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3527800000016

第16章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

二十三个昼夜,二十九军官兵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浴血奋战。国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The 29th army’s officers and men defended the Marco Polo Bridge and Wanping City to death in 23 days and nights.Fellow countrymen all had one heart,filled with a common hatred.

“任何威胁也吓不倒”

1937年7月8日上午,庐山,蒋介石接到秦德纯报告卢沟桥事变的电报,惊愕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随后,蒋介石电示宋哲元:“宛平城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在当天的日记里,蒋介石写道:

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将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

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蒋介石很清楚,日军在卢沟桥的挑衅不是偶发事件,而是蓄谋已久。不过,他一时还拿不准,日军在卢沟桥的挑衅,是谋求控制华北,还是想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

还在山东乐陵老家休养的宋哲元对事态严重性的估计,显然不如蒋介石。事变发生后,二十九军将领秦德纯、张自忠、冯治安立即派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邓哲熙前往乐陵,催促宋哲元速返北平。宋哲元心存和平幻想,对邓哲熙说:“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我们表示一下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他接到蒋介石的密电后,一面电令前线部队扑灭事变之敌,一面又指示:只许抵抗,不许出击。

秦德纯、张自忠、冯治安联电国民党中央:“彼方要求须我方撤出卢沟桥城外,方免事态扩大,但我以国家领土主权所关,未便轻易放弃,现仍在对峙中,倘对方一再压迫,为正当防卫计,不得不与竭力周旋。”

这天上午,众所瞩目的卢沟桥畔,奋勇抵抗一夜的中国守军上报了伤亡数字:180余名。枪声已停,空气凝重,酝酿更大的风暴。

下午两点,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派人给金振中营长送来一信,提出两点:

一、立刻将日顾问樱井、秘书斋藤送还,双方不得射击;

二、守城中国军队必须在当日下午五点以前撤至城西十里,以便日军进城搜查,否则日军定以重兵踏平宛平城。

金振中当即在原信封上回答两条:

一、宛平城和卢沟桥的守军誓与城、桥共存亡,任何威胁也吓不倒;

二、樱井等人也愿与我城、桥共存亡,望你不要顾虑。

下午三点,牟田口廉也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他调第一大队向卢沟桥前线集中,第三大队转移到卢沟桥东北三里的大瓦窑,做好攻城准备。

下午四点,牟田口廉也又派人送信给王冷斋县长,请他与吉星文团长或金振中营长出城面商。王冷斋以守土有责,不便擅离职守拒绝了。

下午五点,牟田口廉也再来一函,提出三点:

一、限即日下午八点止,中国军队撤退到河东,日军撤退到河西,逾时即以大炮攻城;

二、通知城内人民迁出;

三、在城内的樱井、斋藤请令其出城。

王冷斋也答复三点:

一、本人非军事人员,对于撤兵一事不便作答;

二、城内人民自有处理办法,勿劳代为顾虑;

三、樱井等早已令其出城,唯彼等仍愿在城内谈商努力于事件之解决。

下午六点,专署大厅挂钟甫鸣,王冷斋忽然想到,专署实为攻击目标,未便久驻,且樱井等并非军事人员,应加以保护,宜转移到附近民房。

六点零五分,王冷斋、樱井、斋藤和一些职员离开专署,前往附近一处民房。出门不过十米远,日军的炮弹已接连而至,第一炮即将专署大厅击毁。专员办公室等处房屋,也成一片瓦砾。

日军轰击得这样准,是因为当年初专署成立时,驻丰台日军派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等来“祝贺”,他们借机察看地形,窥探我方部署,一木清直在离宛平城还有五里远的地方就下马步行,步测到专署的距离,所以这次弹无虚发,连连命中目标。

