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13

第13章 郑州大古都的年代学研究(2)

二是郑州与新郑的城名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新郑之名来源于古代的郑国,郑国最早在今陕西华县,东迁后为别于旧郑,而称为新郑。郑州早期属于管国,以后称管城县,但自唐代开始便称为郑州,尤其是以后又改称郑县,使得郑之名将二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从地名渊源上看,二者关系极为密切。[13]以上二点足以说明,在郑州大古都的积年上,二者可以合并计算,即郑韩之都,实际上是郑州大古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严格依照史念海先生的标准,新郑古都积年175年,其“1)郑:郑(战国初期)都29年;2)新郑:韩(战国时)都146年。”[14]根据我们依照史念海先生确定的古都标准尤其是古都积年标准,结合断代工程的最新成果,我们将商都180年,加上郑韩之都175年,则郑州大古都的积年为355年。而目前已确定的七大古都的积年,依照史念海先生的计算标准[15],西安为1077年、北京为903年、洛阳为885年、南京为450年、开封为366年、安阳为351年、杭州为210年,郑州的古都积年可以排在开封与安阳之间,居第6位。如依建都的时间顺序,则为郑州、安阳、洛阳、西安、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则郑州位列八大古都之首。若依古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则郑州与其他大古都相比,也仍然毫不逊色。因此,郑州作为中国的大古都,从年代学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三、郑州古都群是郑州大古都坚实的基础

郑州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基础,仅就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记载,便可以从一个角度窥见郑州大古都的坚实基础。

1.郑州西山古城与黄帝之都:1992~1995年,在郑州市北郊的西山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城址。西山古城平面近圆形,直径180米,城内面积2.5万平方米,发现有墓葬、房基、城墙、城门等。

经碳14测定,距今5300年左右。[16]可以说,西山古城为中原第一城,据专家研究西山古城为黄帝时代的古城,许顺湛先生认为:

“西山仰韶城并不是独立的,在它的周围至少要有一百多个同时期的氏族聚落存在。在这么多秦王寨类型的文化遗址中,目前惟独在郑州西山仰韶遗址中发现了城,这个古城必然是当时诸多氏族部落中心,是领导中心,权力中心,否则是无法解释的。”他还提出了西山古城为“有熊国国都”的观点。[17]2.新密古城寨遗址与祝融之都:1997~199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发掘,城址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北垣长460米、南垣长345米、东垣长345米、西垣长370米,城垣现存高度7~16米不等,城外有壕沟,城内发现有廊庑式建筑,城内外发现有大量的龙山文化遗物。[18]关于城址的性质,曹桂岑先生认为“新密古城寨就是黄帝的都城轩辕丘”[19]。马世之先生认为“古城寨城址可能是祝融之墟”[20]。

3.登封王城岗遗址与禹都阳城:1975~1981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进行正式发掘,所发现的王城岗城址为东西并列的两座小城,东城城垣已遭到严重破坏,仅存西垣并构成西城东垣,城址基本呈正方形,长度100米左右,总面积仅1万平方米。[21]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在王城岗古城的西部发现可以将古城包括在内的一座大城,此城由夯土城墙和城壕组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虽然这座大城的年代有待于在进一步工作中讨论,但王城岗古城位于新大城的东北部,大城的北城壕将前者围护其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大城与古城的关系是可以肯定的。”[22]王城岗龙山文化共分为5期,其中1期为古城始建期,二期为古城与城内奠基坑、夯土建筑等的使用期,三期是古城的废弃期。据碳14测定的年代,一期为公元前2190~前2110年,或公元前2190~前2105年;二期为公元前2132~前2082年,或公元前2128~前2084年;三期为公元前2090~前2030年。[23]文献中有“禹居阳城”、“禹都阳城”的记载,在王城岗城址附近还有战国阳城,因此有关专家推测,王城岗城址很可能是禹都阳城之所在。[24]4.新密新砦遗址与夏启之都:1997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开始发掘,总面积在70万平方米至100万平方米之间,城址分内外二城,外城东垣仅存160米,北垣东西长达924米,大城西南部为内壕圈占的小城,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从地层堆积来看,龙山晚期城址废弃后新砦期继续筑城。[25]“新砦城址始建于龙山文化晚期末段,废弃于二里头文化早期。”“按绝对年代计算,新砦城址的始建年约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间。无论将夏王朝始年定在公元前2070年还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年代学的角度分析,都不能排除新砦龙山文化城址始建于夏启的可能性。”[26]“新砦遗址考古发现的古代城垣,应为启都夏邑。至于外壕、城壕和内壕等防御设施的开凿,似与夏代初年的政治形势有关。”[27]5.郑州大师姑遗址与韦顾之墟:2003年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发现时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的城址一座,城址由城垣与城壕二部分构成,已发掘部分城垣,城呈长方形,依城壕推测东西长770~980米、南北长300~620米,复原周长为2900米,总面积51万平方米。城内还发现有陶水管道、夯土墙等遗迹,根据文献记载,发掘者认为该城址有可能为韦顾之墟。[28]6.西周管国之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灭商后“封弟叔鲜于管”。管国虽时间不长,但在郑州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至自隋代以来,郑州设置管城县,管几乎可以成为郑州的代称。关于管国地点,《史记·管蔡世家》正义注:“郑州管城县,今州外城,即管城也,是管叔鲜所封国也。”但从目前在郑州周边地区的调查看,在郑州西北郊发现有郑庄、祥营、瓦屋李、冉屯、道李、洼刘等西周遗址,尤其是在洼刘发现有西周早期贵族墓地,因此“管叔鲜在石佛一带筑城就国是有可能的”[29]。

