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55

第55章 西汉长安城中轴线新释(2)

据本纪来看,长安城始成时间,《史记》、《汉书》虽然亦有元年、三年之差,其实并不冲突。《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中,既言“元年始作长安城西北方”,又说“三年初作长安城”,说明元年所筑之西北方,去未央、长乐二宫甚为遥远,且该处滨泬水支流,近渭水。以陈持弓由横门闯入未央宫,即致使市民误传洪水来临一事[22]及从古代城市之起源之防洪说来看,惠帝元年之工程,当与筑堤防水不无关系。再从《汉书·惠帝纪》中细细分析,且该年之工程,恐亦微不足道。

“元年春正月,城长安。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九月,长安城成。”

在修筑长安城的四个时段,即惠帝元年春正月、三年春、三年六月、五年春正月中后三次工程征发之人工数目及来源,记载较为详细;唯独首次,即惠帝元年一次,竟未及人力一字,一笔带过,可见该次所用人力或微不足道,或如前所述,此次工程本非城城,仅系筑堤。此后二年,方有城城的计划,然二年前所筑之堤,不想竟成为长安城一部分——西北部分。《资治通鉴》“惠帝元年春正月始作长安城西北方条”下注:“汉都长安,萧何虽治宫室,未暇筑城;帝始筑之,至五年乃毕,故书以始事。”另外《史记·吕太后本纪》索隐引《汉宫阙疏》曰:“四年筑东面,五年筑北面”。五年调发十四万余人,工作一个月,结果筑成北面;四年根本未曾调发人力,其所用以筑东面者,必系三年六月所调发之二万徒隶。以惠帝五年之工作之效率核算,则徒隶必须全年工作[23]方可于惠帝四年完成东面之工程。所以,三年下半年,徒隶们可能在筑城之南面。

《通鉴》既云:“元年春正月,始作长安城西北方。”则三年春所调发之十四万余人,当系在筑城之西、南两面之各一部分。[24]若此推论无误,则长安城之兴筑顺序,系先西北方,次系南方,次南面、次东面,最后为北面,即由西北方开始,寻南行左转方向,依次兴筑,最后完成。而其修筑时间,则分别为:惠帝元年春正月始筑,仅完成西北方,已为《通鉴》所证。待三年春始循上述顺序继续筑作,以完成西南方。即除元年未完成之西面外,尚包括城南面之一部。

即自三年六月,系由所余未筑之南面某部分开始,继续筑作,至四年初而南面亦成,此即《史记·吕太后本纪》所谓之“四年就半”。

该岁首尾之间,复成东面;五年春正月将所余之北面完成,以与元年春正月所筑者连接,即《汉宫阙疏》所谓之“四年筑东面,五年筑北面。”至(五年)九月“长安城成,赐民爵,户一级”。[25]关于长安城成时间,《史记·吕太后本纪》及《汉书·地理志》均作六年,而《汉书·惠帝纪》为五年。其实相差并不很多,谓城成于五年者,系成于五年九月,即五年之岁尾;而谓城成于六年者,系成于六年十月,即六年之岁首;且汉制,每年岁首诸侯们要来京师朝贺,借此庆祝郭城竣工,从这一点上来说,史官将城成时间记于岁首亦无不可(现代社会中亦有一些重大活动并不拘泥于定时)。再者,其时太初历尚未出台,仍袭秦法,以十月为岁首,后在新旧历之间换算时偶尔致误也是难免的。故史文有六年、五年之差,恐亦仅系岁首、岁尾问题而已。

对于长安城始筑及城成之时间和过程,《史记》记载过于笼统简略,而《汉书》则不但记历次之年岁,且记其时、月;不但记其人数,且记其工作日数,似均以确切材料为依据。故以考校精审着称的《资治通鉴》全部依据后者;历代图经、方志,亦均采后者。考惠帝于元年“春正月,城长安”之前,及五年“九月,长安城成”之后,均曾“赐民爵,户一级”,此为惠帝在位之七年间,仅有的两次赐民户爵。前次赐爵应与其即位有关;而后次赐爵,当与长安城成有关。反观实际所为城成之惠帝六年,则绝无赐民户爵之事。此亦为论断长安城成之确切年月增一佐证。

自高帝时长乐、未央宫的修建到惠帝五年成长安城,前后经过10年的建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经过文献与考古资料证明了的“西汉长安城图”及“未央宫复原图”,从图上我们并不能看到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即便是再加上西汉中期的建章宫,亦与《考工记》的原则不相符。若经此多年竟没有能够将西汉长安城规划建造成一座符合《考工记》的都城[26],焉能构思更大范围内的建筑基线?

这难道不足以令人怀疑吗?且正如王社教先生所言:“从汉长安城的平面结构来看,安门大街确实位于城的中部。但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则令人怀疑。所谓安门大街及其南北延长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差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东西相差仅2′左右,不过是偶然的巧合,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人是不可能预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的。”

纵观长安城的建成史,其中轴线的规划是有可能完成的。当然长乐、未央二宫由于是在秦代宫殿基础上修建的,而不容易改变,但在后来的建造过程中,比如惠帝五年修筑北墙时,可将北墙上的厨城门或洛城门与南墙上的安门规划在同一直线上,这样不就与“超长建筑基线”重合了,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做;抑或在惠帝六年起西市[27]及武帝修建桂宫[28]时,将横门大街与未央宫北宫门直通,至少可以产生一条略偏西部的轴线,不知何故也没有这样做。也许有人会说,上述两种方案的实施的地形条件不允许,其实这应是工程量的问题,偏偏这一点是集权社会的统治者最不考虑的。所以,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说汉长安城是按照《考工记》原则建造的则是非常牵强的。

四、“左祖右社”

在“敬宗尊祖”较为盛行的年代里,汉都长安城及其周围分布有较多的礼制建筑,这里仅选取反映城市空间秩序——“左祖右社”来论述,即究竟于何时,汉家的社稷[29]、宗庙建筑方合于《考工记》的成规。

西汉长安城之“右社”建于汉初。《三辅黄图》云:“汉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其后又立官社,配以夏禹,而不立官稷。至平帝元始三年,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30]《汉书·郊祀志》下:莽又言“……圣汉兴,礼仪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于官社后立官稷,以夏禹配官社稷,后稷配食官稷。稷种谷树。徐州牧岁贡五色土各一斗。

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礼》所谓太社也。时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谓王社也见《汉祀令》。而未立官稷,至此立之。”由上观之,汉初只有太社和官社,官稷则到平帝元始年间才最后建成[31]。考古资料证明,汉长安城社稷遗址在汉城南郊,西安门外大道西侧,在今西安市玉祥门外大庆路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