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明城墙
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唐宋时即有“六朝古都”之称。现在保留的城墙是明代南京(时称应天府)城的内城城墙,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城垣内侧周长33千米,城基的宽度为14米左右,高14~18米,顶部的宽度为4~9米。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砌成,以糯米浆、石灰浆、桐油作黏合剂,十分坚固。城墙上还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以供军事防守之用。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为瓮城。此外还有所谓“藏兵洞”27个,据说共可藏兵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我国古代的其他城市极为少见。1988年明南京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北京城墙和城门
今天的北京城是建立在元大都基础之上的,经过明清的扩展形成了老北京城结构,由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构成。外城又称罗城,总长28千米,高10米,明朝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墙是内城墙南墙的外围部分,有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内城墙总长23.6千米,高11.8米,有九门: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皇城总长约9千米,环绕着紫禁城,共七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皇城之中是紫禁城,城墙总长3千米,高10米,共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到清末时,城墙逐渐拆除,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开展,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被大量拆除,目前仅保留几个孤零零的城门,如正阳门、德胜门等,内城老城墙仅存东便门东南角楼至崇文门一段。目前,北京已经修建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供人们凭吊古迹。
3.西安明城墙
现存的西安城墙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由护城河、吊桥、城楼、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垣外围护城河宽20余米。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底宽18米,顶宽15米,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5984个,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1.9千米。有城门四座: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每座门外设箭楼,内建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为保护和利用珍贵遗产,西安市已沿城墙外侧建成“环城公园”,供人们休闲游览。
4.平遥城墙
山西平遥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城池平面呈方形,其余三面皆直列砌筑,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城墙高12米左右,平均宽3.5米,周长6.4千米。城墙内墙为土筑,外墙用青砖包砌。周辟六门,东西门外又筑瓮城。城门上原建有高数丈的城门楼,四角各筑角楼,每隔50米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94座,今大多已残坏。1988年,平遥城墙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古长城建筑
长城是古代中国农业民族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城墙形军事工程的统称。各时期的长城东西绵延上万里,因此俗称“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齐、魏、燕、赵、秦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长达万里;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也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明代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7000千米以上,平均高6~7米、宽4~5米。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明长城。长城沿线还建有许多关城,如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雁门关、居庸关、白虎关、娘子关等。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节宫殿与坛庙
一、宫殿
(一)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宫殿是中国古代最豪华的建筑类型,起源于原始社会用于首领居住和集会议事的“大房子”,从夏代开始成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宫殿见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时代为夏代晚期,其次是商代中期的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和商晚期的河南安阳殷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将宫殿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房屋,呈现出“高台榭,美宫室”的景象。秦汉以后,宫殿规模更为宏伟,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创东西堂制度,即以太极殿为大朝正殿,侧殿建东西堂为上朝及宴会、居住用。隋唐时期的著名宫殿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元、明、清时期的宫殿规模更加庞大,布局更加严整、对称,宫殿建于巨大的“工”字形台基上,更增其雄伟壮丽。由于自然和人为的诸多原因,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的许多宫殿已不存在,目前保存较好的宫殿主要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以及布达拉宫三处。
(二)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宫殿作为帝王所居及办公场所,在布局和陈设方面非常讲究,不仅要求美观大方,而且要求寓意深刻。
1.宫殿的布局
(1)中轴对称。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方式,以体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矮简陋,这种鲜明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轴线两旁的建筑形成统一而有主次的整体,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给人以强烈的威压感。
(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中国宗族观念浓厚,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加之以农业立国,因此特别重视土地和粮食,“有粮则安,无粮则乱”的观念深入人心。左祖右社就是这种观念的集中体现。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以宫殿本身朝向为准)设祖庙,作为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北京的太庙在天安门东侧文化宫内,社稷坛在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
