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75

第75章 论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特色及其保护(1)

郝鹏展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原地区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集中区域,其中遗留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形成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是中原地区十分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位于河南省鹤壁市东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浚县不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遗存众多,而且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雕艺术之乡。它凭借大伾、浮丘两座紧依县城的自然山脉和众多历代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一座融自然山水与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原地区具有典型意义。近年来浚县城市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的民风民俗已遭到某种程度的建设性破坏和冲击,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亟待解决。为有效保护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保护建筑实体和延续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有必要从整体上对浚县历史名城作一评介,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浚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浚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南邻滑县,东接内黄,西连淇县,北依汤阴。在地质上属华北坳陷区,横跨内黄隆起和汤阴地堑两个构造单元,境内有淇河平原、卫河平原和黄河故道平原,特别是紧邻县城的大伾、浮丘两山,平川突起,气势不凡。气候上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而且古黄河在此经过造就孕育了这里悠久的文明。

浚县最突出的自然地貌为大伾、浮丘两山的挺拔气势和卫河的环绕流淌,形成这种两山一河夹一城的优美自然山水,这在中原地区是少有的自然景观。大伾山是太行山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至高海拔135米,相对海拔70米。在大伾山西约半公里的地方有浮丘山,东西宽0.65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约0.98平方公里。至高海拔103米,相对海拔45米。卫河自浮丘山西脚下从南而北流过,成为浚县古城的天然屏障。浚县自古以来就在这山环水抱的形胜地发展和演变。并且金昌明以前,黄河流经此地,大伾山为黄河向东北流的转折点,此地南控黎阳津,为大河南北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种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也就为浚县自古迄今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远古时候,这里已有人类活动。仰韶、龙山文化遗迹众多。商都迁殷后,浚地称黎,为畿内之地。西周属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至西汉高祖年间(前204年左右),始置黎阳县,属魏郡[1]。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至西晋永和中设黎阳郡,黎阳,即今浚县,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国一级行政区的中心。东晋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浚县先后陷于后赵和前秦。至隋开皇三年(583),废黎阳郡,以县属卫州,开皇十六年(596)升为黎州。至大业二年(605)又省州以县属汲郡。至唐武德二年(619)又升为黎州,治黎阳,辖四州八县。

经过多次的省废变化,至宋端拱元年(988)改黎阳县为通利军,属河北道。天圣元年(1023)又改称安利军,属河北路。至政和五年(1115)又升为浚州。浚州一直沿用至元末,至明洪武三年(1370)复降为县。浚县之名始于此,一直沿用至今[2]。

浚县自西汉初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其间浚地曾为郡、州、军等治所。西汉至元末,城在大伾山东北1.5公里处。

明之后迁于大伾山之西。关于黎阳之名,晋灼曰:“黎山(今大伾山)在其南,河水(黄河)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故称黎阳[3]。

现在所见到的浚县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也就是从大伾山东北迁于大伾山西新建的城池。当时的城垣只有东、南、北三面,西以卫河为险阻。至正德五年(1510)知县陈滞增筑西城垣,抵浮丘山而止,至此使浚县城围成一个封闭的结构。到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邢如默鉴于城在浮丘山下,“登高内瞰,指顾尽毕,不易戍守”,即循山列城,“向西南拓治,跨岗阜,枕浮丘,城如幞头,周五里,旧城堞易为砖”[4]。这一次的拓城基本上奠定了以后浚县城的框架。

嘉靖年间又经过三次重修,使城增高一丈,加阔五尺,建敌楼,置戍铺,完备雉堞。万历二年(1574)知县杨镕又重修城墙,“包浮丘之半于城内”,四角置炮台。崇祯十一年(1638)知县李永茂又大规模整修。经过这几次的整修,浚县城垣已十分完备,城垣西滨卫河,东邻大伾,南包浮丘之半,城垣周长1300余丈,宽2丈余,四周有排列整齐的雉堞、城垛。城四周设大小城门6座,东西南北四座大城门,各城门均设有瓮券重门,西门以北沿卫河一段又增设两个便门,即观澜门和允淑门。并城四角各建镇角楼一座。清代在此基础上多有增修,光绪十一年(1885)知县黄璟“劝商农捐修增建四城,戌铺八座,魁星楼一座,望楼二座,水驿门、小北门城楼二座”;道光三十年知县赵树桐建一塔,为“文笔峰”于楼西。并且当时浚县城四周已开挖护城河,长8里,宽2丈,深及泉,自浮丘西南引卫河水绕城南、东、北三面,至城西复入卫河[5]。

新中国成立后,古城墙渐次被拆除,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南北长约700米。高约12米,宽约7米。基部铺以青石,高约4米,上部砌以砖,砖墙厚约1.3米,白灰灌浆,内实以夯土,坚固异常。此段城墙上有垛,下有两门。

二、浚县城市的建筑与文化景观

(一)寺、庙、祠、坊等古建筑比比皆是,琳琅满目。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浚县城的地理位置。浚县城位于大伾山和浮丘山之间,两山紧依县城,而且浮丘山的一部分就在城墙之内,西面紧邻卫河,这种两山夹一河中间筑城的独特的山水地貌就赋予了浚县城特殊的风貌。

正是由于浮丘、大伾两山紧依县城,所以就在两座山上形成了少见的十分密集的文化景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伾、浮丘两山就是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山上见于记载的古建筑就有68处,现存52处,建筑总面积约5万余平方米,为豫北古建筑集中地之一。始建年代从北魏至清末、民国,历代皆有,艺术风格各异。其中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唐代的千佛寺、宋代的天齐庙、明代的碧霞宫、清代的吕祖庙五大建筑群最具特色,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风格独特,为各代建筑艺术佳作。

保存最完整的要数碧霞宫建筑群。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浮丘山顶南端。明嘉庆二十一年(1542)建,明清至民国年间几经扩建,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建。碧霞宫整体坐北向南,以南北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分为山门外附属建筑、前院、中院和后院四个部分。山门外南约百米处有清代一戏楼,坐南向北,与山门正对,建在约3米的平台上,分前台后台,前台是四梁八柱卷棚顶建筑,后台为硬山顶建筑。戏楼前为广场,上二级月台,即为碧霞宫山门。山门面阔3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山门两侧各有一便门,东南角与西南角各建一高楼,左曰“巽宫楼”,右曰“坤宫楼”。前院两侧为两厢四帅殿及钟鼓楼左右对称,院中有方形莲池,跨池上石桥直达二门。中院院落宽宏,中间门楼为四阿顶如意斗拱建筑,两侧廊房各10间。大殿为碧霞宫主体建筑,建在2米高的台阶上,由卷棚顶拜殿和悬山顶后殿组成,拜殿面阔5间,进深5架;后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两殿相连,浑然一体。大殿周围有回廊,两侧各建陪殿6间。陪殿有石板桥与大殿回廊相连。后院有3座楼,正中为寝宫楼,面阔5间,进深3间,三重歇山顶建筑。楼分两层,上下均有走廊回环,故又称“转角楼”。东西两侧有陪楼各3间,硬山式建筑。寝楼后本有“三教楼”,供释迦、老子、孔子佛道儒三教始祖像,今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