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说过: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但是,与人性相比,资本更为疯狂。
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具有敏锐的触角,只要能够获利,就会千方百计进入,并迅速熟悉甚至掌控相应产品市场。
至今,热钱在房地产和股市搅动的风潮让人记忆犹新。一些炒房团携巨资炒高了城市房价,导致人们只能望房兴叹;以强大的资本在股市中翻云覆雨,让很多散户血本无归。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如今,农产品成为热钱的“新宠”,于是出现了疯狂的大蒜、疯狂的绿豆、疯狂的玉米……
农产品坐上“直升机”
晋朝时,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食不果腹,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将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这个回答足以让人啼笑皆非。
但是,当历史的脚步走了千余年之后,晋惠帝的建议得到了人们的响应:菜价太贵,我们已经开始吃肉了!
从2010年春节以后,人们就开始感觉身边的生活用品价格悄悄抬头。尤其进入5月份以来,大蒜、绿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更是“接力”高涨。
在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蒜疯子,姜傻子”的谚语,蒜和姜这两种农产品价格多变,波动剧烈。本来,价格的变化不足为奇,但无论价格如何多变,波动如何剧烈,仍旧有一定的上下限。如果冲破底线,大蒜的价格超过猪肉,就表明了进入一个非正常状态。
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一种非正常状态。
2010年5月4日,沈阳市沈河区二经街南三八里的程女士来到小区门口的包子铺时,发现过去每个桌子上都有一碗免费蒜瓣,现在却不见了。事实上,这不是一种个别形象,此种情况还反映在周围的面条店、饺子店和豆腐脑店。“没办法,大蒜太贵了,7.5元一斤,一斤四五头,顾客每吃一头就2元多钱,而我们包子才卖0.5元一个,最贵的才0.6元。”包子铺老板言语中充满无奈,并表示,现在只有顾客要求,才会给几瓣大蒜。
大蒜涨价导致经营成本,不仅让商家千方百计减少供应,还导致市民在购买大蒜时,显得“小气”起来。“以前大蒜便宜得很,几毛钱一斤,最贵的时候,也才2块多,现在涨了好多倍。价格这么高,反正大蒜只是调味,还是尽量少用些。”四川的潘女士如此表示。
本来,大蒜只是调味品,没想到,一时间居然成为人们望而不舍的“奢侈品”,而且这种风潮,刮遍了中国各地。人们甚至还发出具有调侃性的预言:
如果大蒜涨下去
老北京炸酱面“就不起”蒜吃了。
串店烤大蒜贵过烤鸡翅。
清蒸扇贝中没了蒜蓉,多了蒜汁(兑水的)。
周立波不能再用大蒜咖啡讥讽郭德纲,毕竟大蒜更“小资”一点。
前两年,我国大蒜市场需求低迷,大蒜收购价处于低峰,常年徘徊在1元/公斤左右,2008年末时更是跌到历史低点,每公斤约为0.1元/公斤。物极必反,更低的下跌是为了更高的上升,这一哲学道理出现在大蒜此后的市场表现上。2009年,国内大蒜价格犹如脱缰的野马,屡创新高,从谷底的0.1元/公斤一路飙升至8元/公斤。2009年末,在全国主要大蒜产地山东,零售蒜价同步上涨40多倍,达到9元/公斤左右。而在北京等部分大城市,一些超市的蒜价甚至高达20多元/公斤。“疯狂的大蒜”,“蒜你狠”等表达人们在蒜价飙升时无奈的词汇,一时成为社会焦点。
5月是新蒜成熟的季节,各地已经持续增长半年有余的大蒜价格终于开始回落,5月底,大蒜零售价格跌至4-8元/公斤。然而,正当“蒜你狠”有所收敛,对于饱受大蒜涨价的民众而言,蒜价的停歇却并不意味着生活支出的成本有所降低,绿豆又接过了涨价接力棒。刚刚入夏,想用绿豆煮粥降暑的民众发现,绿豆价格在一个月内连续走高,演变成继“蒜你狠”后的又一桩疯狂的买卖,一场“豆你玩”的游戏开场。
诚然,每年的5月,都是绿豆销售旺季的开始,但在价格反应最为灵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过数年的平稳之后,2010年绿豆价格的突发“发飙”,却显得有些蹊跷。
