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27

第27章 文学艺术(21)

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他综合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宋体字。秦桧早年为官,名声尚好。在金人攻陷东京(今开封)之后,曾经冒死赴金营,反对立伪楚帝张邦昌,差点丧命。但后来在高宗手下为相,迎合高宗偏安政策,镇压抗金将领,以莫须有罪名在风波亭害死岳飞父子,激起民愤。老百姓把南方炸油条称为“油炸桧”,还筑造他和妻子王氏的像长年累月跪于岳飞墓前。至于他的字,人们耻于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称为宋体字。印刷字体是模仿宋体字而来的,当然也就命名为宋体了。

隶书

隶书也称作“佐书”、“史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在篆书基础上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划化,以便书写。始创于秦朝,普及于汉、魏。

隶书可分为两种,一是秦隶,一是汉隶。秦隶又叫古隶。秦朝的文字原是篆书,但因奏事繁多,篆字不便书写,于是隶人整理文书时产生了一种应急字体,称为隶文。“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说隶书是小篆的简捷写法。

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已经成熟。

现在看到的汉隶,主要是石刻,也有一部分木简。汉隶和秦隶的主要区别在于: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势。

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但是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十分麻烦。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不同于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体型,全国统一。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汉字改革运动,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书画中所用的笔、墨、纸、砚四种工具。我国文房四宝最著名的产品为浙江湖州的“湖笔”、安徽徽州的“徽墨”、安徽宣城的“宣纸”和广东肇庆的“端砚”。中国书画用的笔,是以竹、木等材料做圆管,以羊毛、黄鼠狼毛等做笔头而制成的毛笔。墨则有松烟墨、油烟墨和油松墨三种,其中以用松树和桐油燃烧后遗留的烟灰所制的油烟墨最为常见。中国书画用纸是一种专用的名为宣纸的柔韧纸张。砚是研墨的器具,大多由质地坚固细腻、磨出的墨汁均匀无渣的山石制成。

汉字为什么横写

中国汉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竖写方式延续了几千年,不过,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并不合乎人们的习惯和视觉要求。当近代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等情况后,汉字竖写就更感不便,迫切需要改革。

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登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了汉字“竖改横”的见解。钱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在此之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4篇公开信,积极宣传“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也表示支持。经过《新青年》的倡导,汉字横写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十四、古玩鉴赏

文物

文物,在我国古代是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例如《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现在人们多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一定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统称为文物。

“北京人”化石

“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掘,是1929年9月26日在周口店开始的,由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亲自指挥,同年12月2日下午4时出士。头盖骨一半埋在硬土中,一半埋在软土中,发掘时虽然由于震动略有损伤,但经过修复,仍能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头骨,丝毫也不影响研究。以后,考古人员又在这一带发现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头盖骨4具,头部残片2l块,比较完整和残破的下颌骨12件,牙齿100余颗,残破的上下肢骨12件。这次发掘为人类发展史的研究填补了重要一页。“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山顶洞人以及其他一些灵长类化石发掘完毕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手中无权的中国人便将这些遗骨保存在美国人开办的北京协和医院B楼解剖科的保险柜里。1941年,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关系紧张,美国驻华大使馆劝告外侨离华,当时任协和医院客座教授的法国犹太人魏敦瑞借口标本放在日占区不安全,决定将标本运到美国去保存,然而,这些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却不知去向。因此,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就成了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事。

镇墓兽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在魏晋至隋唐时期颇为流行,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罕见。

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年代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

马王堆汉墓帛画

绚丽的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汉代绘画遗存中最精彩的帛画精品。

这幅帛画画面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驮侯妻、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气界为驮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间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合欢鳌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孑L武有力。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

汉画像石

画像石是遗存丰富,极具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将其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计。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西汉晚期画像石以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等为代表;新莽时期则以河南唐河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代表,墓内刻30余幅画像,内容为描绘现实生活及神怪异兽等。东汉前期画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阳石阙画像石。东汉后期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著名。

秦汉画像砖

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在中国古代主要用来装饰宫殿或墓壁。画像砖的形制大致分为大型空心砖和较小的实心砖两种。前者最早出现于秦代,根据不同特征又分为整体模印图砖与组合模印图砖两类,后者则流行于汉代,尤其在东汉以后的墓葬中大量出现。主要用于墓壁装饰,其内容以描绘现实生活,神话故事以及自然物象为主,题材非常宽泛,制作工艺一改程式化的小印模临时拼组的手法,多见整模印制故事情节化的画像。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画像砖,是出土于陕西咸阳等地的秦代遗物。到西汉画像砖略有发展,以长安、洛阳两地发现者为代表。至东汉,画像砖开始在一些地区(如四川)大量出现。

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才走向衰落。北宋以后,在原先模印画像砖的基础上,又兴起以雕刻为手段的砖雕艺术,其构图以人物故事及装饰性图案为主,仍具有图像的意味,且也用来装饰墓葬,是画像砖的一种变化形式。

《步辇图》

中国唐代绘画作品。作者阎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