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20

第20章 浅谈唐乾陵地面建筑及其遗址的保护性复建(2)

1993~1996年,针对乾陵地面建筑遗址的保护性复建工程,陕西省文物局先后邀请到国家文物局地面文物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地下文物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北京大学教授、考古专家宿白,考古专家组成员徐苹芳,中国建筑学会理事赵立瀛、林萱,古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陕西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马德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共百余人次,主持召开了专题论证会二十多次。在乾陵,专家们检查验收了乾陵司马道总体工程,对乾陵地面建筑遗址的发掘清理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同时,对乾陵东西乳峰阙楼保护工程、双碑亭保护房、朱雀门及其三出阙保护工程、六十一番臣像保护房等方案逐一进行了认真论证,提出了许多权威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极大地促进了乾陵地面建筑遗址的保护性复建进程,大家对乾陵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1997年,根据国家文物局(94)文物文字1100号文件批复精神,由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设计的乾陵东西乳峰阙楼保护工程第六套设计方案批准实施。该工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唐建筑,在混凝土板墙外镶贴仿唐砖,其平面布局见附图。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该保护方案采取放大基础建成为弧形保护房,将土阙遗址有效地保护起来,内部空间很大,且建有直通阙台顶面的内楼梯。同时,阙台顶面采用同一标高,不再有三出阙上下错落的形态,立面也没有忍冬蔓草花纹图案。2000年,该工程一期阙台工程完工并通过验收,二期阙楼加顶工程目前尚未动工。

2001年,乾陵朱雀门外三出阙保护工程开工,2002年竣工并通过验收。该工程保护方案采取与原遗址同大的仿唐砖包砌办法,顶面三出阙封成平顶,内部空间用3∶7灰土夯填。其平面布局和立面效果见附图。

五已完成保护性复建工程的得与失从已完成的乾陵东西乳峰阙楼保护一期工程和朱雀门外三出阙保护工程来看,应该说,通过这两项试验性保护工程的实施,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同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完善。

首先,乾陵东西乳峰阙楼复建工程是乾陵的标志性建筑,远观性极强。已完工的一期工程很好地保护了土阙遗址,使其免遭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同时,也给游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游览古遗址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文物界的“少予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从这个角度来说,该方案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但是,该方案也存在着一个最大的缺憾就是,这个比原址大许多的保护房从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乾陵“睡美人”的整体形象。这不仅是笔者的亲身感受,不少学者对此意见也很大,连当地的老百姓也戏称该工程是给女皇双乳搞“隆胸”。我们不妨将现在的乾陵“睡美人”照片和原来的照片作一比较,就会明显感到因美人乳头“发炎”变大而显得不够生动逼真。

另外,该方案阙台顶面没有按原遗址错台形式设计建造,而且,从平面图可以看出,复建工程基础的横向尺寸除母阙外子阙未按三出阙遗址的比例同步放大,造成整个工程三出阙比例极不协调,从视觉上感觉不到三出阙的效果,也丧失了应有的那种错落有致、飞楼复阁的气势。包砌砖封边石及其上蔓草纹的缺失也是该工程的缺憾之一。

乾陵朱雀门外三出阙保护工程属砖混结构,它采用与原遗址同大的仿唐砖包砌办法,砖墙与土阙的空间用3∶7灰土夯填。笔者认为,这个方案基本上是成功的,其体量大小及三出阙的比例与遗址基本相符,与周围石刻环境也比较协调。有人说,该工程的建成从视觉上将无字碑和述圣纪碑压迫得显得矮小了,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原来的三出阙上面还有阁楼,其高度肯定比现在还要高许多。之所以视觉上有此感觉,那是因为过去双碑都建有保护房,我们暂时还没有实施双碑亭保护复建工程。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随着双碑亭工程的竣工,就再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

当然,这个工程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设计方案过于保守简朴。因为朱雀门是整个陵园的中心,如果能按遗址原大小、形制恢复建成有二层阁楼的阙楼,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充分彰显乾陵浓厚的唐风唐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该工程阙台顶面的自由泛水处理也不合理,冬天雨雪的冻融对砖墙有一定的损害。

六关于唐乾陵地面建筑保护性复建的思考(一)应高度重视地面建筑及遗址的研究、保护、发掘和复建工作乾陵地面建筑遗址是唐乾陵众多珍贵地面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当前发掘乾陵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加快乾陵地面建筑及其遗址的保护和复建步伐是提升乾陵唐文化品位、促进文物与旅游协调发展最现实有效的手段。在这方面,我省及西安市已经先行一步,先后建成亚洲第一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一批以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项目。

