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3527800000026

第26章 尾声

两个老人,一座桥

“七七事变”当夜在卢沟桥西头被枪炮声惊醒的郑福来,已经84岁了。老人现在的家,与当年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部仅一路之隔。曾担任新中国第一任卢沟桥镇镇长的郑福来,如今仍像年轻时一样,经常利用晚上遛弯和节假日时间,为人们做卢沟桥事变的义务讲解员。

从卢沟桥西头到东头266.5米,从宛平城西门到东门长640米,这段将近1公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路,郑福来从1951年接待波兰裔友好人士、作家爱泼斯坦开始,已经数不清走过了多少趟。多的时候,他要冒着严寒酷暑,一天内带不同的参观者走上三四趟。

曾有一个日本人来参观,在桥西指着不远处的岱王庙问郑福来,这是什么地方。郑福来告诉他:“这曾是日军的军营。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日本人排着队从这里出发,到处杀人,无恶不作!”这个日本人说:“我们日本人不会无故杀人的!”意思是,中国人不反抗,日军就不会杀人。“野狼到你家里撒野,强盗到你家里抢劫,你反不反抗?”郑老毫不留情地反驳道。这个日本人点点头:“你说得对!”

一次,一个日本老人由领导陪着来了,一下车就说:“变化可真大呀!”听翻译介绍后,郑福来警觉地问他:“你来过吗?”日本老人支支吾吾不敢说话。郑福来明白了,这分明是当年的鬼子兵啊。不过,他现在能由领导陪着来,说明是友好人士。郑福来提高嗓门说:“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友好的,我们分得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侵略中国是军国主义分子干的。”日本老人听后,向郑福来深深地鞠了一躬。

60多年来,郑福来已经为超过70个国家的外宾、媒体记者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做过讲解。凡有学校、部队和参观者请他现场讲解的,他都随叫随到,不收一分钱,“就为了让人们能牢记这段历史”。

“习主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郑福来说,“那段苦难的历史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

“七七事变”第二天在课堂上知道了卢沟桥的郭景兴,已经88岁了。这位与卢沟桥结下一生之缘的老人,在对保护卢沟桥、建立抗战纪念馆做出贡献之外,把他与这座桥的缘分升华为对卢沟桥事变历史真相的守护。

1982年,日本右翼反华高潮期间,曾出版《日中战争史》的右翼学者秦郁彦撰文称“卢沟桥事变的第一枪是中国军队打的”。一直研究卢沟桥事变这段历史的郭景兴愤慨不已,写文章批驳其荒谬观点。

这件事让郭景兴认识到,收集史料并记录下来,告诉世人历史真相,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从1982年开始,郭景兴主持召开“七七事变”文物资料座谈会、“七七事变”目击者座谈会,并率“七七事变”文物资料征集组,先后奔赴河南、江苏、上海、山西等地,采访了金振中、洪大中等“七七事变”亲历者及吉星文之子、王冷斋之子等亲历者后代。

1995年2月,郭景兴意外地收到了秦郁彦的一封中文信。对方在信中客气地说,1993年他访华,想见郭景兴,却得知郭生病了,没见成;1994年秋他又到北京,不巧郭景兴出门了,又没见成。这让他深以为憾。“您所写的有关卢沟桥事变的几篇论文,我都读过了,我认为这些文章都是水平很高的学术论文。”表达诚意之后,秦郁彦还向郭景兴请教了“第三营何时调防苑平城”“第三营第十一连三个排长姓名”等几个细节问题。

郭景兴认真地给秦郁彦回了信,对方请教的几个问题,他一一作答。

到2004年,郭景兴几乎穷尽一切渠道,搜集到大量有关卢沟桥事变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他根据这些资料,并在数十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卢沟桥战场考》一文,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一项空白。

2007年,郭景兴与夫人蒋亚娴合著的《“七七事变”追忆》一书出版,被评论界称为“一本正视听、歌正气、辟新章、服人心的史书”。洪大中外孙女刘颖给郭景兴写信说,7月7日那天,她穿着毕业的硕士服,在姥爷墓前鞠躬致哀,忍不住流泪。读过这本书后,“我更加体会到了那一代人的艰辛,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七七事变”追忆》面世,郭景兴了了一个心愿,开始去实现另一个心愿——为公益事业捐赠价值一千万元的书法作品。

郭景兴七岁开始研习书法,挥毫八十载,成为一代书法名家。从1999年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办“郭景兴书法赈灾义卖展”开始,他热心为家乡天津宁河各机关学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绿色基金会等捐作品、捐款。到2015年,郭景兴的捐赠目标超额完成,捐赠价值达到两千万元。他说:“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我这个耄耋老人也要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将我的爱心义捐融入中国梦的主旋律之中,以回报养育我的故乡和祖国。”

如今,每一幅书法作品的落款,在自己的名字前面,郭景兴都会写上“守桥翁”三个字。对他来说,这三个字,字字重如千钧,是一生的荣耀,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卢沟桥下,波光粼粼,微风送爽;卢沟桥上,石路沧桑,狮子带笑。再走上这座桥,“守桥翁”郭景兴感慨于桥变得更美了,“我相信卢沟桥还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