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3314400000032

第32章 影响力的传播(24)

贾玛尔:一点儿没错。我了解你们的傲慢,了解你们对世界其余各地的蔑视。我了解你们的道德堕落,还有你们所谓的自由。

参议员:是的,那是让世界各地都嫉妒我们的自由。

贾玛尔:你们的自由简直是一个玩笑。有钱人控制着一切,也控制着你,参议员先生。

参议员:你们都是狂热分子。那不是宗教。

贾玛尔:你们美国人都是金钱的狂热分子。(大叫)金钱!金钱!

参议员:我代表着家庭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你们那些人根本不尊重人的生命。你们对待妇女就像对待畜生一样。

这场“辩论”被一位年纪大一些的恐怖分子艾里加(艾里·丹克饰)所打断,他搓着双手,议论着“底线”,即敲诈美国政府3000万美元。如果美国政府拒绝交钱,他就要“让乘客减员”。换句话说,迷恋美元的不是资本主义的美国,而恰恰是伊斯兰运动帮派分子。

但是,只要我们坐下来观看一会儿《空军元帅》,就可以发现明确体现本片政治倾向的情节内容,因为影片一开场就描写美国特种部队攻击“Lybia”[2]。利比亚国家名称被拼错,并不意味着制片人的文化水平不高,而是体现了一种漫不经心的蔑视。好莱坞认为,凡是已遭媒体彻底贬低的国家,都可以用这种漫不经心的蔑视态度来加以描写表现。

《金牌天兵》

赞成国家暴力的影片不仅仅是程式化的动作冒险片。喜剧片《金刚归来》(2006)一开场就描写大猩猩米基炸毁一个阿拉伯恐怖分子院落,痛打一伙阿拉伯人。当时他们正准备在世界各国领导人参加的“和平峰会”上引爆一枚导弹。喜剧片《厄内斯特从军记》当中也出现了一位类似的阿拉伯疯子独裁者,同样拥有一枚导弹。在政治揭露片《威慑》(1999)当中,萨达姆·侯赛因的儿子入侵科威特,并扬言要用从黑市上买来的原子弹轰击全世界。于是总统决定对伊拉克实施核打击。不过影片也暗示,那位刁钻的美国总统也许做得太过分了。

另一个实例就是《金牌天兵》(1994),此片在根据烂番茄网站15篇影片得出的评级结果中,被评定为0%级影片,既使人吃惊,又实属应得。续集已经宣布推出。

影片《金牌天兵》讲述的是邦斯·康威(保利·肖尔饰)和他的朋友杰克·考夫曼(安迪·迪克饰)的故事。他们二人失业以后参加了美军预备队,他们认为,如果能分到净化水小分队,他们就会赚足了钱,自己开买卖,实现梦想,不用再担心受拍了。但没想到,由于利比亚威胁要入侵乍得,“供水小子”被派遣到沙漠环境中执行任务。在一次执行向前方基地供水的例行任务时,他们的护送车队遭到伏击,在利比亚战俘营里,他们遇见了斯特恩中士(艾赛·莫拉利斯饰)。他告诉他们,他的使命是摧毁移动式飞毛腿导弹发射架。这些发射架上配备着携带化学弹头的导弹,目标对准了本区域内的美国基地。

美国军队在影片中得到理想化的描写。比如,像《全金属外壳》(1987)这样的影片都把军队教官描写得很残酷,但是《金牌天兵》中那位漂亮的黑人女教官拉德中士(林恩·怀特菲尔德饰)尽管精力旺盛,很有热情,仍然能够容忍邦斯的捣乱行为和无所谓态度,并解释说,她大声呼喊是为了“每个人都能听见,从错误中取得教训”。邦斯所在的分队级别较低,就像是一个奇特的小家庭,使人不禁想起影片《华尔街一家人》(1972~1981):邦斯相当于那位爱说俏皮话的父亲,克里斯廷·琼斯(洛丽·贝蒂饰)相当于妻子(每当波恩斯带队有方,她就主动投入他的怀抱);杰克便是那位起初任性,后来又变得服服帖帖的大男孩;弗莱德·奥斯特罗夫则相当于那位担惊受怕、容易上当的小男孩(实际上,他是在扮演一个智障黑人)。

