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3338400000022

第22章 隐秘的观察者

欧内斯特·罗比奎特·希尔加德

揭示催眠中的意识分离

催眠术是怎么回事?科学家已对这一现象研究了150多年,但到底也没能弄清楚其真谛。有的学者认为,催眠术打开了通向潜意识的大门,有的倾向于认为,恍惚是非睡非醒的心理边缘状态,有的干脆称之为伪科学。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处在催眠状态下最容易接受暗示,可以让他做出一些乃至最为暴戾的举动,因为那个时候,人开始身不由己。催眠术究竟是真是假,一些研究知觉边缘状态的专家通过类似的实验解开了其中一些不为人知的谜团。

在将催眠当作改变了的意识状态方面,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出自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他认为,被试者经催眠后,其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被试者接受暗示之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第二个层面是催眠中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不为被试者所意识到的经验。换句话说,在催眠状态下,被试者的意识状态分离成两层:第一层的意识是在催眠师的暗示下产生的,其性质有可能是扭曲的,不是真实的,但这一层意识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流;第二层的意识是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只是因为当时受到催眠暗示的影响,第二层面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所以被试者不能以口头方式表达出来,希尔加德称之为“隐秘观察者(hidden observei-)”。

希尔加德相信许多催眠效果是这种被分裂的意识的产品。例如,他指出,被催眠者可能对疼痛表现出没有反应,是因为疼痛并没有在与外界进行交流的那部分意识上登记。

他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在实验中先催眠被试者,暗示他的左手将失去一切痛觉。当被试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催眠师就将他的左手放置入冰水中。一般情况下,手进入冰水中数秒钟后会引起无法忍受的刺痛感,如果这时要求被试者口头回答他的左手是否感到刺痛,他的回答是“不痛”。但如果将他的右手放在按钮上,并告之如果感到左手刺痛,那么就用右手按按钮。结果发现,虽然被试者在口头上报告没有刺痛感,但他的右手确会将按钮按下。这表明,在催眠状态下,口头回答的不痛是在催眠暗示下所产生的,其意识经验是失真的、扭曲的。右手按按钮的行为表达出了被试者自己的感受,是真实的。这个实验说明了在催眠状态下,意识的确一分为二。

此外,希尔加德也认为分离的意识是一个普通的、平常的现象。例如人们常会将车开出很长一段距离,其间会对交通信号和其他的车辆做出反应,但过后却回想不出自己是如何做出的反应。在这些例子中,意识明显分开,一部分用来开车,另一部分用来想其他的事情。这种寻常的体验在早时就被称为“高速公路催眠”。在这种条件下,支配开车那部分意识中甚至也存在“记忆缺失”,与催眠后遗忘类似。

经过对500多个成年被试者施测后,希尔加德发现具有明显催眠感受性者约占25%,能进入深度催眠状态者约占10%,另有10%的人根本无法催眠,其他的人则催眠感受性不明显。由此可见催眠术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但一个人若偶然被催眠一次,以后即对催眠有同样的易感性。总之,希尔加德的观点表明催眠是意识的一种可以解释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可以在日常经历中看到。

心灵智慧点滴

催眠术是通过特殊的诱导使人进人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技术,在此种状态下,人的意识进人一种相对削弱的状态,潜意识开始活跃,因此其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都和催眠师的言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就像海绵一样能充分汲取催眠师的指令,能导致这种状态的技术就叫催眠术。

很久以来,催眠术都被江湖术士用作愚弄和欺骗人们的伎俩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但是随着心理学对催眠术进行科学的研究,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心理保健和医学界、商业界、教育界、体育界、司法界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催眠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调整和放松技术,在缓解心理压力、调整身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人物志

欧内斯特·罗比奎特·希尔加德(Ernest Robiquet Hilgard,1904—2001),美国心理学家。1926年进耶鲁大学专修心理学,因协助学校筹办国际心理学会年会,得以结识巴甫洛夫、皮亚杰及桑代克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华盛顿任各种机构文官并关心社会心理学以外,他的职业生涯一直是在斯坦福大学度过的。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学习和动机心理学,涉及面广,思想不囿于某一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