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的“计算”就在自己的“书店”里学习了。当别的同学在抽象的数字里苦苦挣扎时,她却是对每个题一眼看透,觉得那些题都太简单了,因为她已经和数字成了“朋友”了,课下和同学们一起做作业,妞妞还能帮助同学们讲解呢。丽文还买来高年级的数学课本,让妞妞慢慢熟悉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慢慢地妞妞自己都可以去做数学题目了。妞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她在“开书店”时早已用过了这些数字。当“书店老板”要动脑筋计算,使她的数学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起课本来就十分轻松。
我觉得,这个“书店”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不停地做“应用题”的过程,这对孩子有很好的数学启蒙效果。数学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的有用的东西,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
把学习做成”巧克力”吧
儿童身上有一种喜好模仿成人生活的天性。妞妞和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模仿成人的开店游戏是很快乐的,妞妞在家里和父母边“开书店”边学习,她自己都不知道在玩的过程中把数学都学习了。所以,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而且,在快乐中进行的学习会让孩子学得更好。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美味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在这里,我想提醒妈妈们和孩子在玩类似游戏时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一点就是大人在游戏前不要把用意告诉孩子。玩这样的游戏,在家长这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计算,如果你把这个目的告诉孩子了,或被他察觉了,孩子就会失去游戏的兴趣。家长要让孩子觉得这仅仅就是个游戏,只是为了玩。大人在和孩子玩时,要拿出认真而单纯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投入地去玩,更不要在玩的过程中有任何说教,比如“你看看,现在不好好学数学,以后连最简单的找钱都不会”等等。
其二是不要让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玩游戏时,有时候计算不过来,家长不要催促孩子,如果家长催孩子快点,孩子一着急觉得自己很尴尬。丽文还建议,孩子在游戏中将物品定价多少,家长都不要那样大惊小怪。不要以大人的生活经验来干扰孩子的思维,孩子并没有市场价值概念。父母只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计算,不是为了让他学会做生意,所以他怎样定价并不重要。
其三是游戏中尽量用真钱。妞妞玩游戏时,丽文不想用真钱,觉得那样不卫生,就用一些纸片写上面值来玩。但发现妞妞对假钱没兴趣。小孩子一旦意识到钱可以换来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对钱情有独钟。用真钱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更投入,也使得游戏更具有生活性质。
其四是家长不要让计算为难孩子。家长要知道,这是个游戏,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对计算产生一些兴趣,而不是数学课。家长可以通过游戏发展孩子的计算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计算或者学习知识放在第二位。计算的难度可以慢慢提高,但不要让太难的计算干扰孩子的乐趣。如果孩子在买卖中屡屡感到计算的困难,他就会有受挫感。
最后就是不要强迫孩子玩。有的妈妈让孩子玩游戏,可孩子根本就不喜欢玩类似的游戏,妈妈就强迫孩子一定要玩,这样孩子不是在快乐中玩游戏,而是在逼迫状态下玩,孩子根本什么也学不到。另外:也不要让孩子为了学好数学,天天玩“小卖部”的游戏。同一个游戏,玩得多了,孩子就腻了。
大多数孩子是喜欢玩类似游戏的,尤其是一开始由孩子来扮演“店主”。
玩过几次后,家长可以和孩子换换角色,让孩子回到顾客的身份,来保持游戏的新鲜感。无论谁扮顾客,都可以扮不同的角色,或形成不同的组合,有时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有时是小朋友,有时是医生或教师。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事情和需求,这样就会有很多故事产生出来。还可以让家里的各种玩具参与进来,如孩子的玩具车和小熊等来买东西,当然是有人替代它们说话和付钱了。家长可以把孩子每一次“赢利”记录下来,并且把他“赚”的钱保存起来,以后给孩子买东西时就用这笔钱,可能会更好地刺激他玩游戏的兴趣。家长还要注意的就是增加游戏变数,尽量使每次游戏略有不同,这样做也是避免孩子产生腻烦的感觉。
妞妞在家里除了“开书店”,还“开饭馆”。妈妈是她的厨师,爸爸是顾客。
丽文说为此她特意给妞妞做了顶厨师的小帽子,妞妞高兴地喊叫着“顾客”点的每一种菜肴。
学习原来如此简单
源于生活的教育可以无处不在,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这也就说明,让孩子学习并不一定必须专门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旁;只要有心,处处都能发现教育的机会。比如,有的妈妈最早教孩子从一数到十时,只是口头反复念叨这些数字,孩子听到的只是音节,他其实不知道这些音节代表什么,也就不理解这些“一二三四”是什么东西。而如果买了一斤葡萄,和孩子一起洗葡萄,一起数数;或者在送孩子去幼儿园,走台阶的时候,边数数边走台阶。生活中,处处是学习!
