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之上:刘汉元和他的商业哲学
3455700000012

第12章 转型与第一桶金(4)

现在,刘汉元只是偶尔把这事儿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讲一讲,并非为了取笑。他只是觉得,当时改革开放14年了,一个县的工商局人员还不知道什么叫有限责任公司!他想通过谈这事儿来表明,那场持续至今的改革开放对中国而言是多么重要,它不仅带来了财富,还为闭塞、落后的中国人带来了多么及时的知识启蒙、眼界拓展和思想真知。

新公司注册下来,建筑施工队进场仅仅5个月又16天之后,刘汉元的第一期工程、一个年产4万吨级的饲料厂就矗立在了眉山县城,其建设速度在国内同行中是空前的。然后刘汉元和乐山饲料办领导广泛考察国内饲料生产设备厂家之后,选定的瑞士技术、大同机械厂生产的420型、单班年产2万吨饲料的成套设备,立即进场开始安装。

现代企业极为讲究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协同运营,虽然那时候刘汉元的经营管理显得较为粗放,但他统筹兼顾地安排了各个环节的协同推进——系统性的工作方法,第一次完整地在刘汉元身上体现了出来。

厂房即将竣工而未竣工之时,他不早不晚开始打广告,以便最经济、最有效地达到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和市场宣传造势的目的。5月5日,刘汉元在《四川日报》投了该报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整版广告,大大的“通威”。

1992年《四川日报》通威整版广告二字,向全社会宣告通威的生产规模宏大、设备先进、产品精良,为中国重要的鱼饲料生产基地,并面向全省及全国招聘人才,征求企业歌曲。通威以大手笔营造登场气氛,令社会刮目相看。这一动作,直到今天看来都是非常领先和极有远见的方法。

同时刘汉元还宣称:“有谁因为质量问题而放弃使用通威饲料的,奖励1万元。”敢于如此出声,更是让经销商和用户充满好奇与兴奋,一时间来访不断,行业人才也纷至沓来。

市场造势恰到好处,刺激了社会的胃口也激励了员工之时,人才培训也正好完成,历时一个多月的设备安装调试也按计划完工,并试产成功。一切事宜都恰到好处。

6月30日,新厂正式开工生产当天,诸事顺利。眉山上下震动,经销商、养鱼户从四面八方来到厂里购买饲料,通威门前车队再次排成长龙,挤得水泄不通。同时刘汉元邀请远近父老乡亲前来参观,他们亲眼看到一袋袋鱼饲料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下生产线,流进大卡车和拖拉机里。

有一个好事的老人从早数到晚,他惊喜地四处宣传:“那一天饲料装了足足100多辆汽车和拖拉机!”

从此,养殖户买通威饲料不再困难了,这一年仅眉山一县就有10多万人走上了养鱼致富的道路。同时乐山地区和眉山县政府也把通威新厂视为提升眉山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将通威列入县“八五”重点工程,予以重点扶持。

企业由此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刘汉元眼里,这仅仅只是开始。

至此,笔者发现,一个完全本土的、没有任何西方文化和西方现代产业影子,诞生于中国农村又服务于中国农村的行业,在中国最传统的三四级市场上最终形成了。它完全是原生态的,甚至看上去很土,很难看,但它却具有中国企业罕见的“元企业”的色彩,它是初始的、最先期的……

大事小事都非易事

新厂刚投产,刘汉元就高瞻远瞩,进一步调查了四川及全国水产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着手制订二期工程实施方案。“全省养殖业方兴未艾,但优质廉价的饲料产品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市场缺口仍然很大。”他决定再投资1000万元建设年产颗粒饲料6万吨的第二期工程。

其实,此时广东顺德、南海地区饲料生产总体已经有较大的规模了,“但其单厂饲料产量大部分处于我们老家蟆颐堰工厂的水平”。

1992年9月20日,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希望工程捐赠仪式暨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奠基典礼”。从此9月20日这一天成了通威的纪念日。在仪式上,刘汉元捐资设立了“通威——希望工程奖励基金”。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忠祥专程前来眉山主持这一盛会,四川省水电厅、乐山市委市政府、省水产局、畜牧局、饲料办、眉山县委县政府等领导专程前来祝贺。当天现场饲料销售,又是热闹空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都报道了中国水产饲料行业的这一盛况。

