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59

第59章 唐代曲江及其附近地区的休闲娱乐文化(1)

耿占军 西安文理学院

长安城是唐王朝的国都,凭借着强盛的国力和都城的有利条件,这里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之相关的文化也至为繁荣发达。而就其地域分布的特点和大众化的性质而言,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部,以曲江风景区为代表,包含曲江池、芙蓉园、杏园、大慈恩寺、乐游原以及原上的青龙寺,还有月灯阁在内的这一地区,应是当时休闲娱乐文化最为繁盛之所在。

曲江及其附近地区的休闲娱乐文化,就其活动的形式而言,是以游赏也就是观景赏花为主的,既然是观景,自应先介绍一下这里的优美景致。

在这几处景点当中,曲江池的风景应当算是相当好的了。不过,这种优美的景致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唐朝前期,曲江池就不是什么游赏胜境。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随着“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唐朝政府遂对曲江池进行了大规模的疏凿,扩大了曲江池水面,并在周围广植花草树木,修筑楼台亭馆,从而使其成为长安城最为有名的娱乐场所。据唐朝人康骈的《剧谈录》一书记载,曲江池南有紫云楼、芙蓉园,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到了夏天,水面上菰蒲葱翠,碧波红蕖,池周围柳荫四合,碧草青青,风景煞是好看。

芙蓉园位于曲江之西南,是唐代皇室的南苑,占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园中既有连亘屈曲的广厦修廊,又有修竹茂林、凉堂和临水亭等[1],青林重复,绿水弥漫,景色十分优美[2]。

慈恩寺坐落在晋昌坊东半部,居于林泉形胜之所,南临黄渠,水竹森邃,是长安城中风景最好的寺院之一[3]。此外,寺内还有一个南池,元果院、太真院、浴堂院和清上人院都还种有当时人最为喜欢的牡丹花。

至于杏园,顾名思义,当是园中种满了杏树。而乐游原则居于长安城的最高处,四望宽敞,城中景色,尽收眼底。据说,太平公主还曾在原上建观修池[4]。

由于风景优美,到这些地方观景赏花的游人自然是络绎不绝。

就时间上看,以春游最盛,而夏、秋时节的游人也不算少,至于冬令时节,由于万物萧条,游人就很难见到了。这也算是符合园林景观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曲江春游之盛,见于唐代诗人林宽的《曲江》一诗,诗中写到:

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

倾国妖姬云鬓重,薄徒公子雪衫轻。

琼镌狒(犭术)绕觥舞,金蹙辟邪拿拔鸣。

柳絮杏花留不得,随风处处逐歌声。

看来,春游进程中还有宴饮活动和音乐、歌唱表演。不过,春游活动虽然在一年四季中最为盛行,但并非整个春季都是如此,其中又尤以中和节(农历二月一日)和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最盛。

如唐代诗人刘驾在《上巳》诗中写到:

上巳曲江滨,喧于市井路。

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李泌在《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一诗中也写到:

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

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

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

既是皇上此宴请百官,当然就更为热闹了,除了赏景、宴饮之外,更少不了赋诗和乐舞表演了。关于这一点,唐朝人康骈的《剧谈录》实际上描写的更为清楚。书中写到:长安市民到曲江池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曲江周围人流如潮,车马不断,上至皇帝、王公下至平民百姓,尽皆在此游玩。尤其是到了上巳节,皇上还要在此赐宴臣僚,京兆府也大摆宴席,长安和万年二县更是要借此一比高下。此时,既有皇上恩赐的太常寺和教坊等皇家乐队的乐舞表演,又有长安、万年两县的杂戏争彩,可谓是盛况空前。当然,曲江池中免不了还要准备几只五彩的画船,但能够登船游玩的却只有宰相、翰林学士等一些地位较高的官员。在春游的过程中,一些显贵之家还把百花剪装成狮子,相互赠送。而唐代新进士及第,也往往在此泛舟游宴,时人称之为“曲江大会”或“曲江宴”。每当此时,长安的公卿之家往往要倾城纵观于此,为的是能给自家的女儿挑选一个如意郎君,以致造成了曲江周围“行市罗列,长安几乎半空”[5]。所以,唐代诗人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一诗中写到: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

归时不少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进入夏季,到曲江风景区来赏芳辰、玩清景的游人,依然是络绎不绝。而到了秋天,虽然天气转凉,但面对一汪碧水,观赏曲江池周围盛开的菊花,也不失为一桩美事。所以,唐德宗曾有诗写到: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澄,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与曲江池大众化的性质不同,芙蓉园属于皇家的御园,即使是王公大臣,如果没有皇上的允许,也是不能入内的。所以,唐代诗人李绅在《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诗中写到:

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

面对如此美景,广大的长安市民却不能入内游赏,确实也够遗憾的了。不过,对于皇室而言,则并不存在这样的障碍。开元二十年(732年)六月,唐玄宗为能随时来此游赏而不被外人所知,遂命人沿着长安外郭城的东城墙修筑了由兴庆宫南通芙蓉园的夹城[6]。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哀江头》中所写: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还有杜牧在《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中所写:

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

都是描写皇上带人经由夹城到芙蓉园中游赏之事的。

杏园位于通善坊,每当春天杏花开放之时,长安市民就争先恐后地到此观景赏花,盛极一时。所以,唐代诗人姚合在《杏园》诗中写到: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

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除了到此赏花而外,人们还常于此设宴聚会。如据《唐诗纪事》记载,诗人冯宿就每年春天接诸位诗友到杏园宴会。也正是由于杏园有优美景色,所以一直被新登科的进士选作固定的宴游之所,时称“杏园宴”。

慈恩寺作为长安城中风景最好的一座寺庙园林,前来参观游赏的人们自然不在少数。像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慈恩寺南池秋荷咏》、赵嘏的《春尽独游慈恩寺南池》等大量的唐人诗篇,对此均有记载。其中权德舆在《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一诗中就写到:

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

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由于水竹森森,环境清凉,到了夏天,这里还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

唐代诗人李远在《慈恩寺避暑》一诗中曾写到:

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阴。

说明前往慈恩寺避暑的游人还相当多。而游人一多,免不了还会发生一些趣闻佳话。如据《嘉话录》一书记载,新进士张莒有次到慈恩寺中闲游,一时兴起,遂顺手将同年考上进士的人的名字一一书写于慈恩寺塔壁。后来,人们觉得此举甚好,逐纷纷效仿。所以唐代神龙年间(705~707)以后,新及第的进士们在杏园宴后,都要到慈恩寺塔下题名,人们称之为“雁塔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