丽文和先生随时都引导着妞妞学习。妞妞两岁时,妞妞爸爸从外地回来给她买了一套画册。妞妞一本一本地开始数数,总共十本,一会儿翻看着一本,一会儿又来翻看另一本,每本书上都有数字,爸爸就告诉她,想看第几本就找数字。然后她拿一本,丽文把剩下的放起来了。下午妞妞突然问丽文:“妈妈,我的第六本书在哪里呀?”妈妈很惊奇妞妞在爸爸说了几次后就知道了,这令爸爸妈妈都有些吃惊。妞妞这时数的概念应该就是来源于爸爸妈妈经常和她数各种东西吧。
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后,仍然可以通过“活动”学习功课。妞妞在学校里,经常给其他同学讲数学题目,当了“小老师”给家长讲课是一种不错的活动。妞妞上小学二年级时,楼上搬来一个四川来的一家人,小女孩上一年级,孩子的普通话不标准,妞妞知道后,主动当起了小女孩的拼音老师。每次看着妞妞认真的样子,有时候她碰上了不会读的字,还学会查字典,也教小女孩一起查字典。在家里,妞妞还会指导奶奶的普通话呢。所以,在家里,家长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当家长的“老师”。
丽文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说让孩子当“小老师”时家长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我整理出来和妈妈们共享:
第一,孩子做“小老师”和“开书店”一样,都是让孩子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游戏能吸引孩子的一个原因。家长们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让孩子感觉他就是一个“成年人”,有一定的“权利”了.他是游戏或活动中的主角和主动者,而不要让孩子在这过程中感觉自己被动、受大人指使。
第二,家长既然做孩子的“学生”,就一定要拿出诚意,认认真真地听孩子讲课。不要孩子在费劲地给你讲解,而你却心不在焉,这样只能让孩子觉得家长是在检查他学习,一点也没有做“老师”的自豪,反而很反感你的做法。这样长期下去,孩子也会渐渐学会伪装、欺骗。
第三。家长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要自然,不能总用一个借口。有的妈妈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英语,就说妈妈没有学好英语,你来教妈妈吧。等到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数学时,就又说,你爸爸的数学不好,你去教教爸爸吧。这样的话,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都不会,他要是不会也无所谓啊。
丽文有一次发现妞妞作业本上有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是因为妞妞将英语语法和中文语法混淆了,然后,她问,妞妞这到底是不是老师给你判错了啊?于是,招呼妞妞看看是她做错了,还是老师判错了。在这个过程中,丽文既要装糊涂又要引导妞妞往正确的方向思维,妞妞为了搞清楚是自己错了还是老师错了,她也认真地和妈妈一起来分析、查书、重新思考。结果肯定是妞妞把题做错了,但这让孩子至少纠正了妈妈的“错误”,还把没掌握好的语法知识也巩固了一下,还让妞妞很有成就感。
第四,家长注意要选择一些答案或内容比较确定的知识让孩子来讲。如英语方面只需让孩子教一些发音和基本的句子,因为英语的学习是开放式的,孩子不好讲,讲了也没什么意义。有的家长会让孩子讲数学或者其他的学科,并且觉得讲课这个事不适宜经常做,一般家长可以是暗暗观察孩子的学习,要是发现哪一段时间孩子掌握得不太好,就主动让孩子给大人“讲课”。
第五,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挑剔孩子讲课的毛病,更不能嘲笑他讲课中的错误。如果孩子的思维或陈述有错误,要委婉地讲出来,或用启发的方式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千万不要让他觉得因为自己讲得不好丢面子。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要有一点教训的意味,孩子就会特别沮丧,失去讲课的自信。
其实,这里的各种方法并不是固定的或者说是万能的,只要妈妈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细节都可以帮助孩子愉快地学习。
试着做孩子的”学生”
我认识一位高级教师,担任高三高考班的化学老师,他所带的学生成绩都很突出。在一次采访中,他谈到自己的教学秘诀。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哪一个学生有谁在考试中哪道题出了锆,这个老师就会让这个学生把这道题重新做了后,站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一遍,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做一遍”,又再思考“讲一遍”,这样这道题目的所关联的所有知识点他已经掌握了。能清楚地讲一遍的东西,它必定包含着认真的思考,并已经被清楚地理解;讲过后还会深深地印在人的大脑中。如果说“做一遍”只是再一次学习,“讲一遍”就已成为一种实践,这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项知识应用活动。
