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71

第71章 南京云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1)

王宝林 南京云锦研究所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其中的丝绸织锦也是异彩纷呈,历史文化内涵丰厚。1958年定陵出土的丝织文物就充分显示出古代丝绸织锦辉煌的文化和高超的技艺。定陵出土的丝织文物有很多是南京云锦中最具代表性的妆花,由于云锦的御用身份,从而使云锦的技艺在明代得到高度的发展,织造技术也更为完善,其文化内涵也比其它织锦更加丰富。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就离不开织锦文化,更离不开中国的云锦文化。

一、云锦的历史

中国古称“丝国”,是蚕桑丝帛的发源地,南京云锦始于南朝梁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织锦工具机械和织造技艺,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史籍记载,南京的织锦业之源,可追溯至秦汉的“楚锦”、“汉锦”。东晋时,南京改为“建康”,恢复御府织室,生产织锦为皇室享用。它为元明清时期的南京云锦树立了织锦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典范。

两宋以后,南京的丝织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自宋王朝南渡临安(杭州)后,江南丝织业重心南移于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官府设局生产皇家帝王、后妃、官吏所用之物。特别是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南京设立官营的“东西织染局”后,南京云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提高。江南丝织业的重心——南京,倾城上下,街头巷尾,“百室机房,机抒相和”,水陆埠际,万商云集,呈现一派盛况空前的繁荣景象。

据元至大年间的《金陵新志·历代官制》记载:“东织染局至元(元世祖)十七年于城东南隅前宋贡院立局有印,设局使二员,局副一员,管人匠三千六户,机一百五十四张,额造缎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荒丝一万一千五百二斤八两,隶资政院管领”;“西织染局,至元十七年于侍卫马军司立局,设局与东织染局同”。

东、西织染局均属内廷,其产品专供御用,因此织造技术要求极高。当时建康的“东、西织染局”管人匠数千户,约数万人,规模很大,织局在近百年的发展中,规模日益壮大,这就为以后南京云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统治者喜爱使用金锦,我们从明清两代继续作为御用品的云锦织品上,也明显看到元代这种用金风气的直接影响。云锦中的“库金”、“库锦”等,就是从元代金锦中延续发展下来的品种,而且现在只有云锦中保存着这种织金品种,并成为南京云锦的一个重要装饰特征。

明清时期,是南京云锦品种和技艺突飞猛进、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官府在南京设立的织杂局、神帛堂,清代皇室内务府特设的“江宁织造府”,生产的专供皇家皇帝龙袍冕衣、后妃凤衣、华冠霞帔、宫帷帐幔、马褂旗装、宫廷坐褥、靠垫等御用品及文武官员补服,应有尽有。

明代的官营织造,经营单位之多、分布地区之广、规模之大,是前所罕见的。从经营体制分,有属中央系统的,有属地方系统的。

《明史·食货》中记载:“明制,两京织染内外皆置局。内局以应上供,外局以备公用。南京有神帛堂、供应机房,苏杭等府亦各有织染局,岁造有定数。”明代的官营织造虽单位多、分布广,但经营重点则在江南,尤以南京为重中之重。设在南京的“神帛堂”与“供应机房”,都是属于中央系统管辖的。

所谓“两京织染”,是指分设在南京和北京的两处织染局。设在南京的叫“内织染局”,亦叫“南局”,隶工部,额设织机300张,有军民人匠3000余名。设在北京的叫“外织染局”,即工部织染所,亦名“北局”。

明代的官营织造,每年虽各有额定的缎匹造解任务,然由于统治者生活的奢靡和赏赐的无度,每年都要以“添派”的名目大量增造各种缎匹,其增织的数量,远比正式额定的造解数目要大。如万历三年(1575)朝廷以大婚赏赐浩繁为由,岁造外添织九万余匹,而岁造额定仅为一万余匹。

南京内织染局的住坐人匠,除本地的匠籍机户供役外,还要从外府取用,不少外地技艺水平很高的织造能手,一旦应命起移,连家小都要被强制迁移而来。南京织染局的住坐人匠,洪武时定额为400户,俱免杂差,到了正德十六年(1521)增至1114户。即使这样,有时因“派织”任务太多,原有工匠不敷应用,难以完成任务时,即用雇匠办法来弥补生产人手的不足,有时甚至用“收买”的办法向民间搜罗缎匹,以解决添派之数。

