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3527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醒来

一直忘不了10年前的一则新闻:2005年5月,时年91岁的日军侵华老兵本多立太郎到了卢沟桥,走到桥中间,双膝跪下,默然垂首。他以这一方式,为自己在侵华战争中的作为向中国人民谢罪。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细品的历史瞬间——作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卢沟桥承载了昔日敌人的无声忏悔,跨越了仇恨与对立,跨越了昨天与今天,通向和平光明的未来。

在中国,没有第二座桥,具有如此厚重的历史象征意义,被寄寓如此丰富的时代精神。

桥,从此岸到彼岸,何尝不是一种灵魂姿态。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桥梁,长虹般横跨河流两岸,无不带有某种通连天、地、人的神性。而这种神性,在卢沟桥身上,尤其明显。

在卢沟桥建成之前,没有一座桥,雕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石狮,简直把整座桥都带活了。与其说这是古人开风气之先的大胆创意,不如说这是神来之笔。所谓“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不正是一种图腾崇拜的另类表达吗?

自古以来,狮为吉祥物,也是勇猛的化身。卢沟桥上的群狮,给这座桥带来美,更带来一种精神,且与民族精神相通——坚如磐石,众志成城。

这种精神,从这座桥建成起就凝固在那里,屹立在那里,经过八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历久弥新。

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卢沟桥精神。

帝制时代,卢沟桥精神如桥面石上深深浅浅的一道道车辙,刻录了旅人乡思、文人吟咏,以及王朝兴替的历史沧桑感。

国难时代,卢沟桥精神升华为万众一心抵御外敌侵略、守护民族命脉的中国魂。当“保卫卢沟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完成了从彼岸到此岸的伟大跨越,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新的时代,卢沟桥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通——习近平主席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卢沟桥的狮子,正好是这一新的国家形象的代表;卢沟桥精神中的责任、团结、新生等元素,是处于新的历史起点的中国人的宝贵财富。

卢沟桥是一座文化之桥、艺术之桥,但归根结底是一座精神之桥。它因精神而伟大,而永存。不夸张地说,它是北京的脊梁之一,更是中国的脊梁之一。

今年适值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大大小小的纪念活动中,这本书的出版,别有价值——跨越时代的卢沟桥,有“铁柱穿石”等高超的建桥工艺,有传神的石狮,有“卢沟晓月”美景,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画作,有马可·波罗对它“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评价,更有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枪响后一个民族的自我救赎。

这是一本精神之书。书中还原了卢沟桥事变的真相,刻画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争到底的细节,这是对历史记忆的守护,抗战气魄的礼赞;书中写到了卢沟桥和宛平城的“受伤”、被保护及其新生,建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不易,当年守桥官兵后辈的精神传承,这背后折射出的转型中国直面的挑战和机遇,发人深思。

书名中的“醒狮”二字,细品之下,似有另一层立意——当“睡狮”中国醒来,你是否也该醒来?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这段在网上流传一时的话所表达的,何尝不是卢沟桥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醒来,在我们的内心筑起一座卢沟桥。

宋强

2015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