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44

第44章 关于古都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之管见

叶骁军 苏州科技大学

一、关于都城的概念

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古都研究欣欣向荣,方兴未艾。古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都城的概念,也就是什么样的城市才是都城。都城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了国家政权才有都城。

《左传》说:“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1]《释名》记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邑,犹俋,聚会之称也。”[2]《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3]《孟子》一书亦有关于尧舜宫室和朝见的记载:“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4]由此可见,都城是一个政治概念。称为都城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要有根基,即宗庙先君之主。

第二,住有国君,有一国之领导与指挥者。

第三,是一个较大的聚落,人所“聚会”的地方。至少有了城市的某些特征。

第四,具有宫室和其他相关建筑,特别是城垣。这是阶级社会国家政权的标志。

第五,已有朝见礼仪。这是行政执权的关键,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项主要内容。

二、关于都城的类型

用上述标准衡量,都城有以下几类:

(1)大一统政权的都城。如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诸朝都城。

(2)诸侯封国的都城。周王朝开始,实行分封建国,同姓王和异姓王诸侯国林立。春秋时有一百四十多国,战国时演变为“七雄”。诸侯封国虽为地方政权,但实行“国家”政权的建制,且有部分发展成为号令一方的巨型方国,甚至成为一统王朝。周、秦两朝即如此。

诸侯国都燕下都武阳城、齐都临淄,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武阳为天下名都,名冠海内,是北方重要的商业城市。“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袂成帏,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5]繁华殷盛,可见一斑。

(3)南北分治时期的王朝都城。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宋辽金时期,或南北对峙,或三足鼎立,其都城数个,繁华竞逐,富丽天下。

左思《三都赋》,遂令“洛阳纸贵”。这些都城的规模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某些一统政权的都城。

(4)边疆少数民族的都城。几千年来,虽则一些少数民族游动迁徙,没有建立起稳定的都城。但也有不少民族政权模仿汉民族修筑城池宫苑,建设了稳定的施政基地,如匈奴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都城统万城,渤海国和辽国、金国的上京,元上都和北元应昌城等。

(5)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农民起义一般流动作战,建城立都者微乎其微。太平天国的天京在明南京城垣内拆毁明皇城和宫城,修建太阳城(皇城)和金龙城(宫城),这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张士诚(张九思)的大周(后改吴),建于高邮,立于平江(今苏州),改称隆平府。尊其母为王太妃,置官属,别治府第于城中。

张士诚起义历14年,立于苏州12年,至今苏州城东金鸡湖畔有张士诚墓,老苏州人仍有过“九思节”、焚纸燃香吊祭九思亡灵的,可见其影响之久。

(6)陪都。我国陪都制度始于西周成王时期,终于民国。陪都重庆是我国最后一个陪都。东汉、唐、宋以及渤海国、辽、金都曾建立过陪都制,甚至多达五京六京的。一些陪都虚滥名号,未有实际作用,当然不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重要陪都作用甚大。西周陪都洛邑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它与宗周镐京并立,两都京畿连成一片,形成统治四方的政治中心,加强了全国的统一。洛邑成为征收四方贡赋的中心,粮食财物积储的中心,可以说实际上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明代的留都南京,地位特殊。明成祖定北京为京师顺天府以后,南京仍设五府六部,仅比北京少一个内阁。军事方面,设有五军都督府。因而,陪都的沿革、地位、作用,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三、关于古都的时限

关于古都之“古”,始于何时,终于何时,应该予以界定。由于都城的特殊性,此“古”非彼“古”,它与中国通史的分期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古都研究的时限应该始于都城的肇源,终于清末。

具体地说,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都,至清都北京。

我们把这漫长的时期按照发展程度分为四段:

萌芽时期——夏代以前。关于远古三皇五帝之都的传说,至多只有一些蛛丝马迹。

雏形时期——夏至战国。不仅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还发现众多的都城遗址。

发展时期——秦汉至隋唐。都城的形制、布局和分区逐渐规则化,功能逐步完善。

成熟时期——宋元明清。都城发展已完全成熟:布局规则,功能完善,经济繁荣,行政高效。

辛亥革命以后的都城是现代都城。它们可以称为故都而不是古都。民国时期,称北京为故都北平,是很确当的。我们也可以称南京为故都南京。南京宣传自己是“博爱之都”,“十朝故都风采,现代城市风貌”,应该说是考虑到中华民国之都不是古都这个历史事实的。

作为中国古都学会,重点是研究古都,也并不排斥对现代都城的研究,甚至是对现代城市的研究。

四、关于都城的传承关系

一个都城的传承关系,说到底就是一个城市的沿袭传承关系。

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城市虽是一个很大的聚落,但它仍然是一个点。今天的中国,“城市”却变成一个区域。这是对城市概念的可悲的混淆。城市是“town”,不是“area”。作为都城的传承关系,应该是“town”的传承,而不是“area”的传承。“town”包括城市建成区和它的近郊区(即skirtout)。在今天的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都城遗迹可能不止一处,如果不是在“town”(中心城区)的地域范围内,则不应看作是同一个都城,而应实事求是地称为几个都城,不应说成是几朝古都,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个都城的传承关系。否则当行政区划变动时,就会造成城市(town)沿革的混乱。如果城市一脉相承的关系为世所公认,则又当别论。汉魏洛阳城与隋唐洛阳城,传承关系无庸置疑,今虽分属洛阳市和偃师市,仍可以看作同一个古都的承递关系。

郑州市行政辖区内的郑州商城和郑韩故城,没有传承关系,应是两个独立的互不相承的古都遗址。

如果在古都遗迹附近已经没有当代城市,古都故地已经“化作荒庄野鸽飞”,那就只应称作古都遗址。燕国下都武阳城即是如此。

五、关于都城的排斥

下列情况不能称为一朝都城或一个都城:

(1)紧急灾变时,皇室逃跑途中的暂居地。唐代、清代均有此事。

(2)政权已被推翻,末帝直系或旁系后裔拥封称帝,垂死挣扎,实际未作有效行政。汉、明两代此类事比较突出。如在原都称帝,可列作一朝都城中的一帝,不可单列一朝。异地称帝,不可称都。

(3)农民起义流动作战途中的驻地,顶多算个作战指挥部。

因其未有稳定的有效辖地,也没有行政的管辖体系。远如陈胜吴广之“张楚”;近如张士诚之据高邮,号大周,自称诚王。他们其时仅为一支农民部队的首领,何能称“都”?

(4)叛乱或伪政权的驻地。此类政权古代、现代都有。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绝不能列入正式的都城年表。

[1]《左传》。

[2]《释名》。

[3]《周易郑注·系辞下》,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99页。

[4]见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五。

[5]《战国策·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