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3388500000038

第38章 中国古代建筑(5)

(三)砖石墓

由于木椁墓易被盗被焚,因此随着砖石起拱技术的发展,东汉时期已基本放弃了木椁墓室而普遍采用砖石砌筑墓室,这是中国古代墓室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砖石墓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西汉中期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小砖墓。部分石室墓的墓室中雕刻着画像,称为“画像石墓”,有画像的砖室墓则称“画像砖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从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起券或砌筑的墓,一直在不断发展。最著名的砖石墓地下宫殿是明万历皇帝的定陵。

四、随葬品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对丧葬之事很看重,因此厚葬之风盛行。同时,在灵魂观念的驱使下,古人认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同样过着现世一样的生活,同样需要衣食住行,所以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说法。上至帝王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墓葬往往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有的是实用的,也有的是专为丧葬制作的,称为“明器”或“冥器”。随葬品种类丰富,按质地分,有金、银、铜、铁、陶、瓷、木、纺织品等。由于随葬品是当时实用器或按实用器仿制的明器,所以它们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多方面价值,是当时的生产、生活、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反映,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尤以帝王陵墓中的随葬品最为丰富和贵重。

(一)原始社会的随葬品

随葬品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开始时墓中随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等,在同一个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差不多。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开始,墓葬的随葬品贫富分化日渐明显。

(二)奴隶社会的随葬品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贫富分化进一步明显,王和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有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等。除随葬品外,商代还流行人牲和人殉制度,人牲是把人像猪、狗一样杀死作为牺牲(即祭品),人殉是用活人来为墓主陪葬。因为人牲人殉制度极为残酷,所以东周以后就逐渐废除了。

(三)封建社会的随葬品

从战国开始,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这可以看做是人殉的替代。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制明器,这是我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明器主要有两类:一是模仿生人和动物的“俑”,人俑有文官俑、武士俑、伎乐俑、劳作俑等,动物俑有猪、马、鸡、狗等。二是模仿日常用器的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房等。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用明器随葬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五、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帝陵

中国历史悠久,从夏代至民国,有近千名的王和帝,他们的陵墓虽然有不少已经化为历史尘埃,但仍有部分得以幸存。今天它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妥善保护,不少已经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前后修建了38年,最多时动用民工70万人。整个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千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内城周长3870米,外城周长6210米。陵园内已发现陪葬坑、陪葬墓600多处。陪葬坑有兵马俑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动物坑等。秦始皇陵的封土呈覆斗状,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47.6米(陵前碑底至封土顶)。兵马俑坑三处,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战车百乘,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61年,秦始皇陵被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汉武帝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始建于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历时53年才修成。形似覆斗,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米,冢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城垣430.87米,南北414.87米,墙基5.8米。茂陵周围还有霍去病、卫青等人的20余座陪葬墓。霍去病陵墓前的石雕举世闻名,其中“马踏匈奴”更是稀世瑰宝。

(三)六朝陵墓

江苏南京、丹阳一带分布有六朝皇帝陵和部分王侯墓。据文献记载,属于帝后王侯的共计70余处,如今有遗迹可考的约30处。六朝陵墓前的石刻艺术遗存十分丰富,雕刻精美细致、灵动威武,有西亚和南亚等地的风格。其中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前麒麟造型独特,筋骨丰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六朝陵墓内的砖画也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四)唐乾陵

乾陵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县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是典型的“以山为陵”葬式。在陵的东、南面有其主要家族、僚臣的陪葬墓区17座,如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乾陵是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其东侧的无字碑高大雄伟,却未写一字,其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一说是因为武则天“功高业大”,难以用文字表达;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过是非应让后人评价,所以不留一字。此外,神道一侧还有当时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的石像61尊,背上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年久风化,大多已难辨认。

(五)北宋帝陵

北宋帝陵位于河南巩义市。北宋九位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虏后囚死漠北外均葬于此,共七帝八陵(包括赵匡胤父亲赵宏殷之墓),祔葬皇后20余人,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准、包拯等墓300多座。宋陵面朝嵩山,背负洛水,陵台建于低地。各陵建制、布局基本相同,每一座陵园占地120亩,四周筑以夯土墙,四面正中辟一神门,四隅建角阙。园内正中是陵台,夯土筑成,呈覆斗形,台南置石雕宫人一对。南神门外的神道两侧排列有文臣武将、驭手以及石兽等石像生。

(六)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南麓,陵区方圆40平方千米,埋葬着明代的13位皇帝。长陵为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位居陵区正中,东侧是景陵、永陵、德陵;西侧是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西南有定陵、昭陵、悼陵。各陵共设一个神道与牌坊、石像生等,整体布局由神道和陵园两部分组成。石牌坊为神道的起点,向北依次是大宫门、碑楼、龙凤门,建筑两侧是以巨石雕琢的石兽和石人。各陵园建筑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布局、规制基本相同。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为陵门、碑亭、裬恩门、明楼、宝城等。在十三陵中,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而闻名于世。长陵宝城直径340米,周长1000米余。定陵是神宗朱翊钧及其二后的陵墓。1956年经过考古发掘,揭开了地宫之谜。地下宫殿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为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大殿堂组成。后殿最大,长30米,宽9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铺砌。棺床中央放置皇帝和二后的棺椁,以及装满随葬品的红漆木箱。墓中出土了金冠、凤冠、瓷器、丝织品等大量珍贵文物,现已辟为定陵博物馆对外开放。

(七)清陵

清代帝王陵墓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两地。永陵在今辽宁新宾,为清太祖以前的肇、兴、景、显四陵,清太祖福陵与太宗昭陵在今辽宁沈阳附近,永陵、福陵、昭陵统称盛京三陵。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包括孝陵、景陵、裕陵、定陵(咸丰)、惠陵及诸后妃之陵,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有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及诸后妃之陵。清东陵及清西陵的平面布置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其坟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清东陵内各陵的建筑规制和布局大致相同。顺治帝的孝陵在关内诸陵中规模最为宏大,入口处有石牌坊,往北是大红门、神功圣德碑楼及石像生。再向北过龙凤门,有神路碑亭、石孔桥、朝房、值房、神厨库。进隆恩门,有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石五供、明楼、宝城宝顶及地宫。东陵的地面建筑以慈禧的定东陵最为考究,其内部装修和雕刻工艺之豪华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分别是___、___和___。

2.我国第一部造园理论和技术专著是___,作者是明末的。

3.中国古建筑屋顶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等。

4.___是我国古建筑的特有构建,起承托屋顶重量和加大出檐的作用。

5.元大都是一座街巷制大城市,其规划设计者是___。

6.明清北京城由___、___、___和紫禁城四个功能区构成。

7.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有___、___和___。

8.___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

9.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特点是___。

10.明十三陵中已发掘的是明神宗朱翊钧的___。

二、名词解释

1.《营造法式》瓮城武庙社稷坛方上式陵墓

三、问答题

1.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2.简述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