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3314400000014

第14章 影响力的传播(6)

肯尼在临死以前没人过问,死后打入地狱,最终为人类世界牺牲了自己。影片对于鲍德温和阿凯特两家人的死亡展开了正面戏剧描写。简而言之,《南方公园》驳斥了狭隘民族主义,号召人民认同正义和宽容价值观。但是影片中头号反面人物萨达姆·侯赛因的存在给人一种不同政见上的混乱感觉。一方面,《南方公园》运用萨达姆这个真实反面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把美国强权武立的必要性合法化。萨达姆是残酷与欺骗的化身,比魔鬼撒旦更坏,喜爱动用酷刑,一心只想获取全球霸主地位。自始至终,萨达姆坚信“我能改变一切”,甚至还唱一首相同内容的歌曲,歌曲风格和语言形象均带有阿拉伯色彩。萨达姆构成的威胁实际上使美国(包括美国军方)时刻保持警觉。“我们都干了些什么?”上校喊道,似乎如梦方醒。蒂姆·乔恩·塞马林评论说,《南方公园》这部影片“可使我们反思自己曾经如何愚蠢过分地利用邪恶的”“阿拉伯人制造恐惧”。塞马林最后这样说:“《南方公园》也在兜售这样的思想:只有采用极端措施才能消灭阿拉伯人(萨达姆在地狱里身体被石笋刺穿,粪便四泻)——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卡特曼亵渎型语言的威力——最终才能产生完全和谐的社会。”

影片《加拿大人培根》在质问美国强权方面走得更远。影片中遭到最恶毒中伤的人物是黑客,美国精英阶层的组成部分。加拿大人作为公开的外部敌人,被描绘成滑稽的文明人:他们的行政当局给囚犯写情书,在企图抓捕布马的时候陷入有关礼貌问题的大讨论中,并且坚持要求布马重写反加拿大的涂鸦语句,把法语译文也加进去。《南方公园》这部影片对许多主流政治观点提出异议,尤其是质疑“有必要控制言论自由以保护儿童”这种观点,不过他对美国强权所采取的态度更加带有模棱两可的特点:一方面明确批评美国政府的暴力倾向,认为美国军方热情过度带有***特点,另一方面却又暗示对美国的邪恶威胁,(尽管有所夸张)确实存在。

《美国战队:世界警察》

导演特雷·帕克和马特斯通的政治思想观点在他们共同执导的提线木偶片《美国战队:世界警察》(2004)当中得到了更突出的体现。影片中绝密的美国战队追踪一伙伊斯兰教恐怖分子。这些恐怖分子得到北朝鲜邪恶独裁者***的支持,也联络了一批好莱坞著名反战积极分子,其中包括蒂姆·罗宾斯、西恩·潘、塞缪尔·L·杰克逊、马特·达蒙,以及“社会主义大黄鼠狼”迈克尔·摩尔(后者的木偶里塞满了火腿)。《美国战队》侮辱攻击那些漫画式的当地人物,在躲避一次大规模恐怖袭击时毁掉了大部分巴黎和开罗市区。最后美国战队杀害了那些名人(只有迈克尔·摩尔自己引爆身亡),迫使***(后来发现他是个甲壳虫样的外来生物)逃往外部空间。

《美国战队》非常精彩滑稽地模仿了美国民族主义影视作品,比如《雷鸟惊航》以及杰瑞·布鲁克海默和迈克尔·贝导演的作品。《美国战队》中还有几首高调造势的插曲,比如《美利坚,见鬼!》,《珍珠港含在嘴里,我想你》。虽然这部影片的基调是冷嘲热讽,精明世故,但最终还是表现得相当保守。如果导演帕克和斯通把矛头也对准美国政府,其保守色彩就会减弱一些。剧本的初期手稿描写了乔治·沃克·布什和约翰·凯利,但是这部分内容最后被删除了,因为导演认为在情感方面这样的描写内容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斯通说过:“谁也不会听我们谈论对外政策,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其实影片的主体内容就是“在近2年里,以及近30年里身为一个美国人感觉怎样。我们处在一个很奇怪的境地:作为美国人我们感到自豪,还是不自豪?”

无论制片人的初衷如何,A.O.斯科特在《纽约时报》上写道:“美国战队在其他国家把什么东西炸坏了,他们那样做纯属偶然。因为他们正在积极同一些想蓄意那样做的人进行着一场较量。这绝不是无足轻重的道义差别。这正是整部影片严格坚守的道义基础。”斯科特评论说,《美国战队》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并不带有“挖苦色彩”,的确是“近年来我所听到的对美国军事力量更加令人信服,更加具体的辩护。梅根·莱曼在鲁珀特·默多克掌控的《纽约邮报》上写道,《美国战队》最终体现了一种非常明智,甚至非常乐观的世界观,使当前比较浮夸虚假的政治气候得到某种程度的消肿匡正”。

