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72

第72章 南京云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2)

南京云锦作为一种审美价值极高的织锦工艺品,它的图案不仅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在取材上也异常丰富,包罗万象。如:云锦常用的图案素材有各种花卉果实、飞禽走兽、仙道宝物以及吉祥纹样等。其中绝大部分是取之现实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自然素材,也有部分来自传统的浪漫主义想象,如龙、凤、麒麟、鸾鸟等。对于不同的纹样素材,云锦图案设计师又往往借用象征和谐音的手法,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具有特定寓意和吉祥主题的图案。使之在视觉美感之外,又包含一种深层的思想文化内涵。

在封建社会里,“龙”历来代表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力,是“九五”之尊的象征。皇帝的袍服,称为龙袍。在云锦传统图案中,龙纹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据御用服制的规定和宫廷装饰的不同实用要求,龙的姿态造型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云锦图案中有正龙、团龙、盘龙、卧龙、飞龙、升龙、降龙等等,它们无不显示出生动威武的精神。

除龙纹外,“凤纹”在云锦图案中也运用广泛。自古龙与凤便紧密相连,龙代表天子,凤则意示皇后,它们共同成为封建统治的权威象征,因而也就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重要主题。除上述龙凤纹样具有特殊含义外,其它云锦图案在花纹组合上也多寓有吉祥的意义。如用灵芝、仙鹤、桃子组成的图案叫“灵仙祝寿”,用八仙手持的八件宝物和桃子组成的图案叫“八仙庆寿”,以及用“八吉祥”纹样与凤凰和莲花组成的图案叫“八吉凤莲”等等。另外还有一些音意相关的花纹素材组合在一起,寓以特定的吉祥喜庆之意。

如牡丹象征“富贵”,佛手象征“神”,桃子象征“寿”,石榴象征“多子”。运用“谐音”的图案则有:以两只柿子和一柄如意用来代表“事事如意”,用南瓜和蝴蝶结合组成“瓜瓞绵绵”。有的还在纹样中,直接安放“神”、“寿”、“福”、“喜”等吉祥文字,点出图案主题。

这些吉祥图案,绝大多数围绕着“富贵”、“神寿”、“如意”一类思想意识,反映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

锦锻华美如云,主要是通过图案的纹样和色彩来体现的。从前民间染织设计有一句名言:“远看颜色近看花”。它是说人的审美视觉在头一眼首先是看色彩效果,然后才看花纹。在云锦设计上也有一句话,叫“跑马看妆花”,同样也是强调色彩的重要,即要求人们在骑马飞驰的刹那间也能获得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和美感。

从色彩感情上讲,我国人民向来喜爱温暖、明快、鲜艳而热烈的积极色,不喜欢弱色和多次间色。因此青、红、黄、绿、紫、白、黑就成为我国传统装饰用色上的主要配置,这一特点能从我国民间刺绣、京剧舞台服装以及宫殿式建筑的彩画上发现。云锦的用色也继承这一传统,并在长期运用中形成为自己的规律和风格。明清两代,云锦作为御用高级丝织物,主要供帝王后妃服用,因此它的色彩装饰必须能够突出一种庄严、华贵、典雅的气派。说到云锦的配色特点,可用五彩缤纷、灿烂悦目来形容。它的用色强烈而大胆、浓艳而明快。它敢于泼辣地使用红、蓝、绿、黄等原色和起调和作用的光泽色——即金银两种色,使整个织物产生一种金碧交辉、富丽堂煌的装饰效果。

妆花缎是云锦中文彩最华丽的品种,它之所以特别优美动人,还由于运用了“色晕”和“扁金绞边”、“大白相间”等对比调和的设计方法。所谓“色晕”,就是将大朵主花和某些块面较大的陪衬花纹,用深浅不一的色阶织出层次,以表现出花纹的生动立体效果。由于深浅色阶的过渡和变化,不仅调和了底色和花以及花和花之间色彩的冲突,同时也增加了色彩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然后再加以“扁金绞边”,即用扁金线织出全部花形的轮廓,使花纹突出,并且在对比的色彩中起协调作用。而“大白相间”,就是用银钱织成部分花纹的轮廓以及巧妙运用白色,使热烈对比的色彩统一和谐。有时,云锦艺人还常用白色作“妆花”中主花的外晕色,使花朵在深色地色的衬托下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手法,行话叫“显妆”。由于采用这些创作方法,云锦图案、配色能够做到浓而不重、艳而不俗、繁而不乱,具有富丽明快、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南京云锦的传统配色方法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来自历代云锦艺人长期辛勤的艺术实践,是无数艺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一珍贵的艺术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仍然值得认真的继承、学习和借鉴。

