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17

第17章 唐代太子陪葬墓述略(1)

许怡

唐代的陪陵制度始于唐太宗之时。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下诏:“自今已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及以秘器,使窀穸之时,丧事无阙。所司依此营备,称朕意焉。”[1]贞观二十年,又“许陪葬者子孙从葬”[2]。此后唐太宗进一步规定了父祖陪陵、子孙从葬制度。从此陪陵遂成定制,成为最高统治者给予“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的一种特殊待遇和荣誉,同时也是笼络人心、巩固政权的手段。在唐十八陵的陪葬墓中,有些墓主是皇太子。这些人地位显赫,生活经历复杂,值得研究。

一唐代帝王陵园中的太子墓唐代关中共有十八座帝王陵。在这些陵寝中有太子陪葬的共有五座,它们分别是:

高宗和武则天夫妇的合葬陵的乾陵、睿宗桥陵、中宗定陵、宪宗景陵、敬宗庄陵。乾陵有章怀太子李贤和懿德太子李重润的陪葬墓,定陵中有节愍太子李重俊的陪葬墓,桥陵有惠宣太子李业、惠庄太子李、惠文太子李范三位太子的陪葬墓,宪宗景陵中有惠昭太子李宁的陪葬墓,敬宗庄陵中有悼怀太子李普的陪葬墓。

章怀太子李贤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的乾陵乡杨家洼村北面的高地上。文明元年(684)武则天派左金吾将军邱神积到巴州逼李贤自杀。后为掩人耳目,贬神积为叠州刺史,追封贤为雍王。神龙初,又追赠贤为司徒,并遣使迎其灵柩,陪葬于乾陵。唐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追封他为章怀太子,重开墓室与其妃房氏合葬。懿德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隅,今陕西省乾县县城西北的韩家堡。懿德太子李重润于大足元年(701)与其妹永泰公主等被武则天杖杀。唐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将其坟墓由洛阳迁至乾陵陪葬。

节愍太子李重俊墓位于今富平县宫里乡南陵村北。李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一直都想动摇他的储位,为自己专权扫清障碍。安乐公主在武三思等人的唆使之下,经常用恶言侮辱重俊。他知道自己储位不保,冒险发动一次组织很不严密的政变,结果兵败被杀。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五日被追赠为皇太子。睿宗即位,于景云元年(710)七月加谥号“节愍”。十一月陪葬定陵[3]。

《长安志》记载惠庄太子陵在桥陵东南三里、惠文太子陵在东三里、惠宣太子陵在东六里,都在柏城内[4]。惠庄太子李开元十二年(724)病薨,玄宗册赠其为惠庄太子,下令陪葬桥陵。其墓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城头乡桥陵村东,是现在在桥陵发掘的唯一太子墓。惠文太子李范是一位文雅之士。开元十四年(726)病薨,玄宗追赠其为惠文太子,并给予陪葬桥陵的荣誉。惠宣太子开元二十二年病薨,讲究兄弟友爱的玄宗给予他和李、李范相同的优待,追赠为太子,陪葬在其父身边。

惠昭太子李宁元和四年(809)闰三月立为皇太子,元和六年十二月薨,年十九。宪宗伤心不已,为此废朝十三日。因国典中无太子薨礼,又命通习古今礼仪的国子司业裴茝兼太常博士专门负责此事,并加谥号“惠昭”。《长安志》说惠昭太子李宁墓在蒲城县东一十五里旌儒乡[5]。但是其在何时陪葬景陵,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唐会要》卷21有如此记载:“景陵陪葬名氏:惠昭太子宁、孝明太后郑氏、懿安太后郭氏、贤妃王氏。”[6]

悼怀太子普,姿性韶悟,宝历元年(825)封为晋王。文宗爱之若己子,尝欲为嗣。

大和二年(828)薨,帝恻念不能已,故赠恤加焉[7]。《长安志》卷20载:“敬宗庄陵,三原县西北五里太平乡胡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八里,陪葬一悼怀太子。”[8]

