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56

第56章 西汉长安城中轴线新释(3)

不同于汉社稷,汉家宗庙建筑的建造则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主要原因在于汉家没有悠久的家族史,宗庙的建造亦多由在位者自己规划而比较分散,所以直到汉末都没有形成一个集中、固定的宗庙中心。西汉宗庙设立的一大特点即是建筑地点的分散性,14座宗庙中仅有5座在汉城中及其近南郊,其中3座在城内,2座在城外,很不成体系。固然汉家先祖没有悠久的历史,但自建汉社稷之后,亦应逐渐设立统一的宗庙祭祀场所,而应不似这样分散。由此也就说明了《考工记》之“左祖”设施——宗庙,至汉末尚没有“归位”,而作为宗庙标志性建筑的九庙[36]则是在王莽地皇元年(20年)才建立起来的,且不说此时祭祀的祖宗已不是刘家宗亲,而且九庙还是在拆除建章宫材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因此,以横门大街过未央宫及西安门连线的中轴线也是较为牵强的。因此,从礼制建筑上来讲,西汉长安城礼制建筑既不符合《周礼·考工记》之“左祖右社”的定制,其轴线存在的依据也就不成立了。

五、结论

我国历史城市地理学、古都学领域对于古代都城的研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在中轴线的问题上则存在着一个显见的误区,即认为古代都城必定有中轴线。其根源就在于对《周礼·考工记》的认识上。许多事实证明《考工记》已被城市规划、古都研究者奉为圭臬,尤其在考古学界更是如此。他们一方面认为《考工记》是理想化的都城规划原则,另一方面又将古代都城布局逐条与之对应,遇有不符合的内容,再对《考工记》作进一步解释,总之只要都城布局不越出其中之定制,即可证明该都城之正统地位。

另外在古代都城研究中,无限制地夸张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的趋向亦越来越盛。比如日前偶然看到一条关于北京中轴线的信息:紫禁城的中轴线是指午门——神武门之间960米长的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突出“正”和“中”的中心部位,所以象征明堂、路寝的主殿堂建在这里,同时它亦是向心对称各级建筑为依据的轴线。

明清两代,中轴线是以皇城为准,即南起大明门,北至景山长度为2500米,这条中轴线不仅是皇城的中轴线,而且与北京城的中轴线完全重合,即南起正阳门北至钟楼,明嘉靖年间增修外城,中轴线延伸至永定门,全长8公里,如果将此线南北延伸则是地球的子午线。[37]继而又与本初子午线对比,说明古代的中国人民是如何的聪慧,北京子午线的发现早于本初子午线175年,此说是否可信,有待专家们多方面的论证。

汉都长安城最初建设基本应出于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手:萧何、阳城延等,且又是逐步修筑而成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若果真要按照《考工记》的话,比如横门大街与未央宫前殿的轴线重合,还是能够做到的;安门大街至北城墙的通道亦应能打开,但这些偏偏没有实现,其中道理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如果说在方圆三十多里的空间内尚不能建造出一条毫无疑义的轴线的话,那么,所谓超长的建筑基线又将如何规划呢?

由此可见,终西汉一代都城长安城并没有一条严格意义上的中轴线。

[1]参见秦建明、张在明、杨政《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文物》1995年第3期。

[2]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概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31页。

[3]朱士光主编《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之第六章“西安帝都——长安”(王社教教授撰),西安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26页。

[4]史念海《汉代长安城的营建规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辑,第24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505页。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7]清代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现已不存在),经正阳门、大清门(现已不存在)、天安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后三殿、神武门、景山万春亭、地安门(现已不存在)、鼓楼、北到钟楼为止,近8km长。

[8]《史记·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85页。

[9]见张澍辑《三辅旧事》,第7页。

[10]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11页。

[11]孙星衍、庄逵吉校本《三辅黄图》及张阆声校本《三辅黄图》均如此记载。

[12][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7月版,第648页。

[13][清]顾炎武着、于杰点校《历代帝王宅京记·关中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7页。

[14]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18页。

[15]刘庆柱《汉长安城的宫城和市里布局形制述论》,《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72页注2。

[16]董曾臣《长安县志》卷6引。

[17]王社教认为“建章宫位于长安城外,但实际是汉长安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隔未央宫与长乐宫遥遥相对,使这条轴线东西两侧的建筑基本达到了平衡,成为汉长安城名副其实的中轴线。”

[18]《汉书·武帝纪》:太始四年夏五月,“还幸建章宫,大置酒,赦天下。”“征和元年春正月,还行幸建章宫”。《汉书·刘屈氂传》卷66:征和二年秋,“上于是从甘泉来,幸城西建章宫。”

[19]《汉书·昭帝纪》元凤二年夏四月,“上自建章宫徙未央宫,大置酒。”

[20]马先醒《再论汉宫位置》,自许倬云等着《中国历史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75年1月初版。

[21]见《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25。

[22]《汉书·成帝纪》:“(三年)七月,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尚方掖门,至未央宫钩盾中。吏民惊上城。”

[23][宋]宋敏求《长安志》卷5中似亦同意此点,于“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句下注曰:“长役不止”。

[24]《汉书·惠帝纪》郑氏注:“三年,城一面,故速罢。”

[25]《汉书·惠帝纪》。

[26]目前公开发表的多数西汉长安城图均不能证明其有一条公认的中轴线。如刘庆柱图、王仲殊图、马正林图等。

[27]《汉书·惠帝纪》。

[28]陈直《三辅黄图较证》卷2“汉宫”,第45页。

[29]《礼记·祭法》所云,上古天子有三社,一曰太社(大社),即“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二曰帝社(王社、官社),即“王自为立社曰王社”;三曰亳社,为殷商之亡社,立之以示其戒。周灭商,所以存亳社,但后世一般不再立亳社。纵观古代的社稷制度,有立一社一稷的(太社、太稷),有立二社一稷的(太社、官社、太稷),也有立二社二稷的(太社、官社、太稷、官稷)。

[30]陈直《三辅黄图校正》卷5“社稷”,第124页。

[31]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

[32]焦南峰、马永嬴《西汉宗庙刍议》,《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

[33]焦南峰、马永嬴《西汉宗庙刍议》,《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

[34]焦南峰、马永嬴《西汉宗庙刍议》,《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

[35]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5“太庙”。

[36]九庙之具体位置在在汉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南1km许的平行线内,即今西安市西郊阎庄和枣园村一带。位于汉长安城南出最西之门——西安门延长线的东侧。

[37]华夏经纬网->旅游->风俗地理设计巧妙紫禁城中轴线:地球子午线08/1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