《金牌天兵》一再表明,美国正在奉行一种颇为得体适度的仁善灵活的对外政策——捍卫联合国,取得当地人民的支持(包括儿童在内),“威慑制止”利比亚入侵乍得。另外,《金牌天兵》也非常谨慎地表示,美国军事当局和文职政府都认定供水分队的小伙子们已经阵亡,不然的话,只凭他们身处险境就对利比亚进行轰炸,未免理由牵强,会引起更大争议。

邦斯所在分队的队员们开始担惊受怕,后来都克服了恐惧,保持或恢复了尊严,通过与美国部队的接触,一个个都成了英雄。供水分队的小伙子们必须替代那些已经失去执行任务的特种部队士兵,捣毁敌人的化学武器发射装置。他们的亲身经历,也使他们在撤离时能够成为更优秀的公民:克里斯廷在战争中搏杀,实现了自己的心愿;邦斯成为一位真正的领导者,同克里斯廷再次相聚在一起,而且还同杰克合作开了一家商店,紧挨着征兵货站。那位智障黑人甚至再也不怕小虫子了,那种感觉一定错不了。

利比亚人袭击了联合国部队,正准备向美国军事设施发射化学武器。当然,他们看上去全都一副模样——肮脏丑陋。到了最后,即使他们自己饲养的动物也背叛他们:正当其中一人偷偷地靠近邦斯的时候,那头曾经被当做宠物饲养的骆驼冲向了它的主人,把他扑倒在地。此情此景,真好比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家庭滑稽录像场面,让人笑破肚皮。

五角大楼把《金牌天兵》视为宣传与征兵工具,尤其针对13~18岁的青少年。技术顾问托马斯·麦考拉姆少校解释说,“《金牌天兵》表明美国军队有能力让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指保利·肖尔在影片中扮演的人物)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能力帮助别人”。此处所说的“责任”涉及动用武力——没有点明任何未来后果——对付咄咄逼人的利比亚人,他们既有手段,也很想入侵邻国,并针对美国基地发射化学武器,以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结束语

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在突破思想意识界限,质疑有关美国仁善论的常见自私假设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战争公司》、《沉默的美国人》以及《灵通人士》等大量低成本制作影片都有这个特点,特别是由迈克尔·摩尔、马克·阿施巴和奥利弗·斯通拍摄的纪录片,上述特点尤为突出。

其他影片也体现出批评倾向,但是仔细审视便会发现,这些影片过于手下留情。比如《勇士之家》背离政府立场的理由很牵强,结果在有关维持伊拉克驻兵的关键争论中还是对政府表示支持。

但是低成本制作的影片也面临着同高成本制作影片一样的压力。这类影片最终仍由大牌影业公司推出,而他们有时又非常愿意把批评内容比较薄弱的任何影片都揽在自己的名下,比如《沉默的美国人》、《惊爆前线》和《华氏911》即是这样。低成本制作的影片还需要在商业上能立得住脚,其拍摄大环境仍然是个长期提倡“我们”与“他者”区分理念的社会。像《金牌天兵》这样的影片,甚至包含有国防部提出的大量故事情节成分。

另外,我们也不应忘记,尽管低成本制作的影片有着广阔的思想立场潜在选择范围,但是大多数此类影片制片人还是完全回避这种潜在可能性;倾向于大量炮制低俗糟烂的低成本故事片,比如,《空军元帅》这类作品。

也许最令人不安的低成本制作影片当属《卢旺达饭店》和《93次航班》这样的作品,因为影片中的明显人性博爱立场遮盖,甚至完全湮没了作为影片故事素材的令人震惊的历史争论内容。

[1]基督的大敌魔鬼。——译者注

[2]意指“利比亚”,正确拼写为Libya。——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