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3388500000039

第39章 中国的古代园林(1)

引言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自然、艺术和工程技术规律,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植物、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组合,建造的环境优美,有游览、观赏价值的建筑综合艺术。如庭园、宅园、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森林公园、广场、街头绿地景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等。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园林形态是一定区域内民族文化的体现,风格各异,世界造园史上三大动力就出自于古希腊、西亚和中国。当前,有学者将世界园林分为四大流派: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法国宫廷式花园、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和中国自然山水园林。

首先,意大利传统园林又称台地建筑式园林。由于意大利地处南欧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三面为坡,只有沿海一线为狭窄的平原。台地园选址一般都建于山坡上,自上而下,借势建园。园林建造必须要设计台地,一般由三层台地和一个花园组成。花坛、台阶、园亭、雕塑等强调中轴对称,并设置多级瀑布、叠水、池泉,其中喷泉是意大利传统园林象征。人们在台地上,居高临下,可以非常方便地欣赏下面的花坛和园外景色。

法国宫廷式花园。法国地处气候温和的平原地带,王室、贵族占据着辽阔的领地,领地四周为茂密的森林。法国园林深受意大利园林影响,都是对称形式,有台地设计。但是法国台地是在同一平面上,从整体上看是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中轴对称,并按中轴线布置喷泉、雕塑。树木采用行列式栽植,大多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区的大花园。茂密的林地中同样以笔直的道路通向四处,以方便到较远的地方骑马、射猎、泛舟、野游。其喷泉、飞瀑较多,凝集和利用了各种技巧,表现活水的美,著名的凡尔赛宫可谓经典之作。

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英伦三岛基本上为高低起伏的丘陵,为大西洋海洋性气候带,虽为高纬度,但受大洋暖流影响,四季凉爽湿润,雾天居多,人们渴望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因此英格兰和苏格兰民族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理念,与中国山水式园林较接近,比如使用了假山、回廊和园亭等,远处片片疏林草地,近观成片野花,曲折的小径环绕在丘陵间,木屋陋舍点缀其中,人工雕琢较少,伦敦园为典型之作。

总体来讲,西方园林奉行的是“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表现出了排斥自然,力求体现严谨的理性,以直线为美,主张对称法则,理水规则,建筑物高大,花木多被修剪成几何图形。

中国古典园林的名称先后发生了多次改变,最早称为苑囿;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中国的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有很高的成就,是东方园林艺术的代表,并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充分体现着“遵循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思想。在造园技法上是模拟自然而高于自然,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骨架,充分运用了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多种手法分隔组合空间,由此形成了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可谓“步移景换,人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我国素称“人间天堂”的苏、杭,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荟萃之地,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以上四大流派的园林风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辐射影响着周边国家,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两大体系。

第一节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特色与分类

中国园林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造园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武王时期就有建造宫苑的活动。从公元前11世纪商周算起,中国的古代园林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它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囿——商周时期,中国园林的起始时期

我国造园始于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苑囿是园林的雏形,主要以养殖、观赏、狩猎、通神为主。园林的修建近乎天然,囿内最主要的人工建筑是“台”,大苑囿和高台榭相互点缀,配以龟鱼游弋的池沼,恍似亭台楼榭、小池流水。

夏:囿初具雏形,养殖禽兽食用为主。

商:囿内的娱乐功能逐渐丰富发展,集狩猎、游玩、观赏、休憩于一体。

周:囿被帝王、诸侯大肆兴建,规模大小按王侯等级划分,逐渐向古典园林发展。

周文王环绕灵台修建的灵囿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早期形式,并成为皇家园林的起源。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而残暴的商纣王环绕鹿台修建的园林,却是酒池肉林,沾满了劳动人民的鲜血。

(二)苑——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园林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人工建筑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这一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有土山、台和池沼。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建桥,种植花木。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汉起称苑。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于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上林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及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三)园——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中国园林的大转变时期

魏晋南北朝佛文化盛行,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超凡,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

文人追求自然环境美,或纵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转向崇尚自然。私家园林逐渐增加,而且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为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四)唐宋至明初,以写意山水园林为主,中国园林走向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注重发掘自然山水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同时,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开始运用到尺度较大、公共性较强的风景区中。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的大量运用。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显得格外华丽。“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都旖旎空前。当年唐太宗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这里的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宋朝造园,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对绘画颇有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造作局的职能是专门大量收集动物牙、角、犀与植物竹、木藤及金银玉物等各种稀有贵重原料,命各色工匠制成各种精致细巧的工艺品,进献宫中。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现今开封相国寺里展出的几块湖石,形体确乎奇异不凡。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纲”遗物。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宋代以后,又在模拟自然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写意山水园,以诗词歌赋命题、点景,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达到诗情画意的境地,已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五)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园林艺术达到极盛阶段

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造园法则成熟,出现了许多造园理论著作和造园艺术家,尤其是明末造园专家计成编著的《园冶》成为经典之作。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私家园林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最高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山水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的功能从游赏逐渐向可游可居方面发展,园林建筑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崩溃等原因,园林创作由全盛走向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为被全世界所公认的园林之母,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中国园林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文化哲学的影响。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园冶》这种观点表现出中国园林追求的原则是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千百年来,中国园林建造一直遵循这样的规律: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有山靠山、有水靠水,充分借取自然景色之美的造园方法。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就是以大自然为师、遵循自然规律并加以效法的意思。用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园林构成要素和造景手段处处体现着这一法则的运用。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但是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裁剪,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唯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风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