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3341400000028

第28章 文学艺术(22)

《步辇图》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绢本,重设色,无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步辇图》描绘了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到长安请求与唐公主和亲,受到唐太宗李世民隆重接见的情景。画面上唐太宗端坐于众宫女抬护的步辇之上,禄东赞在典礼官的导引之下,躬身谒见李世民。作品以细致精湛的手法,准确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民族的不同特征,对人物神情性格的刻画尤其值得称道。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原始彩陶

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将其分为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初期最为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它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生产活动的产物。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红色、黑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是在中国河南省淄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又名“仰韶文化”。

帛画

中国古代画种。因在帛上作画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帛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各种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一个高峰。

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长沙出土战国楚墓帛画三幅:一幅四周绘有奇异的动植物图像,中写文字,多不可识,称“缯书”;次幅绘一长袖细腰女子,侧身合掌而立,上有搏斗的凤、龙;第三幅绘一高冠长袖的男子,侧身驾驭一巨龙,龙身若舟。建国后陆续发掘出土的西汉帛画有:1972年1月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1973年11月同一地区的3号汉墓;全部是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呈现“T”形。画面基本包括三部分:天上、人间、地下各种景象。1976年5月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出土的为长方形旌幡,内容和上二图大致相同,只是“人间”部分比重增大。三图均属西汉初期作品。当时厚葬之风很盛,这些帛画即为随葬品,均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越王剑和吴王剑

吴、越为春秋诸侯国中的两个小国。《考工记》、《庄子·刻意》、《战国策·赵策》等古代典籍中都记载吴、越两国剑师擅长制剑。根据汉代著作《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后来多处出土镌刻有吴国、越国诸王铭文的铜剑,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鸠浅剑(即勾践剑)通长55.7厘米,剑格两面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珠和绿松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花纹,刻有“越王鸠浅自作用鐱”鸟篆铭文,刃薄而锋利。

经质子、X射线、荧光非真空分析,剑刃成分为铜80.3%、锡18.8%、铅0.4%。剑身的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剑柄末端铸有突起的宽不到l毫米的同心圆,显示出铸剑匠师的卓越技艺。

兵马俑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多用泥土、木或铜等做成人形。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多种,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另外还有镇墓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据此推知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并且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

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就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来看,首推“大、多、精、美”的秦始皇兵马俑最为著名,最具价值。

秦始皇陵铜马车

秦始皇陵铜马:车为秦代铜铸像。

1980年在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封土堆出土。这是一组大型彩车马,共两乘。每乘为一车四马,车上各有御官俑一名。修复的二号铜马车,通长328.4.厘米,高104.2厘米。大小为真人、真马、真车之半。车上饰物雍容华贵,彩绘古朴典雅。铜铸车是单辕双轮四马的“安车”,车舆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御官席位,后室为乘主席位,内外四壁均彩绘夔龙、夔凤以及菱形等几何图案。

长信宫灯

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的造型是一表面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通高48厘米,神态安详优雅。长信宫灯设计十分精巧,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看起来像在挡风,实为利用虹管原理,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一直以来,长信宫灯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稀有珍贵,更是由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堪称“中华第一灯”。

金缕玉衣

玉衣也被称为玉匣、玉押,是汉代(前206—220)皇帝和显赫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大致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只能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在汉代人的观念,中玉是山岳精英,将玉放置于人体上,可以避免人的精气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骨不腐,甚至实现来世再生。所以玉衣在汉代玉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中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其中尤以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年代最早、做_T最为精美。

这件金缕玉衣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墓。它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全部由玉片拼成,共计2498片,并用重达1100克的金丝加以编缀,衣体全长188厘米。玉衣的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有眼、鼻、嘴的形状,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凸,与人的体型非常适应。整件玉衣做工精细,玉片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

着实叹为观止,反映出制作工匠的杰出技艺和达官显贵们的奢靡生活。这件玉衣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铜奔马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则回过头来观望,生动展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细腻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T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考察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也是相马的法式。

卢舍那佛坐像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网满、安详、庄严、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显得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才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卢舍那佛坐像是龙门石窟中的杰出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借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包括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庞杂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从而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的艺术效果。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