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19

第19章 浅谈唐乾陵地面建筑及其遗址的保护性复建(1)

李晓国

选择一个晴日的黄昏,从咸阳原上向西北方向眺望,你的眼前将会呈现出一个气势恢弘、丰腴秀美的“睡美人”形象,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这个睡美人的头就是梁山主峰,东西对峙之南两峰为其双乳。双乳之上的乳头远看尤其生动逼真,这两个乳头其实就是乾陵陵园内宏伟壮观的地面建筑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礼制建筑之一——阙楼。本文拟就唐乾陵地面建筑的保护性复建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同行指正。

一唐乾陵地面建筑的营建时间、建筑规模及修葺情况关于乾陵的具体营建时间,史料并无详细记载。部分学者根据《新唐书·陈子昂传》及述圣纪碑等记载,认为在“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死后,武则天命吏部尚书、摄司空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朝散大夫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共同护营乾陵工程”[1]。笔者比较赞同唐高宗在位就已开始修建乾陵的观点。据《唐书》载,唐太宗、唐玄宗在生前都亲自选定陵址并营建,而唐高宗作为盛唐时期的一国之君,继位11年即“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他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身后大事。正如陈安利同志所说:

“(唐朝)在位时间长的皇帝,按以往惯例(陵址)都是生前所选择。不然,不少皇帝从死到葬仅数月时间,如果生前未选定陵址预先施工,难以想象。”[2]作为整个乾陵陵园营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陵地面建筑的营建也应从建陵开始,“经历武则天、中宗李显直至睿宗李旦执政初期才全部竣工”[3]。

乾陵营建之日,正值唐朝强盛之时,陵园规模宏大,地面建筑群高大雄伟,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整个陵园地面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陵园分为皇城、宫城和外廓城。据元朝李好文《长安志图·唐高宗乾陵图》记载,乾陵“周八十里”,陵园有城垣两重,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碑亭、六十一蕃臣殿、六十朝臣祠堂、下宫等建筑群。

在历经多次战乱后,乾陵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乾陵陵园在建国前先后修葺了三次。据《唐会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乾陵造屋378间。这是第一次修葺重建后,乾陵地面建筑规模最庞大辉煌时期。唐亡以后,公元934年,后唐末帝李从珂诏:“列圣陵寝多在关西,中兴以来,未暇修奉。宜令京兆、河南、凤翔等府,耀州、乾州奉陵诸县,其陵园有所缺漏,本处量工差人修奉……”这是乾陵陵园第二次修缮的记载。史载第三次修葺是在金代天会年间,镌刻在乾陵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铭文,有“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像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4]。

二唐乾陵主要地面建筑概况乾陵地面建筑中最多的当属阙楼。在唐代,阙的意义侧重于观。据《中华古今注》(卷上)载:“阙者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相至此则思其所阙(缺),故谓之阙。其上皆丹垩,其下皆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暗示万民焉。苍龙阙画苍龙,白虎阙画白虎,玄武阙画玄武,朱雀阙上有朱雀二枚。”

乾陵东西乳峰上各有一组三出阙(一个母阙,两个子阙)高耸峰顶,充分显示出帝王陵的威严与肃穆。整个阙台基础以石条平砌,中心用夯土筑成阙台,四周用平砌砖向上收分叠压包砌,包砌砖周围用阴刻有忍冬蔓草纹的石条镶贴装饰。从平面看,阙楼基址成双重凸字形,从立面看,阙台顶面亦呈错落有致的三层阶梯状。据《芜史》载:“宫城门左右垛城二,垛楼登门两斜庑,十二门阙。”据此推断,每侧三出阙上修建有相连的三座楼阁,每一组楼阁南北两门,三座楼阁共六门,东西合称十二门阙。可以想见,当年的三出阙阙楼飞楼复阁、富丽堂皇的宏伟气势。

唐懿德太子墓出土壁画《阙楼图》在乾陵内城南朱雀门东西两侧还有一组三出阙,两者相距42米,其形状、结构与东西乳阙大体相同,体量略小。内城其他三门(东青龙门、西白虎门、北玄武门)门外也各有一对阙楼,陵园正南头道门还有鹊台一对,内城四角各有角阙一个。这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把陵墓当作生前所居宫城来建的思想。

连接内城四角阙楼的内城墙基本呈长方形,城墙总长591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墙厚2.1~2.5米。外城城垣与内城基本平行,间距约220米。1999年4月,考古工作者用现代航拍技术首次发现了乾陵外城城垣遗址,证明它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陵园附属建筑[5]。

献殿位于乾陵陵园内城朱雀门之北,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呈长方形。关于献殿的规模形状,由于目前尚未发掘,也无文献佐证。但据研究者推断,其形状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内的殿宇相似。献殿主要是供后世帝王及其子孙上陵朝拜、举行祭献仪式的主要场所。从有关资料来看,献殿应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包括献殿、寝殿、东西阁等。对此,学术界尚有争议[6]。

