管不了那么许多。”

佚庄劝道:“兵士虽然卑微,但毕章也是人呀,是人就有感情,他们对您的不满已经很长时间了。您应该知道,如接连三个人都说虎来了,人们便会信以为真;如果十个人合力压一个木锥,木锥一定会弯曲;如果众人都坚持一个说法,要求你改变作风,那么这个说法不用长翅膀也会飞得很远(众口所移,毋翼而飞)。这说明部下一旦齐心,力量会很大的。您还是犒赏一下您的士兵们,结果会好些,请将军三思。”

王稽对佚庄的建议不以为然,更没有认识到局面的严峻,依然我行我素。结果秦军士气低落,怨气激化成怒气,终于在几天后发生了叛乱。王稽无力约束,秦兵溃不成军,昭王盛怒之下命人斩了王稽。

“毋翼而飞”原比喻声音、名声、言论、消息等不经人力干预而迅速传播。后来演变为“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

不远千里

【释义】形容路途遥远,不辞辛苦而来。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孟子来到魏国,拜见了梁惠王。梁惠王接见了他,并说:“先生,您风尘仆仆,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一定是想要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吧(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回答说:“大王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是讲利益呢?您讲仁义不是更好吗?如果国君开口说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呀?’大夫一开口就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呀?’士和老百姓一开口就说:‘怎样对我个人有利呀?’这样上上下下都追求一己私利,那就十分危险了。”

他又接着说:“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死国君的常常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死国君的常常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大国的大夫能从国家的一万辆兵车中获得一千辆,小国的大夫能从国家的一千辆车中获得一百辆。这些大夫们十分富足,但心却似乎永不能满足。现在您还在宣扬利益,将来恐怕大夫们要把国君的财产全部夺去呢!”

梁惠王听了,深受触动,便问孟子怎么办。孟子说:“那不难呀:从来没有讲仁的人背离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背叛他的君王的。所以,大王您只要讲究仁义就足够了!”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释义】形容某人做的事情太无耻了。

【出处】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为官期间,正赶上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又有西夏入侵。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批大臣主张改革官僚政治,积极抵御外敌,却遭到宰相吕夷简等人的反对。范仲淹在吕夷简等人的诬蔑攻击下,被贬到饶州(今江西鄱阳)。

欧阳修和许多大臣一起上书皇帝,称赞范仲淹正直敢言,为官清廉,请求将他留在京城。可谏官高若讷却昧着良心说范仲淹该贬。欧阳修立即给高若讷写了一封信,痛斥了他一番。

欧阳修在信中写道:“过去我听人说,你是正直而有学问的君子,但是我现在很怀疑。所谓正直,是不可屈曲,有学问,能辨是非。你身为谏官,对范仲淹遭贬却不能公正地讲话,我才发现你不是一个君子。范仲淹刚正好学,博古通今,这在朝野上下是一致公认的。他只是得罪了宰相,你是害怕宰相,爱惜你的官位,贪图利禄而不敢说公正的话。你这样做,有何面目去见各位大臣?有什么资格出入朝堂称谏官呢?我看你是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高若讷和吕夷简采取报复手段,把欧阳修逐出京城,降职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直到几年后,朝廷重新起用范仲淹,欧阳修才又回到京城。

不知所措

【释义】措:安置,处理。指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形容窘迫或慌乱的状态。多指对突然发生的情况不知道如何应付。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有个儿子叫诸葛恪,自幼聪明过人。成年之后,即被吴帝孙权任命为骑都尉,为太子讲解经史。后来,东吴的周瑜、鲁肃、陆逊等重臣都先后故去,诸葛恪被任命为大将军,统率东吴的全部兵马。

