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3379200000042

第42章 古老的文明(2)

这样相互矛盾而发人深省的例子有很多。这些奇迹是来自“外星人”或来自我们的祖先?世界各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类进化至今是不是只是30万~40万年历史呢?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人类进化至现在,已经有上百万年历史,通过碳14已经精确地估算出某种高度文明的产物远在3万~4万年前就已出现。而它的范围之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3万~4万年前,人类有一个活跃、鼎盛时期。

我们的地球曾经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因此古文明可能一毁再毁,古人类也死而复生。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最近从海底探测获得的资料显示,那些在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被称为“奇迹”的亚特兰帝斯,可能正沉在百慕大三角的西方。由水中拍摄的照片和实地勘测可知,1万年前的人类已能举起数百吨的巨石了。这个“大洪水”时代以前的文明废墟,其海底墙壁和海中道路的浩大精妙,不输于今日视之为谜的7000年前的埃及金字塔。

也许在1.2万年前,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已经超过了今日;也许在三四万年前或十多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数次这种文明的高峰。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类创造的,但无法得知人类文明的进程。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看,他们是在打核战争!

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亚(可能类似火箭武器),它喷着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的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向上翻腾,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第二次战争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惨状,现代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威力。在原子弹还没有产生的年代,许多学者一直认为此书中的那些悲惨的描写是“带诗意的夸张”。可是到了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描写就似原子弹爆炸目击记录一样准确。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溶化,最低需要1800℃。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由此而论,国外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认为:“我相信人类曾有过若干次文明。人类存在时已熟悉原子能,但由于误用,使他们遭到了毁灭。”

这可能吗?大部分科学家们认为这仅是一种附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但是另有一些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们的地球早已存在50多亿年了,而人类文明仅仅有5000多年历史有些“说不过去”。

这一谜题,现在仍未解开。

“诺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过

导言:自从德国人谢里曼按《荷马史诗》的线索找到了特洛伊城,以《圣经》为线索,寻找“诺亚方舟”又成了人们的目标。“诺亚方舟”到底是神话还是事实?是事实就肯定有遗迹,如果是神话呢?据《圣经》记载,大约6000年以前世上的人除诺亚和他的一家外都忘了上帝。上帝发怒了,决定惩罚他们。在诺亚600岁的2月17日那天,天窗打开了,上帝连降大雨40天,世界随即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人类除诺亚外都处于毁灭的边缘。诺亚由于得到上帝的宠爱提前知道洪水的到来,便造了一艘大船,这就是“诺亚方舟”。他和他的家人正是借助这艘船才得以生存下来。同时在逃难中,诺亚还将世界上每种生物都带了一对,这就发展成为今天的人类和生物界。但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尽管《圣经》中所说上帝发水一说毫无根据,但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有过全球性洪水的先例,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确实经历过毁灭性的水灾。

1850年,考古学家亨利·莱亚德在古亚述国首都尼尼微挖掘出上千片残破的黏土板。这里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苏美尔的所在地。经仔细研究,这些泥板被断定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考古专家乔治·史密斯先生还在这些泥板中发现了一块古巴比伦记述的《古尔盖梅希史诗》中的一段。它记述了一场吞没世界的大洪水中一个叫万塔·纳皮提姆的人和他的妻子乘一条大船逃生的故事,这个描述与“诺亚方舟”的故事如出一辙。难道还真有这么回事吗?有的学者认为这绝非单纯巧合,其间必有某种联系。有的进一步认为发生洪水的区域可能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因为这两条河都流经此地。

1955年7月,法国探险家那巴拉带着自己的儿子拉菲尔追寻“诺亚方舟”的踪迹。他们根据《圣经》记载,登上了位于前苏联境内海拔5400多米的阿拉拉特山。他们四处勘察,结果在山中的冰湖里发现了一块木块,形状酷似“诺亚方舟”的残骸。于是,他们带上木块很快离开阿拉拉特山回到法国。后来经科研机构考证,一致确认木块至少为5000年前的建筑物的一部分。而据科学考察,诺亚生活的时代也正是在6000年前左右。那么这块木块及100多年前发现的上千片黏土板是不是诺亚方舟的组成部分?诺亚方舟是否存在过,还是只是一段传奇的神话呢?这些还都是未解的谜团。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导言:同为世界奇迹,“空中花园”、古埃及金字塔和中国长城命运大不相同,因为它早就烟消云灭了。考古学家不甘寂寞,一批接一批按照文献提供的线索,寻找“空中花园”的遗迹,努力探求它的原貌,不能说没有成绩,不过还要继续努力。一提到古巴比伦文明,令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园”。它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萨二世(在位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娶了米底的公主米帝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萨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萨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了公主的欢心。

由此可见,“空中花园”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悬浮”在空中的花园,而只是人们的一种比喻。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然而“空中花园”本身还是奇特而壮观的,可能任何一个花园的盛况都不能和它相比。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关于“空中花园”,至今也有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建造者。尼布甲尼萨二世是巴比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很多人都认为如此壮观的建筑应该是他的创意。但是这只是历史的传说,并没有真实的依据。不过也有些历史资料记载,虽然提到了“空中花园”,但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萨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但是,在种种说法中,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另外一个谜就是“空中花园”的全貌。很多人都只是凭借想象和故事了解到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花园,但是其真实的面貌到底何等壮观,何等奇特,人们就无从而知了。人们都很想能目睹这座盛况空前的花园的全貌。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大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而且,考古学家也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的痕迹。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处不同的,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出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因此,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否正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总之,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巴比伦文明的起源和衰落

导言:水是生命之源,所有的古文明都是依靠河水诞生发展的,如古印度文明与恒河,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中华文明与黄河。然而,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经历了几世纪的辉煌之后不可避免地在内忧外患下衰落了。发源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古巴比伦文明遗址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夏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