在北京最大的粮油批发市场玉泉路市场,2005年5月,绿豆的批发均价为5.8元/公斤,2006年-2008年三年间5月绿豆价格都没有出现较大波动,均价在6.3元/公斤左右,2009年5月甚至还降到5.55元/公斤。2010年5月,绿豆却已经成长为“疯豆”,批发均价为16.4元/公斤,最高时5月4日上涨到18.4元/公斤。
与“疯狂”绿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绿豆的交投却显得相对清淡,并没有呈现一般商品行情向好时常有的量价齐升现象。
在批发市场上,敬畏于绿豆的高价,很多零售商和经销商不敢进货。在全国最大的杂粮杂豆市场,吉林省扶余县三井子杂粮批发市场此前的年交易量高达92万吨,但当绿豆价格“节节高”时,市场内绿豆的交易却平静,“最近市场里就没见到多少需求客商来,价格太高了,没人敢进货。”三井子农贸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钱林松表示。
批发市场疲软,零售市场情况也并不乐观。尽管5月份已经进入传统的绿豆消费旺季,但面对天价的绿豆,大部分消费“买不起账”。在杭州华润超市,2010年5月绿豆销售量相比往年下降50%,“绿豆又不是米饭,价格高了可以不吃。”在超市杂粮去徘徊的顾客说。
尽管民众对于绿豆价格上涨表现了“骨气”,但不可否认的是,绿豆可望不可即的价格切切实实影响了日常生活。而且,这种暴涨“习气”还带动了其它杂粮品种跟风: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5月糯米价格上涨了70%;黑豆价格从2009年5月的7元/公斤,上涨至2010年5月的20元/公斤;薏米的价格也由10元/公斤上涨到40元/公斤。涨幅都在2-4倍。
绿豆“得道”,相关产品也随之“升天”,即使连与绿豆相关的食品,如绿豆芽、绿豆糕、绿豆汤等,价格也随之上扬,一些地区的绿豆汤不仅从1元涨到2元,而且还被民众形容为“能照出人影来”。
此前的销售难题,现在俨然成为菜市场上的新晋明星,面对难以控制的绿豆、黑豆的涨价,人们戏称为“豆你玩”。
然而,就在“蒜你狠”、“豆你玩”两个热门词语成为国计民生的关注焦点时,玉米也不甘示弱,刮起了一阵“玉米疯”。
根据农业部2010年5月2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2009年2月起,玉米价格一直保持涨势,涨幅高达33.3%。2010年5月第三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已突破2元/公斤,同比上涨26.9%,直追大米价格。而食品商务网上的上海曹安菜篮子股份有限公司5月20日报价,玉米均价已达2.6元/公斤,同期大米均价为2.13元/公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频繁化的个例,似乎已经是民众难以跨越的围栏。据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统计,2010年一季度,全国28个品种的蔬菜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6.98%。
农产品价格的暴涨,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一头雾水。对于大蒜、豆子、玉米的涨价起了轻松有趣的名字,但自己的内心却肯定幽默不起来。无论是“蒜你狠”、“豆你玩”,抑或是“玉米疯”都无疑是一种讽喻,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心态。菜比肉贵,消费者生活压力猛然增大,口袋越来越瘪,恐怕难有心情取乐。
而且,如果这种脱离实际价值的“疯狂价格”游戏得不到遏制,还有可能演变成全面通胀的导火线,到时,就不再简单的“豆你玩”,而是真正的“算你狠”了。
“蒜你狠”,到底是谁狠?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中,价格的上涨从来就不缺乏理由与借口。但是,某个地域、某个节点的某种物价出现巨大反差和波动,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之,农产品价格的暴涨会危及到人们生活,人们在惊呼“买不起”的同时,自然会搜索暴涨原因。
于是,各种猜测与推测纷至沓来,自然灾害、农民、中间商,到底是谁在制造暴涨?谁才是那个最狠的角色?
自然灾害狠?
