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3379200000072

第72章 迷雾重重的宝藏(10)

虽然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但他搜刮来的财富却仍留在世上。路易十六的金宝是寻宝史上最著名的财宝之一。关于他的财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藏宝地点至少有几个地方,有的甚至不在法国,而在西班牙。据说,他在行宫、卢浮宫曾埋藏着一笔价值20亿法郎的财宝,包括金币、银币和一些价值连城的文物。不过,流传最广的还是路易十六隐藏在“泰莱马克”号船上的财宝。

“泰莱马克”号是一艘吨位达130吨,长26米的双桅横帆船。这艘船伪装成商用船,由阿德里安·凯曼船长驾驶。1790年1月3日,满载财宝的“泰莱马克”号在经塞纳河由法国里昂去英国伦敦途中,在法国瓦尔市的基尔伯夫河下游被潮水冲断缆绳出事沉没。“泰莱马克”号由一艘双桅纵帆船护航,在港口受到革命者检查时,曾交出一套皇家银器。船上隐藏着路易十六的一批财宝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钻石项链。据认为,这艘船上的财宝包括以下东西:

属于国王路易十六的250万法国古斤黄金(约合95万~137万千克);王后玛丽的一副钻石项链,价值为150万法国古斤黄金;金银制品有银器以及朱米埃热修道院和圣马丁·德·博斯维尔修道院的祭奠圣器;50万金路易法郎;5名修道院院长和30名流亡大贵族的私财。

这些财宝的确存在,毫不夸张,这已得到路易十六的心腹和朱米埃热修道院一名修道士的证实。一些历史文献和路易十六家仆的一位后裔也认为,路易十六当年确把这笔财宝藏在船上企图转移出国。据说,“泰莱马克”号沉没在基尔伯夫河下游瓦尔市灯塔前17米深的河底淤泥里。

1830年和1850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企图打捞这艘沉舟。但是,在打捞作业中,缆绳都断了,结果沉舟重新沉没到水底。

1939年,一些寻宝者声称他们已找到了“泰莱马克”号沉舟的残骸,但没有确切证据表明,他们找到的就是“泰莱马克”号。

要找到路易十六的金宝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所以这笔巨额财宝至今仍是一大疑谜。

下落不明的莫斯科财宝

导言:拿破仑除了喜欢打仗,也喜欢财宝。喜欢的意思就是不让别人得到,哪怕自己也得不到。1812年5月,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50万大军对俄国进行远征,并于同年9月14日占领莫斯科。此时的莫斯科几乎是座空城了,大部分居民已随俄军撤退,近20万人口的城市剩下的还不到1万人。当天晚上,城内有几处起火,后又蔓延成大火,整整持续了六天六夜。

饥饿和严寒威胁着法军。由于战线拉得很长,交通运输常遭袭击,粮食和弹药供应不上,而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又不接受和谈,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不得不放弃刚占领不久的莫斯科,于10月19日向西南缓慢后撤。撤退中,沿途曾不断受到俄军和民众游击队的阻击。就在这个时候,法军庞大的辎重队中有25辆装满了在莫斯科掠夺的战利品的马车突然失踪了。自那时起,一个半世纪以来,拿破仑的这批战利品究竟隐藏在哪儿,就成了未解之谜。

一位名叫尤·勃可莫罗夫的前苏联学者,他并不是研究历史的,但在阅读英国历史小说家瓦·斯戈特所著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生涯》一书时,对其中的一些情节很感兴趣:

“因感到目前处境的危险,拿破仑深知在莫斯科所掠夺的古代的武器、大炮、伊凡大帝塔上的大十字架、克里姆林宫中的珍贵物品、教堂的装饰品以及绘画和雕像等已无法带走,但又不甘心让俄军夺去,所以就命令将这些东西沉入萨姆廖玻的湖里。”

瓦·斯戈特是一位注重史实的作家。他这本书的完成和出版是在1831至1832年之间,离拿破仑远征莫斯科仅隔20年。勃可莫罗夫由此而认为,对于这件事在那些曾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的手记或回忆录中应有所涉及,于是决定要查阅一下与拿破仑同时代的人是否提到有关战利品的情况。

拿破仑在败退时,曾和两名亲信乘着雪橇往西疾驰,其中一人名叫阿仑·德·歌朗格尔。勃可莫罗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见到如下一段话:“11月1日,拿破仑从比亚吉玛退走。11月2日,我们来到了萨姆廖玻。第三天,到达斯拉普柯布。在这里,我们遇到大雪的侵袭……”