云锦妆花在织造方法上采用不同色彩的纬绒作局部挖花盘织,因此,配色极度自由,真正达到了得心应手、运梭如神的地步。

在一件织品上花纹配色可达几十种,加上主题花纹和大的宾花运用多层次的“色晕”表现,使花纹更显得生动优美、自然逼真。这种多层次施色、灵活妆彩的方法,使整幅织品呈现出金彩交辉、雍容典雅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织锦工艺登峰造极的地步。

南京云锦妆花的织造工艺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仅用于“通经断纬”挖花盘织法的引纬,就有很多秘不示人的口诀和技能,一般是不轻易传授给外人的。尤其是以“妆金、妆彩、妆孔雀羽”为特色的皇帝织成袍服,它特殊的浮雕镶嵌式的立体效果,所表达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的魅力,反映出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追求,体现了科技与美学的交融,它的风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流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三、与时俱进的云锦

新中国成立后,濒临消亡境地的南京云锦犹如枯木逢春,再次获得了新生。1954年,南京市文化局成立了云锦研究组,着名工艺美术家、画家陈之佛教授任组长。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工艺美术专业研究机构。

1979年,北京十三陵定陵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皇帝的妆花纱龙袍。万历皇帝的这件殉葬品龙袍料,全名为“礼俗羽、织金妆花、柿缔过肩龙、直袖膝襕、四合如意云纹纱袍”。织成袍料全长17米有余,宽70厘米,在轻、薄、透的绛色真丝纱地上,织有四合如意云地纹,迎光望去,祥云掩拥,红光缭绕,真是祥云一片,瑞气万千。龙袍上共织有各种姿态的大小龙纹17条:衣领上3条小龙,双肩前后有红绿两条过肩大龙盘绕,双肩间两条升龙呼应,膝襕10条行龙戏珠。这17条龙遨游于江岸海水之上,翱翔于云海之间,气势磅礴,威武独尊。

这件龙袍料所用的材料不同一般,纱地用的是极细极韧的上品蚕丝,龙身则为孔雀羽毛线、真金线织成。这两种线都是价值贵重而稀罕的。孔雀羽毛劈丝搓捻成线后,再与捻金线、各色彩绒一管一管地妆彩,一梭一梭地织造,终于织就了这件净重仅900克的妆金点翠、金碧辉煌的龙袍“织成”料。

从对定陵出土文物龙袍的复制过程中,研究所对云锦的传统织造技法、纱罗组织与妆花织法相结合、以及相应的挑花结本、机台装造等,都作了全面的研究。挖掘出早已失传的“妆花纱”的织造技艺,因而成功地再现了明代南京丝织精品的历史面貌。按明代宫廷习俗,每年自五月端阳至八月中秋,因为气候炎热,俱各穿着不同花纹内容的应景名目的妆花纱袍(其它时节则穿“妆花绸”、“妆花缎”),衬上衣里(衬里),光彩闪烁,被誉为“满身活文”。明《天水冰山录》记载抄严蒿家里,丝织物中“妆花”品类的织物甚多,但被承传下来的就只有“妆花缎”一种。所以,研究所这次费时5年的探索研究,挖掘出失传已久的“妆花纱”的织造技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妆花纱”龙袍的复制成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1984年,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选中,获“珍品奖”金杯。

1986年,国家文物局认为南京云锦研究所已具有系统研究复制古代丝织文物的技术和基础条件,故而确定南京云锦研究所为国家文物局定点复制古丝绸的单位,建立“国家文物局古代丝绸复制基地”。

妆花纱龙袍复制成功后,云锦研究所为定陵博物馆又复制了一批出土丝织文物,其中有“织金孔雀羽四团龙灵芝纱袍料”、“织金奔兔纱袍料”等,在圆满完成复制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从出土丝织文物的复制中找到一条路,这就是通过复制来挖掘、整理传统的织造技艺,使其不致湮灭失传,恢复文物本来的辉煌面目,同时也是学习优秀传统、继承优秀传统的有效途径。

我们还通过对定陵这批要求极高的丝织文物的复制,掌握了有相当难度的织造技术。后来再为国内外其它博物馆复制各种丝织文物时,已能够得心应手、操作自如。在复制文物的过程中,云锦艺人们根据古代优秀的传统纹样和织造技艺重新创意设计了“真金孔雀羽正龙补”、“方凤补”、“团龙补”、“麒麟补”、“飞天”、“织金百寿”等一大批凸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艺术品,深受现代消费者的欢迎。

近年来,云锦服饰也异军突起,作为高档中式服饰的面料而受到青睐,特别是2003年春节晚会主持人身着云锦服饰登台亮相以及参加2004年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市长们在南京身穿云锦服饰携手登上主席台后,云锦服饰更是风靡一时,它昭示着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云锦焕发出新的青春。我所目前正在进行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的工作。

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丝织文物对我们南京云锦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正是十三陵特区领导及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得云锦研究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希望和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继续合作,为十三陵出土的其它服饰、匹料进行保护性抢救复制,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为十三陵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