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3379200000047

第47章 古老的文明(7)

雕像一直引起那些崇拜宙斯的人们的敬畏与惊叹。它建成之后过了450多年,罗马帝国皇帝卡利古拉按照那些劫抢希腊艺术珍品的罗马征服者之习惯,渴望在罗马拥有该雕像。工匠们被派去设计运输此雕像的方案,但雕像“突然发出的大笑声震塌了脚手架,工匠们也被吓得四散而逃”。《卡利古拉传记》的作者苏埃托尼乌斯喜欢把他所热爱的这位皇帝的故事与仇恨交织在一起,但这座雕像却不能永久保持不受亵渎。公元391年,基督教会赢得胜利,牧师们说服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异教徒举行朝拜宙斯的仪式并关闭了神庙,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被勒令停办,奥林匹亚的这座伟大的圣殿也被弃之不用。

这尊有800多年历史的供朝拜的雕像,最后从神庙被运送到了君士坦丁堡以装饰一所宫殿,菲狄亚斯的工作室也被一座基督教堂所取代。大约在公元425年,神庙因大火而受到严重损害。公元6世纪,阿尔菲奥斯河改变其航道,整个奥林匹亚地区也遭到了山崩、滑坡、地震和洪水的破坏。在1000多年中,该遗址被厚厚的泥沙、碎石掩埋了。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的雕像虽幸免于这些灾难,但在公元462年,君士坦丁堡广场凶猛的大火烧毁了收藏宙斯神像的宫殿。当奥林匹亚的这所圣殿由于受到冷落而毁于伯罗奔尼撒之时,这尊非凡的雕像,已知的古希腊雕刻中最伟大的作品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被毁坏了。

美神维纳斯的雕像

导言:“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象征,更是残缺美的典范。有人曾试图给她安上失去的手臂,但都不成功。孰不知当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她是不缺手臂的,而为了争夺她的归属权,几方还曾大打出手。这是为了艺术和美吗?古希腊人是女性裸体艺术的开创者,也是日后女性裸体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

女神维纳斯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是一个爱情女神,古希腊人习惯称之为阿芙洛狄忒,古罗马人则称之维纳斯。她美艳无比又非常浪漫,掌管动植物的繁衍与人间爱情等六项职务。西方造像艺术以她作为女性美形象楷模。据说维纳斯的诞生源于克洛诺斯对天神乌拉诺斯那旺盛情欲的憎恨:当夜幕降临,天神一如既往地展开肢体拥抱大地母神盖拉时,埋伏在一旁的克洛诺斯举起手中的镰刀,割下了他的生殖器,并愤怒地把它扔到了波涛翻滚的大海中。那东西在海上漂流了很久,突然一簇白色的浪花从这不朽的肉块周围扩散开去,美丽绝伦的少女维纳斯便在这浪花之中诞生了。

维纳斯降生时,并不是断臂的,而且也并非全裸的,而且她在西方人心中也并非一直都被当作美神的化身。那么,维纳斯是怎样断臂的呢?她又是怎样一步步征服西方人的内心,成为他们心中女性理想美的象征的呢?

现在,考古学家已经将维纳斯在人间的经历理清,那是一个充满浪漫与传奇色彩的故事。

公元前5世纪初,维纳斯海中诞生的情景进入雕像艺术。虽然男性裸体在古希腊很早就被视为艺术美的象征,但是裸体女性的艺术形象还没有出现。所以雕像中的女神虽然身材美丽,但古希腊人依然给她穿上了薄薄的衣衫。

到了19世纪末,《女祖先维纳斯》雕像的出现,标志着艺术维纳斯裸露的开端。雕像中女神好像在不经意中让肩头的衣服滑落,裸露出了一只乳房,那温柔的眼神和柔软的衣物互为表里,活脱脱一个古希腊的女子的写照。虽然她体格矮小、胯骨高、乳房小,腰和脚踝比较粗,完全是一个地中海沿岸农村的壮硕妇女形象,但她却是第一位赤身裸体走向古希腊人的女神。这尊裸像让当时的人们无比震惊。

在西方艺术界,菲狄亚斯、米隆、波力克利是响当当的雕塑艺术大师,但是他们并未涉足过女性裸像这个领域。到了普拉客希特时期,才绽放生机。他流芳百世的是《尼多斯的维纳斯》,这是一尊全身赤裸的、表情充满喜悦、目光温柔的美丽女神。尼多斯人很喜欢它,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到爱神的庙堂之上。

看惯了男性裸体的古希腊人,忽然发现女性裸体也很有魅力,诗人作家纷纷用文字抒发他们的赞叹之情。据说有一位古希腊作家及其同伴曾参观该庙,都被这尊女神雕像的美所触动,有一个人竟然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热切地搂住女神的脖颈流出了眼泪,以至于站在旁边的祭司惊讶得目瞪口呆。而比西尼亚的国王吉尼米底也被她弄得神魂颠倒,他提出,只要拿这尊女神雕像交换的话,尼多斯人所欠的款项可以免除。但是同样爱美的尼多斯人宁愿忍受债务的煎熬也不愿出卖他们美丽的女神雕像。

一些古希腊作品中,爱神还被用作动词:做爱。公元前5世纪始,古希腊人把粗俗的肉欲和崇高的爱情分开,从此,爱神有了两种身份,专司粗俗肉欲的女神与专司崇高爱情的女神。柏拉图在《会饮篇》中称之为“上天的维纳斯”和“世俗的维纳斯”,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近代。但是在普拉客希特那里,这两者融合为一。他手下的维纳斯既有诱人的性感,又有着神性的庄严。他的这尊雕像被无数的后人模仿、复制。流传至今的《尼多斯的维纳斯》光复制品就有49件,有许多作品显得夸张做作,整体缺乏韵律感,但却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其中,《梅迪契的维纳斯》尤其被温克尔曼人看作是女性美的典范,拜伦在《哈罗尔德》中还写诗赞美这尊雕像。

在美术史上,曾有一个长期困扰雕塑家们的问题:人像躯干这个有着完美造型的统一体,却只能由逐渐变细的长腿去支撑,能否找到一种更为稳妥的方式来弥补这种不足呢?