在梁山主峰顶上还有一组建筑物——上仙观。据载,大历八年(773)“夏四月戊申,乾陵上仙观天尊殿有双鹊衔紫泥补殿之隙缺,凡十五处”[7]。上仙观是一种仪制性建筑物,即所谓“死后登仙”,供死者魂游之所。

朱雀门外东西两侧的无字碑和述圣纪碑原来都建有保护房。依据考古资料,无字碑保护房遗址为“面阔15.8米,进深15.55米的九间方形”[8]。这为以后碑亭保护房的复建提供了最为直接有力的证据。

六十一蕃臣殿为一组专为置放、保护六十一蕃臣石像而建的房屋,其遗址在朱雀门三出阙紧北侧。

六十朝臣祠堂位于司马道南端东侧东乳峰脚下,是一座坐东向西的长方形祠殿,内有狄仁杰等六十位朝臣画像。

下宫是后代帝王、皇亲国戚及大臣们谒陵祭奠的行宫,平时居住一些守陵官员和侍奉人员,位于西乳峰西南北距梁山2500米的地方(今邀驾宫村东北处)。从现存大面积建筑遗址来看,下宫是一处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殿宇林立、宏丽无比的宏大“宫城”。

三唐乾陵地面建筑遗址现状及发掘情况乾陵地面建筑在历史上虽然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整修,但由于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今天的乾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遗址依稀可辨。几组土阙遗迹孤零零地默守着,时刻提醒人们当年这里曾经拥有的辉煌。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乾陵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乾陵文管所,1978年升格为乾陵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乾陵进行了重点勘察,发表了《乾陵勘察情况》[9],基本摸清了乾陵内城及其四门遗址。1995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相继发掘清理了东西乳峰阙楼、朱雀门三出阙、双碑亭保护房、六十一蕃臣殿及朱雀门等建筑遗址,获得了重大成果,被国家列为1995年全国考古发掘的十个重点发现之一。

根据这次发掘资料,乾陵东乳峰阙台遗址高14.4米,顶部有残存铺地砖,其高度应当是东乳峰阙台的原始高度。西乳峰阙台由于常年雨水冲刷,残高仅9.7米。乳阙基址平面呈双重凸字形,立面石条由母阙到子阙依次有落差。西阙三出阙大端在东,东阙则相反。西阙基址平面及立面尺寸见附图(东阙基址略大)。

朱雀门外东西三出阙东阙台残高11米,西阙台残高12米,两者相距42米。其形状、结构、基址大小与西乳峰阙台大体相同。无字碑保护房基址为面阔15.8米、进深15.55米的九间方形。基础为夯土台基,以无字碑为中心,碑座周围均匀排列方形素面石柱础,每侧四础,因角柱共础,共12础。柱础为0.6~0.7米见方的青石,厚重稳固。碑亭四周有宽1.45米的砖砌散水[10]。

六十一蕃臣殿遗址南邻朱雀门三出阙遗址,北与东西偏庑相接,为一组建筑群。发掘资料表明,东殿基址东西长19.7米,南北宽12.8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西殿基本相同。北侧偏庑长12.6米,宽12.5米。遗址内出土有残唐砖、瓦、脊兽等建筑遗物。

其他建筑遗址如献殿、上仙观、下宫及六十朝臣祠堂等虽没有正式发掘,但从遗址上曾经俯首可拾的唐代残砖断瓦等建筑遗物可推断出其原真存在。

四近年来完成的保护性复建工程1987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乾陵建设完成了全长576米、宽20米、高差86.5米,由18个平台和526级台阶组成,并带有双排水沟的登陵石台阶御道工程。

整个工程使用了32000块不同规格的富平墨玉石条。全路线形顺直流畅,纵横缓急有度,道路两侧松柏绿化带苍翠古朴,将古御道与司马道巧妙衔接,穿双乳峰与自然山势和谐融合,再现了唐乾陵古御道的壮观风貌。

上世纪90年代,乾陵的文物保护工程建设驶入了快车道。1994~1997年,我们又投入巨资先后完成了乾陵司马道工程、石雕扶直加固工程、护坡砌石与排水工程以及司马道两侧绿化美化工程等。这些抢救性保护工程及旅游基础工程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乾陵陵园石刻的生存环境和旅游环境,提升了乾陵的盛唐文化品位,得到了国家权威文物专家罗哲文、黄景略等的高度肯定和赞扬。罗公评价:“乾陵司马道工程气势很好,既防止了滑塌和水土流失,也保护了文物遗址。”[11]黄公说:“乾陵已竣工的司马道铺筑、护坡砌石、排水、绿化、石雕扶直加固工程,气势恢宏,唐味也浓,按自然坡势铺设,可以说是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一个好的项目,我很满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