斯戈特说,拿破仑把战利品沉入萨姆廖玻的湖里,两者提供的日期和地点是完全相符的。

后来,勃可莫罗夫还参阅了一些俄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所记述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一致认为拿破仑是1812年11月2日把从莫斯科掠夺的战利品扔进了萨姆廖玻的湖中。但这样的事情,法国士兵会不会泄漏给俄国人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再说,即使居民知道法国皇帝这个秘密,大概也只能望湖兴叹。试想,在因战争而荒芜的小村子里,又有什么工具能把湖底的东西打捞上来呢?所以,勃可莫罗夫深信,如果战利品确实沉入了湖里,那它现在还应沉睡在不为人知的那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哪儿?这个湖又在何处?勃可莫罗夫在列宁图书馆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查阅,几乎翻了所有的地图。但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在比亚古玛、萨姆廖玻一带并没有什么湖。后来,他给前苏联地理科学研究所去了信,对方答复说:“在比亚吉玛西南50千米的沼泽地有条叫萨姆廖夫卡的河,那块沼泽地也是以这个名字命名的。”

一百多年来,是否有人对这块地方进行过探索呢?勃可莫罗夫虽然查阅了许多资料,但收获甚微。后来,他给有关机构发了信,询问这方面的情况。大部分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只有斯摩棱斯克地方政府内政管理局记录保存室提供了一点材料。

1835年,根据斯摩棱斯克地区长官的命令,由夏瓦列巴奇中校率领的工兵部队曾对这个湖进行勘查。他们先测量了湖水的深度,在离水面5米左右深的地方,有堆像岩石般的堆积物,铅锭碰上去,似乎听到一种金属的声音。地区长官向国务大臣报告,国务大臣又呈报给沙皇。尼古拉一世拨款4000卢布,用来建立围堰,以便把水抽干。后来,围堰完成了,水也抽干了,但呈现在眼前的仅是一堆岩石,搜寻就此就中止了。

在1911年,根据克勒托诺公主和比亚古玛地方的一些志愿者的要求,也曾进行过探索,但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湖里面究竟有没有拿破仑沉入的财宝,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琥珀屋”不见了

导言:巨大的“琥珀屋”不见了?它即使被找到还会是一个屋吗?很多年过去了,会不会成为一个个琥珀?18世纪初,普鲁士国王鲁道夫为了仿效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豪华奢侈生活,打算在柏林郊外波茨坦的王宫里建造一间使国人引以自豪的“琥珀屋”。建筑师安·休鲁达和戈·德恩接受王命,并立即着手营建,于1709年完成。

“琥珀屋”庄严、俊美,面积约占55平方米。屋内板壁上全部用琥珀粘上,下面铺上银箔,整个室内闪烁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妙光辉。鲁道夫和他的大臣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决定对参与建筑的人员给予重赏。

哪知好景不长,没隔多久,板壁上的部分琥珀却脱落下来,摔得粉碎。国王得知,大发雷霆,于是把两位建筑师处以重罚。“琥珀屋”自此也从王宫里移了出来,搁在一边,再也无人过问。

普鲁士王国一直对瑞典的不断侵略感到头痛。1709年,当俄国的彼得大帝为了通过波罗的海,在玻尔塔瓦一战打败号称无敌的瑞典军队之后,普鲁士一面为之高兴,一面想和俄国结成同盟。

1716年,彼得大帝亲自率领大臣来到柏林,受到普鲁士王国的隆重接待。为了向俄国表示友好,国王就将已搬回王宫的“琥珀屋”作为礼物赠给对方。波得大帝一见,欣喜异常。他在给皇后的信中写道:“我将送给你一件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1717年,载着“琥珀屋”的大船,经过波罗的海运回彼得堡。彼得大帝原想把“琥珀屋”安置在作为行宫的“小冬宫”里,但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就与世长辞了。这样,“琥珀屋”再次被人们遗忘。

此后过了20年,还是彼得大帝的女儿叶·彼得罗夫娜女皇忽然想起了这个房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女皇对西欧文化颇感兴趣,并打算热心引进。