普拉客希特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将衣饰裹在双腿上,而只是裸露上身。这样,雕像不再需要任何的支撑,双臂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摆出各种姿势。在复制品《卡普亚的维纳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雕像。公元前4世纪伴随着女性裸体雕像的大放光彩,男性雕像黯然失色。公元前2世纪末期,出现了古希腊时代最后的一件伟大作品《米洛的维纳斯》。这件作品穿越时空,称为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女性理想美的象征。之后,伴随着基督教统治时代的来临,裸体艺术逐渐消失。

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裸体艺术才又重新展现魅力,维纳斯也逐渐从神圣的光环中走向世俗,走向自然,成为传达人性的绝佳对象。比如乔尔乔涅的名画《入睡的维纳斯》、提香的名画《乌尔比诺维纳斯》等。而最著名的则是那幅《维纳斯诞生》。《维纳斯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堤切利的杰作。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艺术中美丽的维纳斯,被看作“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市民们,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像是一个新时代的信使——她把美带到了人间。

《维纳斯诞生》似乎可以作为体现这样一种“时代感”的例子:裸体的维纳斯像一粒珍珠一样,从贝壳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她的体态显得那么娇柔无力。画面左上端有风神把春风吹向维纳斯,而春神弗罗娜则在岸上迎接她。19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罗斯金说过,波堤切利的老师菲利普·李彼最善于画百合,“可是要画玫瑰那还是要让他的学生”。在这幅画上,波堤切利果然也画了许多玫瑰,在轻风的吹送中,绕着维纳斯窈窕而柔和的身姿飘舞。洋溢着青春生命的肉体,美丽娇艳的鲜花,在当时是作为向宗教禁欲主义挑战的形象。画面上维纳斯脸上挂着淡淡的哀愁,胸中似乎含有不可言传的、精神的、近乎理想的爱。因此,诞生似乎并未带来欢乐,反而有点悲剧味道。画的背景是一片伸展无边的海水、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树林,维纳斯的步子仿佛没有承受重量似的显得飘逸,好像处于有推动力的旋律之中。这个维纳斯作为美和爱的化身,有着严肃的含义。

此外,这个维纳斯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但波堤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这个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并不像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妇女,而面容却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到了19世纪,法国女性人体艺术大师安哥尔又创造了不朽之作《海中升起的维纳斯》。维纳斯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美和理性的典范。

维纳斯的人间经历如同一副生动的西方社会历史画卷,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那么,断臂的维纳斯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人发现19世纪法国舰长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解开了维纳斯断臂之谜。

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于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出了一尊维纳斯雕像。出土的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抚衣襟,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谁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位断臂女神。

残缺也是一种美,这正是断臂的维纳斯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导言:在印加人的创世神话中有兄妹婚的传说,而根据马克思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人类确有过杂婚时代,可见印加人的进化发展也没有脱离这个基本规律。只不过表现的形式和此后的结果各有不同而已。印加帝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阳帝国”,传说中印加人的祖先是太阳神,印加的国王自称“太阳之子”,印加人还有一个专门的“太阳节”,他们宗教的核心就是太阳神崇拜。太阳神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阳神究竟是何许“人”也,印加人为什么对其“情有独钟”呢?

太阳神本是印加部落之神,后上升成为全国的主神。它在印加语中有几个不同的名字:因蒂、维拉科查和帕查马克。太阳神的形象,一般是人形,面部如金盘,光芒四射。太阳神的三个名字反映了人们对它崇拜的不断政治化的过程。印加人传说中的祖先曼科·卡帕克是太阳神在太阳岛中创造出来的,是“太阳之子”,神的使者。他享有印加的称号,而且拥有最高权力。这是太阳神崇拜向王权神圣化方向发展的开端。

14世纪,即帕查库蒂执政年代,是印加太阳神崇拜、王权神化的制度化阶段。“帕查”在克丘亚语就是时间,“库蒂”就是转变的意思,所以,帕查库蒂名字本身就含有改革者的含义。帕查库蒂本人厉行宗教改革,并树立新神,使王权进一步神化,这也可能是解决王权同太阳祭司教权冲突的结果。因为,据说专掌太阳神的祭司曾企图限制王权。帕查库蒂并非否认崇拜太阳神。但他宣扬说,一切神灵都是由无形的、永恒和万能的主神创造的。太阳神操劳得很好,早晨起来很早,照暖大地,晚上退走。可是如果没有上帝即万物之主——伟大的帕查马克,那么谁来指挥太阳神呢?这样,库斯科神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了新的含义。帕查库蒂把库斯科太阳神庙变成全印加的圣殿,增设新神帕查马克的神位,确立起王权神化的政治制度。

帕查库蒂增设新神的运动也可能是王权同地方贵族妥协的结果。相传,他征服了秘鲁卢林河谷的部落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部落神祇,它是人们朝拜的圣地。他懂得要巩固王权,特别是“萨帕”的大王之权,必须把这个圣地的神包括在自己的国教之中。因而,他给这个神取了一个克丘亚语的名字,并供养在宫廷神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