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18

第18章 唐代太子陪葬墓述略(2)

玄宗一直都特别重视兄弟之间的骨肉情感。在东都洛阳时,兄弟五人曾在积善坊分院同居,时有“五王宅”。到了西京长安分别赐宅于兴庆坊,亦称“五王宅”。李隆基登基后,于兴庆宫周围,为长兄宋王李宪在胜业坊东南赐宅,次兄申王李与弟岐王李范于安兴坊东南赐宅,薛王李业于胜业坊西北角赐宅,宅邸相望,环于宫侧,便于互访和走动。他们经常同床共枕,玄宗还特别有长枕大被。正如玄宗所言:“朕每思服药而求羽翼,何如骨肉兄弟天生之羽翼乎!”在密切兄弟之间彼此关系的同时,玄宗也实行了一系列限制王公贵族特权的措施,如严禁国家重臣与亲王密切交往,调离亲王到京城外任刺史[10]。这几位太子的做官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惠宣太子李业、惠庄太子李、惠文太子李范,生前享受特别的优待,死后得到玄宗给予陪葬其父陵寝的安排。这使他们享受了他人难以匹敌的无限光荣。说明玄宗和这三位太子兄弟的感情非常深厚。三子陪葬在其父的陵园,也起着拱卫和守护的作用,对他们自己来说也为其父尽了孝道。

4.景陵陪葬太子惠昭太子李宁,宪宗长子,其母为纪美人。宪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被封为平原郡王。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为邓王。四年闰三月,立为皇太子,并改名宙,不久又恢复其原来的名字。元和六年十二月薨,谥曰惠昭。据史书记载,“惠昭太子薨,承璀建议请立澧王宽为太子,宪宗不纳,立遂王宥。穆宗即位,衔承璀不佑己,诛之”[11]。承璀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一直都想立澧王宽。穆宗登上皇位以后,对和自己争夺皇位的人及其同党进行了无情的报复。但因自己曾经和惠昭一样,是立澧王宽的障碍,况且是因为惠昭早薨,自己才有机会登上皇位。所以对惠昭有着特殊的感情,给其陪葬的荣誉。再说李宁贵为皇太子,又受到其父特别的疼爱,为其罢朝,专门派人为其制定薨礼。死后能在其父宪宗的陵寝——景陵陪葬也是可以理解的。

5.庄陵陪葬太子悼怀太子李普是敬宗的长子,母亲是郭妃。李普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文宗继承敬宗的皇位,所以一直想在敬宗的儿子中寻找储君,以还位给敬宗一脉。李普因天资聪颖,很受文宗的喜爱,文宗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打算让其继承皇位。既满足了自己的心愿,又找到这么好的一位继承人。不幸的是李普在大和二年病死,当时只有五岁。文宗特别的伤心,册赠其为悼怀太子,下令把他陪葬其父敬宗的庄陵。李普虽年幼,但因受到特殊的疼爱,所以给以其特殊的荣誉,让他死后陪葬在自己父亲的旁边。

唐代帝王陵墓中,有太子陪陵的只有五座,可见在唐代并不是所有的太子都能得到陪陵这一待遇,只有那些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发生了紧密关系的太子才能这样。胡戟先生《唐代储君》一文指出:“唯唐中叶不到半个世纪,代、德、顺、宪四帝顺序按嫡长子原则传承皇位,前一个半世纪中竟无一位皇帝是嫡长子。原因很清楚,从太宗到肃宗的七位皇帝,全是藉宫廷事变登上储位或大位的。”[12]在唐代,皇位继承极不固定,当上太子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九五之尊。由于政治斗争,导致出现了许多去世的太子,成为别人的垫脚石。他们没有对朝廷做出过多大贡献,只是由于后来的帝王因为某种需要,才给去世的他们提高了规格,以示其与自己的特殊关系。在这些太子中,有的坠入当时的政治旋涡之中,成为牺牲品,如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节愍太子李重俊。后来新皇帝登极,为了表现出自己与旧朝廷的迥异,就把死在前朝的太子重新安葬,以示与死者的亲近。有的则是与自己的兄弟关系融洽,如惠宣太子李业、惠庄太子李、惠文太子李范,才被玄宗安置在桥陵,继续为父尽孝。而真正自然夭折的,如惠昭太子李宁、悼怀太子李普,实为少数。