虽然关于对外政策帕克和斯通二位导演也许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影片《美国战队》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的确反映出许多国际关系学者的基本看法。例如,金斯学院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专家詹姆斯·高认为,《美国战队》这部影片“为理解当今重要的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极佳的表现媒介”。美国总是要给别人擦屁股。实际上美国确实为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乍得、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不同“讨厌的地区”提供重要的外交与后勤支持。这一点似乎同帕克和斯通无关,更不用说整个娱乐圈内的绝大多数人了。

《热带惊雷》

影片《热带惊雷》(2008)也体现了类似的政治特点。这部影片批评了那些无意之中被卷入战争的浅薄愚蠢的电影明星。任何有关本片如何表现美国强权武力的思考,都比不上一些志趣相同的活跃分子对影片中反复使用的“retard”这个词[1]的密切关注。就国际政治来说,《热带惊雷》的重要意义不及《美国战队》,因为它没有表现士兵,也没有把背景设在当代战区。另外,影片的反面人物仍然来自东方他者,为臭名昭著的亚洲金三角毒品生产区为基地,在那里一个野蛮的娃娃兵统领着一群海洛因毒品贩子。虽然这部影片没有得到五角大楼的任何援助,它还是同军方人士联系颇为密切:技术咨询公司、勇士公司、连同数位前美军人员出现在拍摄现场,为影片《热带惊雷》严格把关。接着,在2008年8月3日,《热带惊雷》的演员明星本·斯蒂勒,杰克·布莱克和小罗伯特·唐尼访问了加州海军陆战队基地彭德尔顿训练营地,在海军士气福利与休闲机构、海军陆战队社区服务机构以及劳军联合组织的支持配合下,为海军陆战队员和水兵们举行影片特别放映活动。“能有机会为这些军人放映这部电影,我们真的非常激动,他们对国家贡献很大”,斯蒂勒当时在影片放映活动中这样说。一周后,小唐尼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在为国防部工作。如果战争警报响起,我必须穿上制服,坐上直升机上前线。”他似乎在开玩笑,但是当《钢铁侠》和《热带惊雷》这两部影片放映之后,其中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

这部影片改编自乔治·克里尔所写的一本书,对于美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为阿富汗境内的圣战者组织提供武器装备的努力大加赞赏,奉为高尚之举。虽然《投资者每日商报》抱怨说,这部影片证明好莱坞存在自由派倾向,因为它没有特别赞美共和党人在阿富汗所做的努力,但是大多数对其政治倾向认真探讨过的评论者都认为,《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这部影片非常支持里根政府提出的种种新方案。前遗产基金会对外政策分析专家,乔治·沃克·布什总统的演讲稿撰写人迈克尔·约翰逊把这部影片称为“第一部反映美国冷战胜利最重要教益的感染大众之作。里根总统领导我们支持自由战士抵抗苏联压迫,最终成功导致苏联遭受第一次惨败”。中央情报局好莱坞联络官保罗·巴利称它“真正积极描写了中央情报局所取得的成绩”。

影片《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早期剧本草稿在内容上与后期差别很大,制片人最初想要表现一些颇为激进的思想内容,但是实权派人物不认可,并且要求务必按照他们的意图删改影片内容。巴基斯坦前任驻美国荣誉领事乔安娜·赫林聘请司法界传奇人物休斯顿律师迪克·德古林对NBC环球影业公司展开猛烈攻势,成功迫使其修改剧本,包括修改乔安娜在影片中的下流对白。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前中央情报局特工情报官,巴基斯坦情报站站长米尔特·比尔登也以“顾问”身份出现在拍摄现场。中央情报局以此手段促使制片人对剧本进行最关键的删改处理。影片中,独行其是的国会议员查理·威尔逊(汤姆·汉克斯饰)同上面提到的乔安娜·赫林(朱莉娅·罗伯茨饰)会面。乔安娜劝说他访问巴基斯坦领导人,支持阿富汗反对苏联的斗争。在访问一所难民营时,威尔逊深受触动,但同时对中央情报局低调态度感到失望。威尔逊同独行其是的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古斯特·阿弗拉考托斯(菲利普·西摩·霍夫曼饰)以及他手下人员不足的阿富汗情报小组交上了朋友,打算采取不同的策略,向阿富汗圣战者组织提供“毒刺”导弹对抗苏联的武装直升机。由此一来,中央情报局的反攻预算从先前的500万美元猛增至5亿美元。结果苏联人被赶走了。影片中威尔逊受到中央情报局大力表彰,但是最终我们意识到他的自豪感因对前途担心而受到挫伤,因为“那些疯子们开始涌进阿富汗”。查理在阿富汗重建方面几乎没有争取国会支持。