家长也可以将这个方法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想让孩子学好哪门课或者发现孩子哪门课有些不如意,可以让孩子给你“讲课”。不过,家长要想办法把这一过程做得“自然”,让孩子觉得,家长是在耐心地学习,而不要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别扭。
妞妞到初三时,物理学习有些吃力。丽文看了妞妞的物理课本,比自己当年学的难得多,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了。一般的家长思路是给孩子请个家教或报个课外辅导班,但丽文想想觉得,初中的物理自己应该也可以学得来,自己学会了再来辅导女儿更好,于是丽文利用晚上时间开始“研究”妞妞的物理课本,还从网上查找了很多典型的例题。妞妞当时的物理水平比她强,丽文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妞妞。妞妞在讲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母女二人就一起去研究,有时候妞妞的爸爸也来参与讨论,确实研究不通的就让妞妞去学校问老师或同学,回来再给妈妈讲。
丽文说自己当学生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认认真真地在学习。当丽文发现自己的物理水平大有提高时,还能和妞妞将物理上的很多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妞妞的物理成绩也进步明显,而且妞妞学会了对问题进行追究,不再像以前那样有问题放着等别人来告诉她,比上补习班的效果好多了。
不少家长每天就盯着孩子的分数,花钱报各种辅导班,不如用些心思,设计和制造一些包含有相关知识的事情来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有机会运用他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除了让孩子“开店”、当“小老师”等活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妙法”呢。比如家长结算家庭财务账时,托词说计算器坏了,请上小学的孩子帮忙用笔计算一下;电器坏了,可以和物理课上学过电学知识的孩子一起运用他的知识去尝试修理一下。尤其是从孩子的兴趣中找到需要把握的知识,最好是把孩子的兴趣和活动设计结合到一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孩子学习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孩子没有学会自己思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各种事物、现象的发生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和依附的关系,而这些都没成为孩子思考的源泉。所以,我们应该借助生活中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正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更聪明、更机敏、更勤学、更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告诉今天的家长和老师们,应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去学习,而不是在书本里学习。他的核心教育思想中将儿童作为主人,而且他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去做事情,而不是指点着让他们学事情。
从智者的观点中,我们也要想想自己所做的是否是在促进孩子的进步。
妈妈们想要孩子的学习进步时,不要忙着把孩子拉到书本上,最好能在家庭生活中创造些机会,让孩子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如果你为孩子创造出了“开书店”的实践机会,那孩子多半就不会为学习而苦恼了。
多些“诱惑”,少些强迫只是换个做法,孩子就接受。家长越是强迫,孩子越是排斥和对抗。奥秘就在于要做到有效的,而不是南辕北辙地走弯路。
“诱惑”孩子读小说
当家长发现孩子的阅读量已经有所提高时,就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让孩子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我们看看丽文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