7.郑国之都:郑韩故城[30],位于新郑市区,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城垣周长20多公里,墙基宽40~60米,顶宽3~5米,高10~16米,平面依地势呈牛角状,分东西二城。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在西城区发现有宫殿及贵族区,有北宫、西宫、宗庙、大宫遗址,以及郑庄公望母台、郑国国君授印台、郑女嫁齐梳妆台,还发现有“凌阴井”地下窖藏、郑国缫丝作坊和韩国宗庙祖碑。东城区为平民居住区与手工业作坊区。自20世纪20年代在新郑李家楼发现郑国君子婴大墓后,近年来发现多处郑君墓葬以及大型车马坑。

新郑郑韩故城为东周时期郑韩国都,长达541年。其中为郑都达395年,为韩都146年。如依史念海所定“旧史所说割据分裂时期诸政权的都城”标准,则从541年中减去战国时郑都29年、韩都146年的话[31],新郑为春秋时的郑都仍有366年。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郑州古都群分为黄帝之都、夏代之都、西周方国之都三个层次,加上已作为大古都积年的商代之都、战国之都,从时间层次而言,则郑州古都共分作5个时段层次。如果我们以严格的大古都标准界定郑州的大古都积年为355年,而郑州古都群的积年至少也应在600年以内,因此,最大量的郑州古都积年约有近千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郑州大古都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与西安、洛阳、北京这类超一流古都相提并论。

[1]马正林《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2]邹逸麟《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3]徐建春《也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辑。

[4]葛剑雄《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

[5]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

[6]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1961年第4、5期。

[7]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文物》1978年第2期。

[8]许顺湛《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亳与西亳》,《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见注[5]第136~139页。

[10]见注[5]第40~45页。

[11]秦文生《殷墟非殷都考》,《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2]《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72页。

[13]《新郑县志》(乾隆四十一年标注本)。另见郑州方志的有关资料。

[14]见注[5]第141页。

[15]见注[5]第136~140页。

[16]《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

[17]许顺湛《郑州西山发现黄帝时代古城》,《中国文物报》1995年11月12日。

[18]蔡全法、马俊才、郭木森《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

[19]《黄帝古都惊现新密溱洧》,《黄河文化》2004年第3期。

[20]马世之《中原史前城址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大象出版社,2003年。

[21]《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第3期。

[22]见注[12]第79页。

[23]方燕明《关于新密古城寨城址的年代与性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大象出版社,2003年。

[24]安金槐《试论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与夏代阳城》,《安金槐考古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25]赵春青等《河南新密新砦城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3日。

[26]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年第3期。

[27]马世之《新砦遗址与夏代早期都城》,《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

[28]《郑州大师姑发现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城址》,《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7日。

[29]张松林、姜楠、张文霞《西周管邑管城与管国》,《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一)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

[30]《河南考古四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235页。

[31]见注[5]第6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