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目睹了许多人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越来越觉得“性格即命运”这句话近乎真理。因此,当我们殷殷期盼孩子一生幸福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充满切切之意。心理健康的要素很多,它犹如一座花园,里面盛开着自信、友善、诚实、理解等美丽的花草树木。而它们植根的土壤则是四个字——实事求是。没有这四个字,这座园子里的很多东西就不能生长了。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一个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使得不少家长虚荣心、浮躁心跟着上涨,偏执行为频频出现。孩子在虚浮的生活中非常痛苦,更容易遭受失败,而家长们却还不知道自己对孩子做了什么。我接触了不少家长,在不断地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不断地感叹一些问题的微妙和难以解决。我越来越发现,很多父母亲不当的教子方法其实不是由于他们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和浮躁使然。
一个认识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亲戚的儿子现在有些心理问题,问我可不可以给男孩做一下心理辅导。这个男孩已经二十七岁了。爸爸是一位中学特级数学教师,在一所很有名的高中教书,并且总是带高三高考班,所教的学生多半都上的是清华北大等国内的名校,他个人在市里也小有名气。男孩的妈妈一名初中英语老师。男孩在这样的家庭中一直被严格要求,从小学习不错,初中是在妈妈所在的学校,高中就读于父亲所在的重点中学。按男孩当时在学校的排名,有可能考上清华,但没把握。填报志愿时,爸爸说你要是考不上北大,我以后教书就没说服力了,力主儿子报考北大。而妈妈也劝孩子说,你要是考上北大,我在学校管教自己的学生都会有底气。
为了让孩子没有其他的想法,父母二人建议孩子只报了一个志愿,没报第二志愿。结果男孩差六分没考上,只好去复读。一年后再次填报志愿时,男孩有些胆怯了,第一志愿不敢报清华,想报浙江大学。但父母认为那所学校以去年的分数就可以上,既然都补习一年了,就应该争口气考上北大,于是又怂恿儿子报了北大。这次幸好在北大后填了第二志愿,结果还是差了四分,没被北大录取,上了第二志愿的大学。第二志愿的大学其实也不错,但这一家人却总认为不上北大就委屈万分,做父母的总是因为孩子补习了一年没上北大而觉得没面子,唉声叹气,言语问有很多不满,弄得儿子读了四年大学一直很郁闷,中间甚至休了半年学。
男孩在父母的逼迫下又考北大的研究生,还是没考上,就想出国留学逃离父母。申请了三所国外名校,不知为什么都没成功。又一次备受打击。他父母后来通过关系帮他在省里找了个事业单位,按说应该高兴,可让男孩不爽的是和他一起来单位的另外一名毕业生女孩恰好来自北大。一年后,那个女孩被提拔当了他的“领导”,这个男孩终于受不了了,自己悄悄地离家出走了。
后来男孩身上没有钱回来,坚决不上班,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除了上网打游戏和睡觉,别的什么都不干。在妈妈的苦苦劝说下,男孩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医生说他是强迫症,跟他谈了一次话,开了药。但这又有两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一点作用,现在男孩连爸爸妈妈也不愿意看到。男孩的爸爸也快要崩溃了,他一直争强好胜,在任何事上都不服输,孩子这几年来的不顺对他的打击甚至比对儿子还大,他觉得作为家长他太失败了,太没面子了。
从朋友的叙述中,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描述中,我已清晰地看见男孩是怎样走到今天的。只是为男孩惋惜,但告诉朋友,我做不了这个男孩的心理辅导,不是不想帮,是帮不了。虽然听到的是一件相对孤立的事情,但几乎可以肯定,这父母能在孩子考大学这件事上那样想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一定充满了那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男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积淀已久的问题。高考只是把问题往更坏处推了一把。
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如果时光能倒转,我一定会对男孩的父母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应尽可能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越是实事求是,你儿子的人生就越是顺利;他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会让你们更骄傲。
把”实事求是”存为孩子一生的信用卡
孩子的诚实,不是只要孩子在口上说,自己是个诚实的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实事求是地去为人处事。
可是很多家长却做不到,他们仅仅从口头上告知孩子要实事求是,而自己在行动上却并不实事求是。这种错误往往在不经意问出现,也许它并不代表一个人根本的人格品质,但它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一点,最集中地表现在成人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以世俗心理来考虑一些事情,信口开河地说一些偏激的、不客观的话,进而扰乱了孩子的认识。比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现代人素质太差了”,而自己经常是随地吐痰、在公众场合随意吸烟。这一圈话说下来,孩子就被搞糊涂了。这样的家长,即使把“实事求是”整天挂在嘴边,孩子也难以领悟到这四个字的内涵,难以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虚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躁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贬损对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踩在地上。不踏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是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丽文说,自己在对妞妞的教育中,不是天天对着女儿说“实事求是”四个字,但一直尽可能地按这四个字去做。首先是自己做出表率,尽量按这四个字去行事。其次是在对妞妞的教育中尽量遵守这四个字。在丽文的记忆中,她和先生从未要求妞妞考试成绩达到多少,从不跟别人的孩子比较名次,而是要妞妞在学习上实事求是;丽文绝不强迫妞妞做任何不想做的事,是因为丽文愿意实事求是地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追求孩子表面上的服从;丽文特别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意见,包括孩子的意见,周末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开“家庭意见会”,这让孩子妞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点,客观面对,积极改善……实事求是的教育在一切生活细节中,随处可以发生。卢梭给出自己的看法:最高尚的道德虽然是消极的,但也是最难于实践的,因为这种道德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的。我把卢梭的这句话从对待他人那里推广到对待自己,就可以这样理解:人在针对自我做一件事时,也必须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这就是人对自己的真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不过它可能同样是“难于实践的”。