(3)前朝后寝。这是宫殿自身的布局,从《考工记》推测周朝已经形成制度。“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北京故宫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就分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前朝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后寝有皇帝的寝宫宁寿宫,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妃子们居住的东西六宫、御花园等。
(4)三朝五门。这种宫殿制度也始于周朝,并一直沿袭至清。三朝是指外朝、内朝(治朝、中朝)、燕朝(内朝),五门分别是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以明清故宫为例,午门至天安门之间为外朝,太和门内及太和殿为内朝,乾清门内及乾清宫为燕朝;五门是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
2.宫殿的陈设
(1)华表。华表是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或作为装饰用的大柱,由台座、石柱、云板、承露盘几部分构成。华表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指路的木柱,后来君主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诽谤木”。到了汉朝,诽谤木的“纳谏”作用已完全消失,仅剩下路标的作用,并且改名为“桓表”。因古代桓、华二字的读音相近,故桓表逐渐又被叫做“华表”。汉以后,华表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宫殿、桥梁、陵墓、城垣的前面往往皆有华表矗立,而且渐渐改木为石,建造也日益精美。高耸挺拔的华表矗立在皇宫内外,不仅给人以崇高纯洁之感,更体现了皇家的高贵与尊严。
(2)石狮。石狮雕刻本来是放于陵墓前的,象征凶猛、威武,以示辟邪。明清时期,宫殿和庭院的大门前也出现了石狮。其功能有二:一是把守门阙,起辟邪作用;二是显示主人的威严和势力。宫殿大门前的石狮都是一对,一般为左雄右雌。爪下为球的是雄狮,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爪下踩幼狮的是雌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天安门前的两对石狮是我国石狮中的精品。
(3)吉祥缸。吉祥缸是宫殿前庭院中盛满清水的金属大缸,又称“门海”。古人认为,门前有大海就不怕火灾,因此这些大缸被称为“吉祥缸”。“吉祥缸”一般有铜、铁两种,有的铜上有鎏金。缸上装饰有辟邪用的铺首衔环。北京故宫的吉祥缸在清朝时归内务府统一管理。每天都要将缸内盛满水,以备消防之用。到了冬天,还要在缸外套上特制的棉套,上加缸盖,并在缸下放置炭火,以防缸内结冰,直到来年天气回暖之际才解套、撤火。
(4)嘉量。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ge)、龠(yue)。嘉量放在宫殿门前,象征着国家统一和物阜民丰。故宫现存的三个铜制鎏金嘉量分别设置在午门、太和殿和乾清宫的前面。
(5)日晷。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又称日影,由晷盘和指针组成,晷盘上有刻度。它利用太阳的投影与地球自转的原理,通过指针阴影所在的刻度来表示时间。
(6)铜龟、铜鹤。龟与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其中最有名的被称为龙头龟、仙鹤。
(7)鼎式香炉。鼎式香炉是我国古代举行大典时用来燃烧檀香和松枝的一种礼器,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三)现存宫殿建筑
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现已辟为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侧,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基本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平面成长方形,占地15万平方米。宫墙高10米,长达3428米,设有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四门,四角建有角楼。墙外环绕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1973年,实测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个,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1961年,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清人入关前的皇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7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权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其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间,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古族建筑艺术于一体,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沈阳故宫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海拔3700米的红山之上,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有无数珍宝,堪称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坛庙
中国人历来重视对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为此修建了大量的礼制建筑,包括坛、庙、祠等。祭祀自然神的坛一般是在露天高台上举行,称为坛;祭祀祖先、先贤等往往在室内进行,称为庙。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中,坛庙始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
(一)祖庙与社稷坛
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帝王祭祀祖先的家庙称太庙。按周制,其位于宫前左侧。社是土地之神,常用五色土象征国土;稷是农业之神,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社和稷,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传统。祭祀社稷,在于祈求全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位于北京市天安门的广场东北侧。其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占地200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主体建筑为大殿,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之处,现为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的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建于明永乐年间。社稷坛是一座三层的方坛,用汉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层收缩。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坛面上铺五色土,分别为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五行学说中的五色对应五方,以示“普天之下皆为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