三唐代陪陵太子墓的发掘情况及其出土文物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博物馆1971年7月至1972年2月对乾陵进行了发掘。墓葬地下结构全长71米,由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6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面积400多平方米。墓道成斜坡形,甬道和前后室皆有砖筑,以方砖铺地。出土的各类随葬品共600余件,多出于墓道壁龛内。章怀太子墓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壁画、石刻线画、墓志铭。壁画是章怀太子墓中的重要文物。从墓道到后室的墙壁,全都画满绚烂多彩的壁画。全墓共有五十多组壁画,二百多人物画,且大部分保存完好。从所绘题材看,除代表方位之神象征性的祥瑞外,其余为日常生活和娱乐图,反映了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剥削享乐生活,对研究唐代统治阶级的宫廷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石刻画主要集中在后甬道石门与石椁内外壁两部分。墓志铭共两合均放置于后室甬道口及后室内。雍王墓志是神龙二年以雍王的身份埋葬李贤时的墓志铭。章怀太子墓志铭系景云二年追赠李贤为章怀太子,与其妃房氏合葬时的墓志铭。雍王墓志铭长宽90厘米,厚20厘米,盖3行9字篆书:“大唐故雍王墓志铭。”章怀太子墓志铭87厘米,厚17厘米。

志盖4行16字:“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13]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对懿德太子墓进行发掘。墓全长100.8米,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等8部分组成。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陶俑、三彩俑、陶器和金、铜、铁器,以及欧体阴刻玉质填金表册残片。

墓内壁画40幅,面积约400平方米,形态各异,色彩绚丽,非常珍贵。最具代表性的有仪仗图、架鹰图、鹰犬畋猎图、列戟图、仕女图等[14]。

节愍太子墓位于唐定陵东南2公里、现宫里镇南刘家堡西北200米处。在陪葬墓中距定陵位置最近,封土也最大。因其墓被盗过,1995年初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现场工作历时一年。节愍太子陵园大体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陵园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43米,总面积24310平方米。四面围墙环绕,四角有角阙,南墙中部偏东设双门阙。节愍太子墓为多天井双室砖墓,全墓水平长度为54.25米,由露天斜坡墓道、三个天井、三个过洞、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几部分组成。出土陶俑与模型明器、陶瓷器、三彩器、铜器、铁器、石玉器、金银器、谥册与哀册和建筑材料。节愍太子墓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它的壁画。不仅艺术水平高,而且保存较好,色彩鲜艳,画面生动。全墓从墓道到墓室绘满壁画,其中以墓道两壁的北段、第二过洞两壁及前甬道的壁面保存最好,其他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15]。

桥陵的太子陪葬墓中,只有惠庄太子墓被发掘。考古界于1995至1996年对惠庄太子墓进行了发掘,此墓出土的遗物有壁画、男骑马陶俑、男立俑、女侍俑、玉质哀册、石灯、石门及铜饰、瓷器、陶器等。玉质类遗物均为哀册,汉白玉,共二十六节,俱残,隶书,阴刻,多填金,因墓严重被盗,出土时零散分布,具体位置、编缀方法、总体数量及如何盛放等均不明。石质类遗物主要有石门等。骨质类遗物出土很少。铜质类遗物共29件,主要是壁龛部木门上的门饰。惠庄太子墓中出土的瓷器较少,难辨器形。

陶质类遗物以彩绘陶俑最多,另外还有家禽家畜类,同时又有房子模型、建筑材料砖等[16]。出土的壁画为我们研究唐代各方面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景陵陪葬墓,据《唐会要》卷21载,“景陵陪葬墓有惠昭太子宁、懿安郭后、孝明郑后和王贤妃墓四座”[17]。今于陵园南1200米屈家村北和陵园南2050米西南庄西北各有一座陪葬墓。现仅存一座,难以考定其位置。

庄陵陪葬墓,据《长安志》载有一座,为悼怀太子李普墓。《唐会要》卷21载,庄陵陪葬有悼怀太子普。现于庄陵东北800米有一陪葬墓。今已无考[18]。

有唐一代,沿袭汉代的陪陵制度。在这些陪葬的人中有太子、公主和功臣等。他们得以陪葬是帝王给与他们死后的最高荣誉。唐代八位陪陵太子中,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节愍太子李重俊三位在唐朝初期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被杀,他们的陪葬是李唐王朝得以重建后,统治者炫耀自己的功业,宣告新时代到来的结果。惠宣太子李业、惠庄太子李、惠文太子李范、惠昭太子李宁、悼怀太子李普五位则是因为其在生前受到统治者特殊的尊崇和喜爱,被给以如此高的荣誉。在他们的墓葬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以陶器、壁画等居多。他们的发掘让我们领略到唐代艺术的魅力和经济的繁盛。为我们研究唐代的政治和艺术都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是其中还有几座墓葬没有发掘出来,我们期待这些艺术珍宝早一天公之于众。

注释:

[1][7][9][1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卷175《宪宗二十五子·惠昭太子宁传》、卷95《睿宗诸子·惠宣太子业传》、卷184《宦官·突吐承璀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页、第4533页、第3091页、第4769页。

[2](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45页。

[4][5][8](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18、卷20,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185页、第199页。

[3][6][17][18](北宋)王溥:《唐会要》卷4、卷21,中华书局,1955年,第45页、第415页。

[10][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撝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44页。

[12]朱雷:《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13][14]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第13-19页、第26-32页。

[1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11页、第81-159页。

[作者:许怡,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