日军不顾日方谈判代表性命对准专署大厅开炮,显然有扩大事态的企图,用心实在歹毒。

日军对宛平城和卢沟桥周围中国守军阵地的炮轰持续到晚八点才停止。继回龙庙之后,铁路桥失守。驻守铁桥的我军一个连士兵绝大部分牺牲,仅4人幸存。

看着战友们倒下,二一九团的官兵们悲愤不已,若再不下令冲出城去,士兵们简直就要疯狂了。

一一○旅旅长何基沣决定出击。他亲自从二一九团战士中挑选了数百名大刀队员,在河西岸集结待命。

凌晨零时许,何基沣一声令下,宛平城墙上的守城官兵,机枪齐鸣,转移日军注意力。大刀队员们手持大刀,悄悄接近铁路桥头。冲锋号一响,大刀勇士们冲进敌阵,挥刀砍敌,顷刻间,一些日本兵被砍倒。一番刀光剑影,日军一个中队几乎全部被歼,我大刀队员也伤亡过半。铁路桥重回我军之手。

王冷斋赋诗赞曰:“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睡狮今已醒矣”

7月9日凌晨四点,王冷斋接北平方面电话通知:日方承认“失踪”士兵已找到,现在可以和平解决。双方商定停战办法三项: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至丰台,中国守军撤向卢沟桥以西;三、承担城内防务的除宛平原有保安队外,增补冀北保安队,人数限300人,定于当日上午九点左右到达接防,并由双方派员监督撤兵。

停战协议签订后仅两小时,日军即毁约,再次炮轰宛平城。晨八点,步兵向我城、桥扑来。金振中命令轻重迫击炮两个连集中火力消灭日军的密集队伍,并率部猛烈还击城东侧及北侧的日军。经肉搏战,才把进犯之敌击退。

王冷斋当即向北平方面报告了日军的出尔反尔。日方狡称,开炮是为掩护撤兵。

王冷斋发现,日军并未全部撤离,部分仍隐藏在宛平城外铁路涵洞处,且天黑后又有不少已撤离的日军偷偷返回。王冷斋让宛平城守军密切监视隐藏日军动向。深夜,涵洞内隐藏的日军突然向宛平城袭击,枪声大起。中国守军早有戒备,将敌人打退。

而接防的冀北保安队途经大井村、五里店时,遭日军袭击受阻,到晚上才进城,人数不足200名。

日本人的诡计,似乎并未警醒仍在老家的宋哲元。在当天给蒋介石的复电中,他称“所有日军均已撤退丰台,似可告一段落”,并承诺“遵照钧座‘不丧权、不失土’之意旨,誓与周旋”。

当天,蒋介石致电宋哲元,说他已令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由平汉路派两个师集结在石家庄或保定,还要求庞炳勋部和高桂滋部也向石家庄集中,“希兄速回保定指挥可也”。

宋哲元没去保定。

7月10日,蒋介石再致电宋哲元,颇有督促之意:“守土应具决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狡之惯技,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吾兄忠直亮节,中所素稔。此后尚希共为国家民族前途互勉。”

10日上午,中日联席会议在北平秦德纯住宅召开,日方樱井、斋藤等四人与会,中方这边为冯治安、王冷斋等。王冷斋提出抗议:中方已遵照停战条款撤兵,但日军在铁路涵洞部分并未撤尽,且昨夜又向宛平城袭击。日军此等行为,显然是破坏停战协定的。日方辩称,未撤的日军要留下搜寻阵亡日兵尸体。双方商定,共同组织徒手搜索队,在卢沟桥地区开展搜寻工作,以24小时为限,到时无论发现尸体与否,日军都应向丰台撤退。正待执行时,日方代表四人竟不辞而别。与此同时,日军已从各处调集重兵,向卢沟桥集结,和平谈判的幌子再度被日本人自己撕破。

10日上午,牟田口廉也指挥日军强大炮火、战车掩护步兵围攻宛平城、卢沟桥。铁桥东端被敌人重重包围。我军用轻重迫击炮两个连攻击日军战车,重机枪连攻击铁桥东端左翼的日军,金振中率九连、十连猛攻右翼敌军,虽经肉搏拼杀,铁桥东端阵地仍被日军占领。其时已是午后一点,对战双方均已疲惫不堪,相距400米,形成对峙状态。

