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生存竞争力:你一定要懂的人际交往心理控制术
3337500000040

第40章 谨慎突破心理防线(1)

——猜透他的心理,他才会帮助你

生活中有很多心理效应会对我们的一言一行产生很.强的影响作用。譬如,一个人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还是讨厌的坏印象,这些不仅在于初次见面时他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还对方自身的一些心理定势和思维模式有很大关联。这些心理防线将对我们认知世界,抉择行动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裁猬法则——心理距离效应

心理攻略:

在管理学里,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所谓“刺猬法则”是说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 要各自分开了。可灭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仆人眼里无英雄。”意思就是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应留有一定的余地——相应的心理距离,否则伟大也会变得平凡。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你很敬佩的人,由于相处过密,对方缺点日见显露,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改变原有的感情,甚至变得失望和讨厌。夫妻、恋人、师生之间,概莫能外。

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刺猬法则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唯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戴高乐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没有距离感,领导决策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两相比较,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好。

许多人在上学的时候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高中的时候,在与实习老师告别的时候,许多同学都会对实习老师恋恋不合,给实习老师送礼物并在精美的卡片上写上诗歌一样的美好祝福;等上大学了,新生参加军训,在与教官相处的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教官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分别的时候更是有女生放声大哭,其情其景很是感人。

实习老师走的时候,也许会有班主任开玩笑说:“我教你们教了那么多年了,每灭为你们操心,都不见得你们对我有多么不合,实习老师才教你们一个多月,你们就那么合不得。”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还是“心理距离效应”在作祟。由于实习时间的短暂,年轻的实习老师们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只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跟学生总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是这种“距离”产生了人际交往 中的美感,所以难舍难分也在情理之。而班主任老师教的时间长了,虽然为同学们事事操心,但不免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唠叨不停的形象。有时候,班主任会责罚学生,虽说出发点也是好的,但这种形式很容易让一些同学产生逆反、抵抗情绪,哪里还会对他“含不得”?当然,随着毕业,跟老师分别了,回想起她的责备来,却又有一种格外的怀念。

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乎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18英寸(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中,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人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止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止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国家领导人之间或企业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地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少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与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5)空间选择。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问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需 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占据主动.抢得先机

心理攻略:

有的时候,在进退之间为了占据主动,你也可以尝试一下寻找到别人的软肋。人都想掩盖自己的弱点和丑处,更有些心智狡猾的人城府很深,很难让人抓住把柄。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只要抓住了对手的软肋,你就可以大胆“进攻”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你争我夺的情况,谁能够在你进我退之中占据上风,谁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198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决战是在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与民主党候选人卡特之间进行,由于二人当时的实力旗鼓相当,因此他们之间展开了美国竞选史上最激烈的争夺战。

当时的卡特是已经当政四年的在职总统,但政绩并不突出,而且内政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猛增。人们对这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十分不满,怨声载道。而这些止好成了里根手中的王牌,他集中火力攻击卡特经济政策失误,并耸人听闻地宣称他要消除“卡特大萧条”。

而此时的卡特也抓住广大民众关心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指责里根增加防务开支的主张是好战之举。

里根与卡特就是这样唇枪舌剑,拳来脚往,双方一时难决雌雄。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极为广泛。一个人的形象在美国民众的心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了选民投谁一票。所以,总统选举与其说是选民在选择候选人的政策纲领,不如说是在品味候选人的性格、智慧、精力、风度。在这方面,里根可以说是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里根当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后,他当年在好莱坞演过的电影一下子成了热门,全国各地影剧院、电视台争相放映。这股里根影视热风无疑替里根做了一次绝好的宣传。人们从影视中看到,当年的里根英俊潇洒、精明强干,而现在仍然生机勃勃、干劲十足,风采不减当年。这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在里根影视风兴起的同时,里根还借电视媒体极力展示自己的形象。在与卡特的电视辩论,里根表现得能言善辩、妙语连珠,而卡特则相形见绌、呆板迟钝、结结巴巴。因此在投票之前关键性的一场电视辩论后,民意测验的结果支持里根的人上升到67%,支持卡特的人下降为30%。1980年11月4日大选结果,里根以绝对优势大获全胜。

里根的胜利, 要归功于他巧妙地利用了大众传播媒介,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手段,让自己的形象深入民众。在这场竞选博弈里根成功地把握了进攻的主动,成为了胜利者。

有的时候,在进退之间为了占据主动,你也可以尝试一下寻找到别人的软肋。人都想掩盖自己的弱点和丑处,更有些心智狡猾的人城府很深,很难让人抓住把柄。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只要抓住了对手的软肋,你就可以大胆“进攻”了。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免不了要和别人唇枪舌剑,特别是在公关谈判中,如果可以先抓住对方的软肋,便可以迅速占据有利位置,让对方从一开始就处予下风,大大削弱了对方的士气和自信,从此便可以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英国驻日公使巴克斯是个傲气十足的人,他在同日本外务大臣寺岛宗常和陆军大臣西乡南州打交道时,常常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还不时地嘲讽两人。但是每当他碰到棘手的事情时,总喜欢说:“等我和法国公使谈了之后再回答!”寺岛宗常和西乡南州商量决定抓住这句话攻击一下巴克斯这种傲气十足的行为。一天,西乡南州故意问巴克斯:“我很冒昧地问你一件事,英国到底是不是法国的属国呢?”

巴克斯听后又挺起胸膛傲慢无礼地回答说:“你这种说法太荒唐了。如果你是日本陆军大臣的话,那么完全应该知道英国不是法国的属国,英国是世界最强大的立宪君主国,甚至也不能和德意志共和国相提并沦!”

西乡南州冷静地说:“我以前也认为英国是个强大的独立国,现在我却不这样认为了。”

巴克斯愤怒地质问道:“为什么?”

西乡南州从容地微笑着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因为每当我们代表政府和你谈论到国际上的问题时,你总是说等你和法国公使讨论后再回答。如果英国是个独立国的话,那么为什么要看法国的脸色行事呢?这样看来,英国不是法国的附属国又是什么呢?”

傲气十足的巴克斯被问得哑口无言。从此后他们互相讨论问题时,巴克斯再也不敢傲气十足了。

3.透过视线看心态

心理攻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内心有什么欲望或情感,必然会表露于视线上。所以,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因此透过视线(眼神)去窥视人的内心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方式。如何透过视线的活动了解他人的心态,对入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的心理沟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