二唐代陪陵太子的主要事迹

1.乾陵陪葬太子

章怀太子李贤,字明允,是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其兄李弘病故后,在上元元年(674)被立为皇太子。他容止端雅,处事明审,深受父皇的爱重。但他与其母不合,对自己是后姊韩国夫人生的传言确信不疑。且他的性格比较张扬,凡事喜欢外露,缺乏谨慎。武后曾给他《孝子传》、《少阳正范》等书,希望他有所收敛,但是他却认为是武后对自己不慈的明证。母子俩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武后以“忤逆”罪把他废为庶人,第二年流放到巴州。32岁时,被武后派人逼死在巴州。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中宗的长子。本名重照,因为避则天讳而改之。一岁时被立为皇太孙,并允其开府置官属。圣历初年,被封为邵王。大足元年(701),有人秘告他与其妹永泰郡主、妹婿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议论武后男宠张易之兄弟凭借武后庇护在宫中胡作非为。武后得知后,命令杖杀其一干人等。重润没有逃过此劫,死时只有19岁,但以相貌俊朗、仁孝友爱着名当时。时人都为失去这样一位皇子而感到惋惜。中宗即位后,追赠他为皇太子,谥号懿德,陪葬乾陵。并为他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结为冥婚,与他合葬在一起。

章怀太子李贤和懿德太子李重润被迁回陪葬乾陵,是中宗李显中兴唐室的结果。把受武后杀害的唐宗室成员恢复名位或予以迁葬,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勉强模仿旧的斗争。李显一伙抬出这几具僵尸大搞追封、迁葬、改葬,修筑高坟大土冢,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他搞复兴唐室的政治路线的需要。在腐朽发臭的僵尸上寄托他们复辟的愿望、要求;在吹捧死人的墓志铭、哀册文上体现了他们已改武周时的政治面貌,重新恢复到李唐的政治时代。

2.定陵陪葬太子节愍太子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为后宫所生。因嫡长子重润被杖杀,在神龙二年(706),被立为皇太子。重俊是一位聪明有为、果决干练的皇子。因为其父疏于培养与教导,在他身边的人只是以蹴鞠、猥戏取悦他而已,缺少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韦后因重俊非其所生,千方百计地动摇他的太子地位,想效仿武后做女皇。武三思和安乐公主也在活动,欲废掉重俊立安乐为皇太女。韦后的仇视使他忍无可忍,武三思等又图谋废掉他,重俊心里十分恐慌,决定孤注一掷发动兵变,消灭对他储位产生威胁的人。

由于这次兵变参与的人少,计划又不周详,很快就被镇压了,重俊被处死。睿宗即位后,赠皇太子,谥曰节愍。

节愍太子李重俊得以陪葬定陵,则是睿宗重新登上了皇位的结果。睿宗是在其妹太平公主和其子李隆基的帮助下,扫除了韦后的势力,使皇权再次归于李氏。睿宗和中宗本身就有矛盾,在储位的继承上,宰相、功臣都支持相王,所以中宗转向依靠武韦残余势力。李重俊是代表皇权向武韦贵族发动进攻。睿宗实际上作为李唐皇室的代言人,是和重俊站在一起的。他为了宣告自己的胜利,并为在韦后专政下受难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恢复名誉,给其以陪葬的优待。以此证明李唐政权重建,李氏子孙受难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应得到皇室子孙应有的待遇。

3.桥陵陪葬太子惠宣太子李业,睿宗第五子,本名隆业。垂拱三年(687),被封为赵王并允其开府置官属。长寿二年(693),改封为中山郡王。景龙二年(708),兼陈州别驾、银青光禄大夫、太仆少卿,别驾如故。睿宗即位,进封为薛王,拜为秘书监,兼右羽林大将军。

后因助玄宗诛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加实封,满五千户。开元初,历任太子少保、同泾、豳、卫、虢等州刺史,开元八年(720),迁任太子太保。开元二十一年,进拜为司徒。次年正月薨,册赠惠宣太子,陪葬桥陵[9]。

惠庄太子李,睿宗第二子。本名成美,后因避昭成太后之讳,改名。母柳氏是掖庭宫人,地位底下。初生时因为其母的缘故,武后曾不想把他列在众兄弟之列。睿宗即位,进封为薛王,拜为秘书监,兼右羽林大将军。开元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京外担任刺史。李仪表堂堂,性格宽宏大量,对饮食十分有研究。开元十二年病薨。

惠文太子李范,睿宗第四子,始名隆范。玄宗立,与薛王隆业因避帝讳同去隆字。

初王郑,改封卫。不久降封巴陵。此人喜欢书法,喜爱结交儒士,无论贫贱、富贵都以礼相待。经常和阎朝隐、刘廷琦、张谔、郑繇等一起饮酒、赋诗。跟从玄宗诛太平公主,因功赐封岐。历为州刺史,后迁太子太傅。开元十四年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