孙权公元251年出巡,并去祭祀祖先,在归来途中突然中风。他感到自己已无康复的希望,便拜诸葛恪为太子太傅,旨在让他将来辅佐太子继承帝位。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时孙权病重,他召来诸葛恪及中书令孙弘等嘱托后事。孙权死后,孙弘认为诸葛恪为人残忍,不会忠于孙吴政权,打算在为孙权发丧之前除掉他。可是,孙弘还没有来得及动手,他的意图已被诸葛恪识破了。诸葛恪见孙弘如此不仁不义,便提前行动,抢先设计除掉了孙弘。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诸葛恪废掉了太子,另立孙权的儿子孙亮为太子,继承帝位。孙亮当时不过十岁。此时的他,既为父亲的故去感到悲哀,又为自己一夜之间成为皇帝而无比喜悦。他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在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孙亮不知如何处理眼前的事物和应付目前的局势,只好把一切都交给了诸葛恪,让他全权处理。

此时的诸葛恪早已将先帝孙权的嘱托忘到九霄云外。他大权在握,神气十足。这种心情在他写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现得非常露骨。他在信中写道:“今年四月十六日,大行皇帝逝世,太子以丁酉尊号(称帝),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诸葛恪自立新帝后,居功自傲,作威作福,不久便弄得天怨人怒,于公元253年被孙峻除掉了。

不知所云

【释义】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也指不知道怎样说才好。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即位,就是后主。刘禅当时才十七岁,所以便朝中的大小事情全交给诸葛亮管理。诸葛亮严格整顿吏治,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囤积粮食,训练军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蜀国上下太平,物产富足,军力增强。诸葛亮随后用攻心策略,七擒孟获,平定了南部边境少数民族的动乱。

恰在这时,魏国的皇帝曹丕死了,小皇帝曹睿刚刚即位。诸葛亮觉得实现先帝刘备遗愿的时机来了,就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诸葛亮特地给刘禅上了一道表章,也就是有名的《前出师表》。

诸葛亮从刘备创业未半就中途死去写起,然后说到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细述这二十多年时局的艰难与动荡,总结了东汉末期统治者任人唯亲,从而导致了国势日衰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并告诉他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忠臣良将,要多依靠他们,疏远那些奸佞小人。他最后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大意是:我现在就要离开陛下远征了,这份表章写到末尾时我已涕泪俱下、泣不成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刘禅读了诸葛亮的表章,十分感动,亲自带领文武百官走出成都城外十多里送行。

不自量力

【释义】量:估量,衡量。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形容十分骄狂自负。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春秋时期,有两个很小的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都在今河南省境内。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虽然两个国家都不大,但比较而言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并且在随后一段时间内,息国因为兵败,国力更加衰弱。

随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后断言,息国很快就要面临亡国的境地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一、息国没有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不度德);二、息国没有正解地估量自己的人力、物力、军事实力(不量力);三、息国没有同亲近的国家搞好关系(不亲亲);四、息国没有把自己进攻郑国的道理讲清楚(不征辞);五、息国无法明辨用兵失败的罪过和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不察有罪)。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出这些人所料,不久,息国便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

不足为意

【释义】形容不值得放在心上,有轻视之意。

【出处】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密传》。李密原在隋朝做一个小官,十分好学。一次骑牛外出,他将一只装着《汉书》的袋子挂在牛角上,自己一手抓住牛身上的带子,一手拿着书本观看。越国公杨素见了,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你赶不上。”杨玄感于是与李密结为朋友。

隋炀帝大业九年,杨玄感准备趁炀帝亲自征讨高丽的机会起兵谋反。他悄悄要李密替他出主意。李密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上策是趁天子远在高丽,出其不意,发兵到蓟州(今北京附近)扼住隋炀帝的退路;中策是关中仅有卫文升镇守,这人不值得放在心上(有卫文升,不足为意),可迅速发兵袭取长安,使天子失去后方;下策是就停在洛阳,这样胜败不可预料。

杨玄感虽有野心,但不图进取,便采用了李密的下策,结果败于隋朝大将宇文述之手,自己也被抓住。而李密后来却领导了瓦岗军起义,声势搞得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