明代宫廷御用的特别锦缎,主要在南京生产。明代的南京云锦,具有突出成就和时代特征的就是“妆花”织物。妆花是南京云锦艺人们于明初创造的新品种,据明《天水冰山录》记载,妆花织物品种有妆花缎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绢、妆花绒等17种。妆花工艺是在传统的织锦基础上,吸收了缂丝通经断纬的技术,采用局部挖花盘织的织造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织锦新品种。这种织造技术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但整件锦缎织料花纹全部妆彩和织成的织造方法,在明代以前的锦缎织物中是不曾有过的。尤其是古代南京的匠师们,创造发明的环形花本大花楼云锦挖花织机,堪称为世界手工纺织业中,机型最庞大、机构最巧妙、技艺最奥秘的机器,特别是精巧的环型花本装置,起到了现代机械、电子提花龙头的纹针升降机构以及和纹版程控系统相结合的作用,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丝绸织花机械,满足了妆花整幅织料的织造要求。

妆花织物最初是在缎地提花织物上挖花妆彩,以后把这种配色织造技法,发展运用到纱、罗、绸、绢等不同质地、不同组织的织物上去,达到了无施不巧、非常纯熟的地步,大大丰富了妆花织物的品种内容,把我国彩织锦缎的配色技巧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直到现在,这种逐花异色的彩织技术,现代化的织机还不能替代,是古代南京云锦艺人们的重大贡献。

清代的云锦和明代一样,主要由朝廷经营和管理,顺治二年(1645)江宁织造局最先恢复,以后又在北京、苏州、杭州三处设局。清代的江宁织造,主要是提供上用缎匹和官用缎匹,是特种丝织物的主要生产部门。根据《清会典》记载:“凡上用缎匹,内织染局及江宁局织造;赏赐缎匹,苏、杭织造。”彩织锦缎主要在江宁、苏州两地织造,两地产品的风格不同,各有自己的特色。与此同时,两地的民间丝织作坊四起,产品与官办织造争奇斗胜,创造了写实与装饰作用相结合的时代风格,形成彩织锦缎生产发展繁荣的新局面。到了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1662-1820)南京城里的织锦木织机,高达3万余台。以织锦业相关的缫丝牵经、调丝、络纬、染坊、靛蓝所、花样设计画师、挑花结本匠、织锦工(织手)等丝绸行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以此为生。

清代的云锦,基本上分为四个类别的品种,一是“花缎”,通常称为“库缎”;二是“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三是“库锦”,即通梭织彩的彩锦;四是“妆花”,即挖花妆彩的锦缎,包括“金宝地”。四类织物中,又分有很多不同的具体品种,然成就最高的,仍然是“妆花”这个主要品种。

二、云锦的艺术风格

云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典丽庄重的艺术风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云锦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丝织工艺的优秀传统,并且在织造技术和设计意匠上也有高度的成就。云锦图案的布局严谨庄重,纹样变化概括性很强,用色浓艳大胆。设计上非常注意花纹造型和章法处理。一幅纹样不管采用素材是多是少,经过设计艺人的匠心安排,均能达到繁而不乱、疏而不稀、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艺术效果。在图案形式法则的运用上,云锦艺人总结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创作规律,并把它们概括为八句口诀:“量题定格,依材取势;行枝趋叶,生动得体。宾主呼应,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上面第一句话是云锦图案的设计方法,后一句是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所谓“量题定格”,是讲在设计时首先应该根据织物的内容、用途、品种、规格等要求以及织造技术上的条件,作为创作思想的基础,并以此来确定需要采用的图案素材与整个纹样的构图。“依材取势”是讲根据不同织物的要求和某种图案的运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合的造型上的变化。“行枝趋叶,生动得体”,是指采用的素材经过整理以后,还需要加以变化,即抓住形象特征,删繁就简,在艺术上进行概括提炼,使花纹造型更完美。后一句中的“宾主呼应,层次分明”,是指纹样在构图上应该达到的效果,而“花清地白,锦空匀齐”,则是整个图案设计的最后效果,要求云锦的图案设计从纹样的造型变化到章法的安排处理均能达到完整统一、优美和谐。以上口诀,条理清晰,纲目分明,揭示了云锦图案的艺术创作规律。

云锦的图案素材,绝大部分来之于生活。在创作方法上,也有一句口诀,叫“写实于形,简便得体”。它是说云锦图案的设计必须注意认真观察生活,同时对自然界的素材进行“简便得体”的艺术加工,使之造型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要求。云纹是云锦中应用最多的图案,从明代的云锦中统计,云纹的样式就有一百多种,如合云、大勾云、和合云、七巧云、海潮云、行云、卧云等。艺人们设计云纹有句口诀:“行云绵延如流水,卧云平摆象如意;大云通身连气,小云巧而生灵。”

当然,云锦图案的造型虽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完全受自然形象的局限。很多花纹的造型根据表现主题或艺术形式的需要,都使之装饰化或寓意化。如云锦图案中常见的缠枝莲花、缠枝牡丹等,多半是造型健康而饱满的硕花大果,同时配以秀丽纤柔的枝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