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02

第2章 A(1)

爱鹤失众

【释义】原意是因为宠爱鹤而失去民心。比喻因小失大。现也用于比喻人不务正业。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闵公二年》。春秋时期,卫惠公的儿子姬赤继位,为懿公。他不思富国强兵,却特别爱养鹤。鹤苑也不断扩大,甚至侵占了百姓的农田。卫懿公按照毛色、长相、个头大小,将鹤分成几等,派专职官员负责饲养。饲养的要求很高:不仅饲料要新鲜,还在池塘里养着鱼,花园里养着蚱蜢等鹤爱吃的食物。官员们每天按时给鹤“梳洗打扮”,保证每只“仙鹤”羽毛洁净,仪表非凡。到了后来,他甚至给这些鹤加官晋爵,让它们享受俸禄。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纷纷离开,他的兄长也投奔他国。

听说卫懿公好鹤,远在北方的燕国特地送来几十只稀有的灰鹤。卫懿公当时要巡游全国,便下令说:“灰鹤是鹤中珍品。快准备几辆安装大华盖的马车,配上最好的马,让灰鹤陪我一起出巡,这样既能显示卫国的富有,又能让邻国知道卫国的国威有多高,连名贵的灰鹤也有人送来!”

卫懿公四处招摇之时,北方的狄人倾全国的兵力攻打卫国来了。卫懿公知道来者不善,下令国内成年的男子一律上前线打仗。人们当面不敢说,但是背后都在抱怨:“不是说鹤群能显示国威吗?让鹤群披甲上阵好了。它们还享受禄位呢,我们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力气作战!”

卫懿公亲自率领军队迎战狄人,可是士兵无心恋战,最后在黄河边上吃了大败仗。卫懿公战死沙场,卫国也被狄人灭亡了。

爱毛反裘

【释义】怕裘衣上的毛受损害,而把裘衣反穿起来。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二》。魏文侯是战国初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他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和战国初期的强国。

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着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为正),背着一捆柴火行走。文侯问他:“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皮裘背柴呢?”

那人说:“因为我太爱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坏了,皮裘上的毛也就失去依托了吗?”

后来有一年,魏国东阳地区交纳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十倍,为此满朝大臣都向魏文侯表示祝贺。但魏文侯却忧心忡忡,说:“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没有增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了十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向国家上缴赋税也是有比例的。这一定是当地官员盘剥得来的。我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这样下去,国家不会安定,你们为什么要向我祝贺呢?”

魏文侯继续说:“这就像我遇见那个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为爱惜皮裘的毛,却忘了皮裘的里子更重要。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就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魏文侯的话让众大臣深受启发。

爱屋及乌

【释义】乌:乌鸦。由于爱某个人而连带地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非常喜爱某人,从而也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的人或物。

【出处】汉·优胜《尚书大传·牧誓·大战》。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旦(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其他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周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殷商都城朝歌。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因为他感到天下还没有真正安定,而且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臣子也让他头疼。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那些旧臣应该怎么处置呢?”

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仆从家人。那么,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这样不行。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人说: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也不行。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应不偏爱自己旧时的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这样就可以了。”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从此可以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善待商朝的官吏和百姓,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安步当车

【释义】安:安详,徐缓;当:当做。指从容地缓步行走,就像坐着车一样安适。形容人能安于贫困,自得其乐。现多解作徒步而行。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大贤士,名叫颜斶。他才华出人,心藏韬略,而且为人特别正直,从不奉迎权势。齐宣王听说了他的大名,便把他召进宫来。

颜斶来到宫中,走到殿前台阶处,便不走了。齐宣王看见了很奇怪,唤他道:“颜斶,你过来!”

颜斶还是站在原地不动,冲齐宣王叫道:“大王,你过来。”

齐宣王的左右侍臣一听颜斶竟敢叫齐宣王过去,便齐声斥责颜斶道:“你这个人好不懂礼仪,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只是一介草民,怎么可以让大王过去呢,只有你过来才是。”

颜斶却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这些人说话真是好没见识。我如果照大王的话走过去,那就只能意味着我屈从权势,是一个为人们所不齿的奉迎拍马之人;而大王要是能够屈尊走过来,却能显示出大王礼贤下士的国君风度。现在就是这样两种情况,你们说说,是我仰慕权势好呢,还是大王尊重贤人好呢?”

齐宣王听了颜斶的话觉得非常不顺耳,恼怒地问:“那你说说看,到底是一国之君尊贵,还是博学的贤人尊贵?”

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博学的贤人尊贵,大王认为这个问题还用讨论吗?”

齐宣王心里不服,又问:“你说话可有根据?可不能信口开河!”

“当然有,”颜斶泰然自若地接着说道,“记得前不久,秦国发来数十万大军进攻齐国,他们曾下过这样一道严厉的军令:‘谁敢在柳下惠坟地周围五十步的范围内砍伐树木,处死。’同时,他又下了一道命令:‘能砍掉齐宣王脑袋者,封万户侯,赏千金。’从秦国的军令便可得知,大王,你的头颅还不如贤士柳下惠坟墓周围的树呢,当然更不能与贤士相比了。”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车)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太卑鄙了!”

颜斶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请您当我的老师。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都会衣着华丽。”

颜斶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在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晚食以肉,安步以当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

颜斶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而去。

安居乐业

【释义】乐:喜欢;业:职业,代指劳动。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生产。形容生活、生产平稳安定。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他生活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动荡年代。当时已经出现了万乘之国,科学、文化、艺术都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但老子却不这样看,认为是人类的灾祸。在他看来,发展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因此,他幻想人类社会应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

《老子》书中的第八十章,描绘了“小国寡民”这种理想社会的情景。书中这样写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大意是说:国家小,人民少。虽然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生命,不迁移到远处去;即使有船和车,也无必要去乘坐它;虽有武器,也无处摆放它。使人民恢复结绳以记事。大家吃得香,穿得美,住得安适,过得快活。邻国互相望见,鸡鸣狗叫声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就是从《老子》第八十章这段话里提炼出来的。

安然无恙

【释义】恙:疾病,借指灾祸。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任何侵害。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恙,原指一种生活在荒野湿地中的啮虫。上古时,人们多露宿野外,而据说这虫“善食人心”,所以“恙”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词。表示问候时也常用“无恙否?”这样的句子。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女人。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起初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被大臣触龙说服,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为质。齐国便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你们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也还好吧?(岁亦无恙乎?民亦无恙乎?王亦无恙乎?)”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赵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