2006年11月20日,以“大遗址、大场景、大明星、大制作”的大手笔举办的“2006·盛典西安”向全世界生动诠释了以大明宫遗址为主题背景的盛唐文化。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大明宫遗址的大规模保护复建为龙头,西安市已全面启动“皇城复兴”计划。乾陵作为全国唯一的盛唐皇帝夫妻合葬墓,有着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的宏大陵园,有着众多精美的大型石刻和珍贵文物,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背景使乾陵更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此,我们应摒弃传统观念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片面认识,走出对历史文化、历史遗存浅层利用的误区,积极探索从文物资源到旅游价值深层开发的有效途径,紧紧抓住省上大规模复建唐大明宫的历史机遇,积极工作,力争把唐乾陵地面建筑群的复建纳入我省“皇城复兴”计划中,把乾陵真正做成我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物景点。

当前,我们应抓紧制定乾陵地面建筑遗址的保护、发掘、设计及实施方案。一是对已通过国家文物局报批的如东西乳峰阙楼二期加顶工程、双碑亭保护房工程等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日实施;二是对已发掘清理的东西蕃臣殿、朱雀门等加紧方案设计和论证工作,争取早日审批;三是对尚未发掘的主要建筑遗址如献殿、上仙观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清理,以取得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保护性复建打好基础。(二)复建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与乾陵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复建工程设计是复建工程是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乾陵已竣工的两个阙楼复建工程方案虽一议再议,但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没有忠实地、全面地履行“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对工程形制和体量进行了主观性的扩大或删减是最主要原因,造成的后果是有的工程与陵园整体环境风貌不协调,有的工程没有唐风唐韵。因为这两个工程的考古资料和参考文献是充分的、全面的,有历史依据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设计方案与陵园整体环境风貌相协调?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相关设计人员深入研究、充分论证。但我们至少应做到: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建筑规模与原遗址同大为最好,不要随意扩大或缩小。在建筑形制和体量上,如缺乏有力的依据,完全可以用沙盘模拟,把单体建筑模型放在同比例尺的乾陵陵园模型内,确定建筑物与陵园环境是否协调。另外,用三维数字手段模拟陵园环境与建筑的关系,是今后乾陵复建工程设计中应着力加强运用的方法之一。(三)复建工程施工应尽可能保护和培育生态环境乾陵自古就有“黑松林”之称。由于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加之没有解决水的问题,乾陵现在的绿化覆盖率一直很低,主峰和乳峰的裸露地面较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乾陵现已成林的有限绿化资源是极其珍贵的。如果我们保护恢复了一个建筑遗址,付出的却是损毁了一片树林的代价,那么,这个复建工程无疑是失败的。

在乾陵东西乳峰阙楼保护工程的施工中,我们就做得很好。由于乳阙周围覆盖的松柏林树龄都在二三十年以上,因此施工道路的选择尤其重要。我们共动用了50多吨钢管、钢架板和扣件,在林中搭设了一座高20米、长150米的施工通道,从树林上方运送建筑材料和机械等。虽然多花了5万块钱,但保住的绿色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相反,在朱雀门三出阙工程的发掘施工中,土阙周围的柏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客观上这些树木过于靠近土阙遗址,发掘、施工都极其不便,但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采取办法克服这些困难,保住这些珍贵的绿色生命。现在,朱雀门三出阙周围从此丧失了一道与南边双碑、北边蕃臣像有效隔离的天然屏障,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这个中心景区人工的痕迹太多,自然、古朴的元素太少。

因此,笔者认为,在陵园复建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周围的环境状况,补充一个环境保护设计,有意识地保护、培育陵园生态环境,把相应的费用计入工程预算中,并在实际施工中付诸实施。那么,这个工程竣工以后,我们就会创造出一个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环境氛围,这个复建工程项目也才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项目。

注释:

[1]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页80。

[2]陈安利:《唐十八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页15。

[3]同[1],页80。

[4]同[1],页80~82。

[5]陕西日报2000年4月23日:《考古工作者将航拍照片和地面调查相结合获重大发现:乾陵外垣跨山越谷气势恢宏》。

[6][10]樊英峰:《乾陵文化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页7~8。

[7]刘昫:《旧唐书·代宗本纪》卷11,中华书局,1978年版,页302。

[8]韩伟:《维修乾陵地面建筑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24日。

[9]刊《文物》,1959年第七期。

[11]见1994年9月9日《第三次全国文物专家会同省文物专家论证乾陵工程纪要》。

[12]见1995年1月7日《第四次全国文物专家会同省文物专家论证乾陵工程纪要》。

[作者:李晓国,乾陵博物馆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