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浅;即使他很努力,也总是后继无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他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实事求还是一种责任。孩子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他在生活中自然会形成诚实的品德,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孩子懂得了对自己的生命和人生负责。
这样的人既缺少平和与宁静,做不成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个性和创造力,更难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那些杰出人物,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政治家、企业家,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坚定的意志、开创性的勇气有着高度的认识,也无不透露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无不充满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的成果,无不是植根于实事求是这一坚实的土壤。
妈妈们,让孩子实事求是地做人吧!
不人云亦云,爱护孩子的批判意识
人云亦云,并不是做人的真实态度。家长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鼓励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批判意识。
不可或缺的批判意识
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雷沛鸿认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有赖于批判精神的存在,否则社会生活将濡滞不前,甚至流入僵化没落……只有容许批判的余地,才有好的社会和好的个人。批判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清洗剂”,社会生活中的邪恶、丑陋与腐败,都离不开它的清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可以看到,生物的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对自身地批判。而在西方教育界中一直很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到“为什么要尊敬教师”的问题时,给出一个答案:教师为国家培养着未来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妞妞回家对丽文提到这件事情,有些不认同地说,“有的老师讲课经常出错,还有的老师经常骂我们呢!”妞妞觉得,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尊敬,讲课讲错的、骂人的教师都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丽文听了后,觉得妞妞虽然想得并不周全,但已经有一种反向思维和质疑意识。在她看来那些给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丽文为了不让妞妞对一些有错误的教师有偏见,就这个问题和妞妞一起讨论起来。丽文说:你们学校有很多教师,他们每天要给学生备课、还要查资料、每天要给学生讲课,讲课时给你传授了许多科学知识,对不对啊。
妞妞说,可是教师也有讲错的时候啊,讲错了就不是知识了。
丽文很惊讶妞妞的这种意识。是啊,要是教师讲错了,那就不是知识了。
丽文说,妞妞你的这个观点很好,教师有时候会讲错,当发现教师讲错的时候,可以给老师提出来,也可以课下和老师讨论。不要把老师说的错的,也记住,要不然就一直错了。不过,我们尊敬教师,就像尊敬周围每一个人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要欣赏别人的优点,不要发现教师讲错了,就觉得这个老师不值得尊敬了,老师有了一次错误之后,当他发现了改正了就好了。现在很多的科学家、作家,以前上学的时候也有自己的老师,很多人才都是教师们培养的。有的老师骂人,那是很不好的行为,你知道他这一点不好就可以了,说不定他唱歌唱得好呢。
很多学者这几年也在呼吁要特别鼓励孩子的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批判意识。
发展儿童的批判意识应该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来说,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老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因为老师是儿童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和惧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通过对一些事情的态度来告诉孩子,在和老师相处中既要尊重老师,又要有平等意识,不要惧怕或盲目崇拜,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也要有勇气说老师错了。
二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讲台上的老师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这时,一位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位学生的手也一直举着。看着后面很多老师在听课,老师语气很不高兴地说:“××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学生挑战老师,这让老师很尴尬,尤其教室后面有不少其他老师听课,那位优秀教师的愤怒达到了极点,她毫无顾忌地说:“你如果写出这个字来,我当着大家的面,一口把它吃掉!”那位男孩好像并不知道老师的“难处”立刻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叶”字。那位优秀教师的脸刷一下红了……其实,这个老师不知道“叶”的繁体写法就带“木”字。
我们在这里先不说,这位老师知不知道“叶”的繁体字写法,学生敢于提出了质疑,就是很难能可贵的,为什么要非逼着自己“吃掉”那个字呢?而类似这样的情形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不乏其例。老师们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让学生发问,这就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