从经济学的成本决定价格理论来看,产品价格由其值决定,并根据供求关系上下波动。由此,人们很容易将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归结为农产品供求失衡,即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少于需求所致。
而事实情况也是如此,无论一些政府官员,或是民间学者,将产品价格上涨,归因为气候异常、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导致的供应减少,将供不应求视作“幕后推手”。
但是,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以大蒜之乡山东金乡县为例,2010年5月金乡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金乡全县约有80万亩农田,其中2010年有56万亩种植大蒜,2009年为48万亩。由于今年天气灾害频发,大蒜减产为正常现象,但减产不会超过10%。这一数据来自金乡县农业局信息科,作为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去乡镇摸底大蒜生长状况。
2009年,金乡县大蒜总产量为51360万公斤,2010年约为56000万公斤,虽然种植面积增加8万亩带来的总量提升并不大,但无可置疑的是,价格暴涨带动的种植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抵消了天气因素带来的减产。
而且,众所周知,农产品有自己的生产流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其价格。蔬菜一类的农产品,生产周期较短,受水灾、旱灾等天气因素影响,价格出现短期波动实属正常。但是,一旦天气状况变好,供应恢复正常也无需过长周期。而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以年度为生产周期。较长的周期也决定了其价格的更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在上市半年后价格突然暴涨,绝非正常现象。
在绿豆的主产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2009年由于天气干旱,造成了绿豆总产量的明显下降。按照常理推断,在10月份新一轮农产品大量上市后,会增加市场供给,行情也会相应平稳或有所下降。但让人们大为不解的是,良好预期并没有出现,2009年9月份时,绿豆的平均批发价格为6.6元/公斤,而到10月下旬时价格未降反升,达到了8.4元/公斤,每公斤上涨1.8元,短短一个月内涨幅达到27.27%。
对于这种“天气说”,很多人并不买账。盘溪农贸市场的一位经销商就直言不讳:“要说恶劣天气导致减产,怎么其它农作物不见动静,就大蒜、绿豆这几样产品一个劲地往上涨?”
由此可见,将农产品价格暴涨完全归咎于天气,这一推论根本站不住脚;或者,仅仅天气灾害这一因素,并不足以支撑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价格飙升。
种植农户狠?
按照商品流通环节,农产品的流通需要经过两个关键环节,即农产品的种植者农户、中间批发商。要寻找推动农产品价格暴涨的“真凶”,毫无疑问,就要从这两个环节入手。
批发价从0.2-0.3元/公斤暴涨超过10元/公斤,原本让人闻起来有些刺鼻的大蒜,变成了香气四溢的稀有品。仅从第一印象,且不经过理性思考,很多人会羡慕蒜农的好运,但事实上,在这一轮涨价行情人,普通农户并没有得益,更像是一群局外人。“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人炒蒜成千万富翁,却从没听说谁种蒜种成千万富翁的。”一位粮油贸易公司负责人表示。
即使在大蒜主产区山东、河南,2010年5月,收购商从蒜农手中收蒜的价格为3.6元/公斤,进入全国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场--山东金乡大蒜交易市场后,价格变成4元/公斤,此后价格才一步步被“抬”到20元/公斤左右。
而关于蒜农的收入,由这一笔账可以得知:在大蒜价格疯涨的2009-2010年,每亩蒜地的蒜种费约为1100元,肥料费用为350元,耕种费80元,灌溉费为60元,塑料薄膜费为50元,再加上其它除虫、灭草的零散费用,每亩蒜地的成本高达1400元。按照每亩地产蒜1000公斤计算,每公斤大蒜的种植成本就为1.4元。即使蒜农卖出3.6元/公斤的天价,每亩地的收益也不过2200元,“一个农民种几亩地,算下来比打工强不了多少。何况还是在这样的年景里,3.6元的收购价几年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在农产品领域,一直存在着“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头瘦’、流通者‘肥’”的现象。在这次为大蒜为首的农产品价格暴涨中,蒜农等生产者依旧没能“吃胖”。不仅如此,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他们,还最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在价格暴涨之后必然出现的下跌时(现在大蒜价格已经开始下跌),他们却仍然在扩大种植面积。
而处于“肥缺”状态的中间流通者是否都“肥”了起来?
中间商狠?
既然农民不是大蒜涨价的始作俑者,有人开始将怀疑的目光瞄准中间商。但事实上,无论是大蒜,还是绿豆,价格疯涨的同时,农产品市场上的交易却倍加冷清,并未呈现量价齐升的现象。
2010年5月27日,国家多部委联合下文,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这一记“重拳”,让重庆盘溪农贸批发市场里的商户陈玉洲倍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