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14

第14章 谈郑州商都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1)

郝本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郑州商都的城市精神,代表其自身风格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是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我在参加2004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提供了一篇论文,题目是《论郑州商都在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近五个月来,我一直在思索郑州的城市性格与郑州的文化传统、郑州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在我就从郑州商都的文化内涵上加以讨论,通过文化反省,寻觅郑州城市形成过程的历史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亮点来。

我们讨论文化,可以从物质遗存和思想与价值层面来讨论。

首先从物质遗存层面来看,郑州商都出土的青铜器与玉器,最能反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包涵的潜在信息。

商代前期是青铜器艺术形成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二里岗上、下二层属于商代前期。在此时期,不仅在郑州市北二七路的中小型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还有三个窖藏坑内出土了28件青铜器[1],特别是这些铜器中已包括了酒器、饪食器、兵器。用铜铸鼎和鬲,使以酒器为中心的商代青铜礼器体制,全面建立起来。器以藏礼,铜器是显示商代礼仪规范很重要的器物,这些铜器中的文化精神积淀着王权与神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体现商王地位的礼器。整个商代历年出土方鼎一百多件,大多数出土于墓葬,少数出土于窖藏坑。大型的铜方鼎仅发现于商代,我们从三个窖藏坑中出土的八个大方鼎来看,组合往往呈二、二、四配对出土。这种特定的礼器,下底往往有烟炱痕,为炊煮器,是煮牲用的镬鼎,是商王或方国君王所用的祭祀礼器。这类大方鼎全国仅发现17件,除8件出土于郑州外,有2件出土于山西省平陆县山中,5件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2件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其中司母戊大鼎、司母辛方鼎、牛方鼎、鹿方鼎等均有铭文说明用于祭祀。此外,据作册大方鼎自称为异鼎,郭沫若以为异就是祀字的异体字禩之省,认为它就是祀鼎,差强人意。关于郑州商城三个坑的性质,安金槐先生曾指出为祭祀坑,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商代礼制复杂,从甲骨刻辞来看,祭祀名目繁多,我们很难确指这属于哪种祭祀,祭祀仪式如何。因为这三个祭祀坑均距离城墙很近,当时的城称为墉。我们参照《左传》记载宋、郑火灾禳除情况,进行逆向推测。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九年春,宋灾(火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这位宋大夫乐喜,又叫子罕,他采用了一系列的救火措施与警备措施之后,“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宋国是商王庶子微子启之封国,应保持着商礼,用马牲来祭祀四墉,即祭祀城的四周城墙是一种传统。这是公元前564年的事,过了40年,即公元前525年,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冬,有星孛于大辰。郑裨灶言于子产曰: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子产弗与。”

《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宋、卫、陈、郑皆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亦不复火。”这段文献意思是说:宋国、卫国、陈国、郑国均发生火灾。郑国的星占学家裨灶曾对子产说:宋、卫、陈、郑将同一天发生火灾,如果他用瓘斝玉瓒祭神,可以禳除火灾。子产不同意。到了次年,裨灶又再要求祭神禳灾,子产仍不同意,而且对天道远人道近的问题,讲出了一番见解。郑大夫子大叔说,宝物可以保民,如有火,国便要灭亡,为了救亡,劝子产不要爱惜宝物。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近,”即是说明子产不迷信天道,于是不进行祭祀,也未发生预言的火灾。可是后来,发生了火灾,子产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火与警备措施。在此以后,命郊人协助祝史,在城北修祭坛,祭祀水神与火神,同时也“祈于四鄘”(鄘也就是墉的异体字),就是祭祀城的四周城垣。郑国所在地,为商遗民较多的地方,保存商礼较多。子产虽不迷信,但为了安慰灾后国人的敬畏心理,不得不进行四鄘之祭祀。我由此推测,郑州商都在二里岗白家庄期,必然发生过一些天灾,才会引起用青铜器来祭祀[2]。而用瓘斝玉瓒祭祀便是祭或称灌祭,不仅见于卜辞记载,又有伯公父爵等铭文证实,乃是以酒洒地祭神。而窑藏坑内有酒器,应为祭之后的埋藏。详考将于另文论及。

现在我们说从郑州商都开始,不仅有方形的城,而且是最早有外郭城的都城。从前关于郭城出现的问题,学术界有几种提法,杨宽先生认为都城设置“小城”和“大郭”是西周初年新创的制度,同时指出最早的郭只是“依山川为之,非如城四面为垣者”[3]。

有人认为西周晚期,部分城址夯层可早到西周晚期或略前,说鲁城由城、郭、郊三部分组成;有人认为东周时期开始,城市出现了新的变化,称之为中国第二次“城市革命”;有人认为两城制的城市规划是东周城市的第一个特点。

以上诸说,均在郑州商都未发现外郭城时所论述,是有其根据的。如今,郑州商都外郭城明显存在,便成为城市规划的新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随后的中国都城制度史上意义深远,可以说一直延续到整个先秦时代。郭城主要是居住国人、驻扎军队、安置工商业者,郑州的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均分布在郭城附近。

而宫殿区主要集中于郑州商都内城的东北部,近几年发现,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建筑,但中心区仍集中于东北部,这里有排水系统,供水靠水井,蓄水池主要用于消防,这一点与偃师商城相近似。古代宫庙应在此地,代表地母神的社,以立石为标志,社周围有祭牲,也在此地。[4]郑州商都在当时是商王国的政治、军事中心,特别表现在重视城池的建筑。郑州商城内城周长约7公里,外郭城已发现的部分长6000米,规模大,城墙高,厚而坚固。在冷兵器时代,能有效地阻止敌方进攻,还能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为了加强防御力量,防止敌对方国的突然袭击,除王都郑州以外,其他边防城的建筑也很重视。从政治、军事全局考虑,使其控制所辖的统治地区或通往国都的交通线路保持稳定。这些城选择在易守难攻的地形上,同时要有良好生活条件和有利于发展生产,保证军事供给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