1992年9月20日庆典仪式现场(左一为刘汉元)有一张现场老照片,已略发黄,仔细辨认,可以看出当时仪式的情形:各级领导们在主席台上坐成一列,年轻清瘦的刘汉元身穿深色西装,手拿记录本,极为谦逊地侧身坐在最靠边的一个边角上,真的是“叨陪末座”,姿态是随时准备鼓掌和记录领导们讲话的样子,而不是像其他许多企业家那样志得意满地以主人的姿态居中而坐。

这个20年前的场景,可能从未引人注意,过去就过去了,但保存下来的照片却以小见大,真实地记录下了刘汉元20年来低调、谦逊、务实、毫不张扬的处事姿态和工作风格——这与整个通威不声不响地匍匐在中国大地上踏踏实实为农民做事的风格,完全一致。做人低调,做事高调,只有这样的个人风格和企业文化,才可以长期持续地保持属于中国的企业风格。

从这一细节可见,领导们不喜欢、不支持这个年轻人,似乎都说不过去。

随着后来二期6万吨和1994年第三期工程20万吨产能的实现,眉山通威面积扩大到近58亩,年产能达到了30万吨,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企业之一。

——1994年,30岁的刘汉元加入了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很快成为四川省政协委员。他人生价值中极为重要的政治生涯,从这里开始了……另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儿,在这里必须交代一下。

如果还原当时刘汉元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你会发现,其实做企业真不容易,完全不是旁观者写文章这样轻轻松松几句话就可以交代,也不是“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什么时间又上马了什么”这么简单。其实做企业,就算是走对了路,后面还有无数繁琐的程序、艰难、困惑和令人烦扰的费心费力的大事小事,层出不穷,永无止境……成功是什么?就是无数平凡琐碎积累起来的那一点与众不同的价值。

比如技术,很多技术别人搞不懂,只有刘汉元亲自上。1992年、1993年期间,刘汉元西装口袋里经常是左边放着扳手右边放着螺丝刀,常常是前一分钟还在会见客人,后一分钟就爬到机器上。“这就是表率的作用。

看到我这样卖力,搞技术的不惭愧吗?所以表率是最好的领导方法。”

通威纪念日之后第二个月,刘汉元在日本考察,突然一个越洋电话从眉山打到日本,很焦急:“刘总,设备又不转了,没人能修。”

刘汉元一听,心都揪紧了。只有他能修,人又在日本,怎么办?

“最后只好让值班人员把显示屏上的语言,全是些英文、数字等,有数百条之多,念给我听。反复查了好几次,画出逻辑图,后来找出二三十条逻辑漏洞,才把机器调好了……”刘汉元从哪儿去把这些技术知识搞懂的?没人知道,他自己也只这样解释过:“知识和知识之间是一种网状相通的结构。”

往事点点滴滴,曲折不堪回首。大事小事难事易事一年365天全压在身上,然后一件一件按轻重缓急去处理,还得处理正确。“你只能把自己看成机器。”现在回忆起来,刘汉元只是轻描淡写。

他说,总之新公司搞起来了,生产和销售都是持续的,广告也会持续投放。在政府、行业支持,市场旺销的市场背景下,整版报纸广告、四川电视台的广告、农村墙体广告,那些年通威一直在做,而且试点示范推广、现场验收会推广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使得通威饲料知名度、销量不断上升。

至今,当年投放的电视广告中,刘汉元印象最深的一条,是1992年时四川电视台播的。一位美丽村姑站在乡村网箱边,一把鱼饲料一撒,说:“辛勤的劳动从这里开始,通威饲料是你信心的保障,一斤鱼只需1.1到1.6斤饲料,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配上鱼儿争相抢食和丰收时无数成鱼腾出水面的壮观镜头,刘汉元回忆说:“那感觉,真的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