影片《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表现美国赢得一场针对苏联的关键军事胜利,预示了苏联的解体。威尔逊、赫林和阿弗拉考托斯是围绕现行耐心细致的美国战略勤恳工作的先驱者,其工作重点就是“让阿富汗人走进枪林弹雨,直到俄国人把子弹打光”。威尔逊及其合作者都是清一色的美国英雄,没有他们,这世界就会变得“截然不同,令人悲伤”。然而,当查理试图维护美国对阿富汗应下的许诺时,他受到了冷遇:“没有谁会在意巴基斯坦的一所学校”,一位国会议员这样对他说。当查理纠正他的错误时,这位国会议员回答道:“阿富汗吗?它还存在吗?”与此同时,俄国人被描绘成残酷的帝国主义者,一边探讨婚姻忠诚,一边用枪逼着可怜无望的阿富汗人。圣战者组织也是俄国人所说的“屠杀季节”可怜的受害者。不过当他们得到美国较多援助时,他们也开始模仿当代新闻报道的伊斯兰教恐怖分子的样子,耀武扬威。

影片《查理·威尔逊的战争》定稿剧本表明,美国向圣战者组织的援助仅仅送到了沙·马苏德领导的集团手里。此人是位温和的阿富汗领导人,2001年9月9日遇刺身亡。但是根据比尔登所掌握的情况(他本人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亲自发放了一些武器),只有很少一部分援助资金送到了马苏德手里,绝大部分资金由中央情报局通过巴基斯坦境内的盟友ISI,提供给了凶恶的原教旨主义者古尔巴·J·赫克马蒂亚。前美国驻阿富汗特使艾德·麦克威廉斯证实了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美国向赫克马蒂亚提供了绝大部分援助,比尔登在一定程度成功阻止有关大动乱的警告传达到华盛顿。后来美国实际上又把赫克马蒂亚“特别确定为”同本·拉登结盟的“全球恐怖分子”。由于赫克马蒂亚确实在影片的前期版本中出现过,还特别提到了基地组织,看来当比尔登说这部影片“应该撇开这样的想法:我们遭到“9·11”恐怖袭击是因为我们提供了武器”,他有可能是在巧妙地提及上述被删节的影片内容。

影片剧本原稿还特别强调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一些其他复杂问题,这一点从下述影片节选中可以看到。查理愤怒地谴责以色列在1982年对黎巴嫩发动战争。

查理:《萨布拉和沙蒂拉》,我刚刚看到。我认为新闻报道肯定会夸大事实,所以我亲自去看了看。噢,我的天,兹维……这是怎么啦?

兹维:你听到的事情确实发生了。黎巴嫩基督教徒来了,开始屠杀巴勒斯坦人。

查理:这是针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一次外科手术式打击。那里有大片的坟地,那个地方还在起火。他们对我说有900个尸体。都3天了,他们还在往外运送尸体。900个平民百姓啊。

在遭到以色列刁难之后,查理指出,“你们的哨兵把黎巴嫩士兵放进去了。他们没动手打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发生了。”后来兹维告诉他说,“我不会为那些死去的巴勒斯坦人而严重失眠。”

古斯特表示,他非常担心自己在阿富汗的行动。他为查理翻译一份虚构的牧师要用到的最新演讲词。这位牧师名叫穆罕默德·哈伦·哈米德,声称“我们总有一天会统治美国……我们总有一天会统治英国和全世界”。古斯特抱怨说,“这家伙的两个女婿,圣战者组织阿尔—考纳武装力量领导者。我们向他们提供了400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和物资。我本人视察过他们的训练。我们还是再小心点儿为好。”另外他补充说,巴基斯坦总统“一直在捞取不少美国纳税人的钱……为伊斯兰武装购买炸弹”。

古斯特驳斥了如下看法:苏联人只是灭绝种族的入侵者。

古斯特:这是一份两年前的报告,来自红十字会。他们从阿富汗难民那里收集有关苏联在他们村庄里犯下残暴罪行的证据。这位妇女说俄国士兵进村后让村民们站成一个半圆形。你知道他们干什么?

查理:干什么?

古斯特:那些俄国士兵强迫村民们学习读书写字。

古斯特后来不无挖苦地表示,“我不担心,因为我知道如果伊斯兰狂热一旦爆发失控,乔安娜·赫林和他的朋友们就会坚决奋起,用基督教狂热来对付它。接下来就该我们出场了。我不会在意,只不过我们往那边送过去不少武器,结果他们见到双方的人都杀,一个不留。”这样的评论在中央情报局为查理举行颁奖仪式时私下里广泛流传,破坏了最后版本影片中颁奖现场表现出的那种更显直白的扬扬得意气氛。来自查理的一段终场字幕滑稽可笑,概括了影片的基调:“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过,非常光荣,它们改变了世界……接下来是我们把事情最后搞砸了。”“查理干的”,在中央情报局颁奖仪式的横幅上这样宣称。影片剧本原稿的风格更加具有《奇爱博士》喜剧色彩。同克里尔的那本原著相类似,在9月11日那天影片结尾处威尔逊听到了从五角大楼传来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把美国对外政策同其最终后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一场景在影片中也被删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