冯治安在电话中勉励金振中:“卢沟桥之战,举世瞩目,关系到二十九军的荣辱与存亡,你应坚决处之。”金振中重申了与城、桥共存亡的誓言,表示“宛平城和卢沟桥就是我三营官兵的坟墓”。冯治安派保安四团二营曹营长带领四个连支援金振中部。

晚上,金振中召开军事会议,定于次日凌晨两点出击,夺回桥东失地。战斗部署,仍以三营为主,二营配合,各有所攻。

11日凌晨两点,各连按预定计划出击。刹那间,喊杀声、枪炮声震天,曹营长率部向正面敌人猛攻,金振中率两连兵力加一个重机枪排,进击铁桥东端的日军左侧背。经两个小时血拼,终于击溃日军,收复失地。剩余日军退至沙岗及其东侧集结。

《世界知识》1937年第十号的一篇报道记述了这场夜战:

一个伤兵告诉我,他在那天参加夺桥的战斗中,冲到日军的战壕里,把一个敌人用刺刀扎死,没有来得及把刺刀拔出来,旁边的一个敌人把他左臂刺伤;他右手从背上拔出大刀,立刻把刺他的那个敌人斩去半个头,并且接连杀伤两个敌人。他还说,弟兄们将敌军打败后,还拼命地追杀过去,集合号也不能把他们召唤回来,结果还是官长们亲自把他们叫回来的。因为我们有命令:只死守,不准进攻。但这种情形好像猎犬追赶兔子一样,是一个无法抑制的行为!伤兵们都有两处以上的伤,可是他们都很满足自己已经够本了。

金振中也负伤了。他指挥追敌时,一个隐匿的日本兵向他扔去一枚手榴弹。爆炸声中,金振中倒下,左腿下肢被炸断,随后又被一发手枪子弹射中,子弹从他左耳旁钻进,右耳下穿出,血流如注。

重伤之下,金振中仍坚持不下火线。吉星文团长劝他:“军人报国的机会还多,你腿也不能走了,怎么还可以冲锋陷阵呢?”

金振中连夜被护送到长辛店车站,转保定医院救治。

11日,全国各家报纸、电台报道了夺桥夜战的经过和金振中的受伤情况。金振中的病房,慰问者络绎不绝。

23岁的音乐家麦新被“二十九军大刀杀日贼”的报道所感动,写出《大刀进行曲》,这首激昂之歌很快便传唱大江南北。“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民族救亡的最强音。

英勇保卫卢沟桥、宛平城的中国军队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潮,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宛平城内的青壮年劳力日夜往城上运弹药、麻袋、泥土,垒筑防御工事,妇女义务为军队烙烧饼、烧开水,供应伙食。长辛店一带的农民,包括妇女和孩子,自发送来无以数计的粮食、饲料、蔬菜,还帮助官兵筑路、送情报、抬伤员、运物资。在日军炮弹频落宛平城内之时,长辛店工人们运送来大批枕木、铁板和铁轨,帮助官兵巩固阵地。

北平城内的磨刀匠扛着磨刀凳赶到宛平城,为官兵无偿磨刀。城内的黄包车夫也赶到前线帮助运送我军伤员。在运伤员进城救治时,很多车夫在半途惨遭日军杀害。

北平各界人士包括中学生都来到宛平城慰问官兵们,送来的西瓜和其他慰问品堆积如山。北平、全国及海外侨胞成立各种“救国会”“筹饷会”“服务团”等,为抗战捐款捐物。

南京下关一卖菜小贩,得知卢沟桥事变消息,极为激愤,将自己5年辛苦积攒的300元送到中央财委会,捐作抗战官兵费用。

此时的卢沟桥,不仅已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一座神圣之桥,而且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万众一心,守护国家之脉,让它如卢沟桥桥墩一般沉稳坚实;守护民族之魂,让它如数百年卢沟桥一般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