1745年,她曾在察里斯科建成了一座很豪华的夏宫,1751年,决定对夏宫进行全面改建。在改建过程中,女皇突然想起了那早被忘却的“琥珀屋”,就立即命人将它运到察里斯科。随后,在著名建筑家拉斯托里的监督下,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琥珀屋”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夏宫的一部分。改建工作相当出色,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女皇就将“琥珀屋”作为阁议室之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尽量掠夺那里的文物。1942年夏天,**盖世太保机关按照上级的命令,要将察里斯科的“琥珀屋”转移到德国柯尼斯堡的琥珀博物馆。几天之后,“琥珀屋”全部被拆卸,并捆扎成包,用火车运走了。关于“琥珀屋”的情况,人们仅能了解这些。

1945年2月,前苏军攻下柯尼斯堡后,由前苏联科学家、建筑家、美术家、考古学家和将军组成的“琥珀屋”搜寻队曾去柯尼斯堡,对那里的城堡、庄园、昔日贵族的住宅、地下室以及塔顶上等可能隐藏“琥珀屋”的场所,都进行了搜寻,但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搜寻队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之后,发现罗德博士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因为他曾是柯尼斯堡美术馆馆长,同时还负责柯尼斯堡琥珀收藏品的管理工作。当**分子把“琥珀屋”偷运到柯尼斯堡后,便交给罗德博士。听说还在小范围内进行展出过。柯尼斯堡解放时,这个德国人没有逃走,而是留了下来。但不久,突然暴病而亡。

就在这个时候,听说有个叫格格沙斯的立陶宛人知道“琥珀屋”的下落。搜寻队找到了这个人。据他说,从1938年他就住在柯尼斯堡了,在1945年1月,有辆装载着好几个捆包的卡车向罗戈夫勒码头开来,后来就把捆包搬到舢船上,舢船冲出150米左右,放慢了速度,然后把捆包抛入波罗的海。根据这一情况,搜寻队动用了两艘船在当时的现场进行打捞,捆包真的被捞上来了,共有11件,但打开一看,并不是“琥珀屋”,而是轴承和汽车零件等物。

前民主德国有关方面对此也很关心。一家大众周刊曾刊登启事,希望读者对“琥珀屋”的去向提供线索。不久编辑部就收到一些来信,其中一封颇值得注意。信中写道:“我的父亲曾是中央国防军直属的特种部队的成员。”

1945年2月,柯尼斯堡失陷之后,父亲突然回到家里,我曾听他谈到“琥珀屋”和一些琥珀搜集品,还有军队的一些秘密文件都藏在第三地下室里。

1959年夏天,搜寻队和这位读者一起在该市的某些建筑物、街道和广场等处寻找过第三地下室,但仍然毫无结果。搜寻队认为,虽然“琥珀屋”的去向至今下落不明,但估计不会转移出柯尼斯堡。它也许就在这个发生巨变的城市的地下室里沉睡着,以期待有朝一日能被人们意外发现。

法王巨款金币悬案

导言:财宝曾露出了她神秘的面纱,但真正一睹芳容的却是上帝的仆人——神甫,之后就没人再见到了。看来又是上帝开的玩笑。雷恩堡是法国南部科尔比埃山中的一座小城镇,坐落在奥德省首府卡尔卡松市南约60千米处,雷恩堡教堂就耸立在山顶上。它虽然偏僻,但因这里曾经发生过轰动世人的奇闻,就使它充满着更加神秘的色彩。

早在17世纪,雷恩堡附近有位牧羊人因寻找丢失的一头母羊,偶然走进一座“尸骨横陈、箱子满地”的地下墓穴,他发现箱子里全是金币,就装满自己的口袋,匆匆赶回家。牧羊人暴发的事很快传遍雷恩堡,由于他至死也不讲出地下墓穴的秘密,他终于被指控犯了偷窃罪,最后冤死狱中。

到1892年,历经沧桑的三百年历史使雷恩堡的居民早已忘记了牧羊人的冤案,人们更不晓得地下墓穴的秘密。但这一年,又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使雷恩堡神甫跨进了神秘的地下古墓,从而出现了法国近代轰动一时的奇闻。

1892年,正忙于修缮教堂的索尼埃神甫无意中发现一根圆木里面有一卷陈旧的植物羊皮纸,纸上写着一些带拉丁文的古法文。乍一看,这很像是《新约全书》里的一些片断,赶来查询的镇长也没有发现什么破绽,但细心的索尼埃神甫并来就此结束,而竭力想弄懂这卷羊皮纸上的文字。终于他认出了上面写着的一段《新约全书》中的内容,还发现了法国摄政王后布朗施·德·卡斯蒂耶的签字及印章。为此,他还求教不少语言学家,最后,他终于悟出仿羊皮纸上写的是有关法国女王隐藏1850万金币巨宝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