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03

第3章 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2)

过去在乾陵的研究上,包括在武则天的研究上,有一个倾向,就是注重文献,注重历史资料,轻视考古资料。近一二十年来,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乾陵的研究,对唐十八陵的研究都更多地注重了考古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从搞历史、搞考古的角度都发现了仅仅依靠文献做研究的局限性。中国着名的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说:“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特别是三代到秦汉时的研究,如果经过把所有的考古发掘都挖掘清楚了,都发掘结束了,可能要把这段历史全部要改。”这是一位考古学家一生的工作体会。例如在历史上文献对秦始皇陵的记载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过去一直依靠这十几个字在做研究,在考古工作出现以前,这个研究是非常多的。但是在考古工作做了以后,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是不着边际的。就是近几年对秦陵不断地钻探和发掘,一再地把教科书改写。20多年前在考古课堂上讲的,用今天的考古资料看,都是错误百出,至少是局限性非常大的。秦俑馆的业务副馆长张仲立先生讲过,他在秦俑馆搞考古搞了20多年,他现在说:“我现在越搞我对秦始皇陵越不清楚。”假如再过200年,回过头来研究今天的历史,如果仅仅靠今天的官方报纸、官方档案,我们就会发现研究今天的历史会有多大的局限性和失误。如果仅仅靠文献来研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考古可能会重开一条道路,从考古资料里面很曲折地、很间接地能发现一些历史的真相。

二、在考古工作中要注重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宏观研究,要把乾陵放在整个唐代帝王陵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去考察。把乾陵的研究和献陵、昭陵、桥陵等唐陵的研究进行比较。对它的陵园建制、陪葬墓的分布、石刻的演变都要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对比研究,来了解它的规律。按文献记载,献陵和昭陵的陪葬墓都是非常多的,但目前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只有几十座,说明乾陵的考古工作远远滞后。在考古工作当中,也存在一个考古信息丢失的问题。例如挖一个古代墓葬,工作做得好,对古代保留下来的信息能得到20%,工作做得不好,只能得到10%,甚至5%。因为任何一种考古发掘都是一种破坏,它把很多古代留下来的信息,由于今天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由于考古工作者自身水平的原因,大部分信息都要丢失掉。尽管是这样一种情况,我觉得通过考古,通过考古调查、考古发掘钻探,它仍然是最能接近了解当时真实历史一个途径。

另外在考古过程中,也要把微观的研究注意起来。通过对顺陵石刻的考古调查,我们有这样的体会,过去我们对唐陵石刻的研究都是很粗放的一种方式。例如一件石刻,我们的记录就是很简单的十几个字,如记录尺寸就是长、宽、高。但是在项目的实施中,就发现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的工作就做得相当细,和我们这种粗放型的考古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座石刻,他们三个人能观察、测量、记录一天。后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对顺陵的石刻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顺陵是武则天母亲的陵墓,其石狮是唐陵石狮的精华,对顺陵的石刻,我们做观察,做记录,做测量,它的尺寸不是只记录长、宽、高三个数字,还记录了头、身、腿等20多个数据。表面看起来这些工作很琐碎,但是我们经过这样一些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还是有了很多体会。例如顺陵南门石狮,经过这样的研究以后,发现两个狮子在雕刻工艺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雄狮整体表现出极富人性化的形态,又有动感的,表现出的神态是怒而不威。典雅从容的雌狮表现出的是凶而不威,表现得很不自然,从两只腿的距离,尤其是两只后腿的距离,它和雄狮及其他的唐陵石狮都有很明显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是否是在武则天当皇帝以后,面临着整个朝廷,包括民间对她的一种反对,在这种石刻雕塑上区别地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能感受到石刻的雕塑者高超的技艺之外,同时还能感受到唐代风气相对比较宽松,至少在文化、艺术方面是宽松的。

所以在考古调查、考古发掘中要把微观的方法引进,对整个乾陵的研究,扩大到唐十八陵的研究,都会使它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肖云儒(着名文艺评论家):

我对历史很陌生,所以不敢发言。这么多历史学家和文物学者谈得都是一丝不苟的,文艺是大而化之的,比较难。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下今天这个话题,就是关于武则天和乾陵文化的一些大众化声音问题。第一,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文化研究与文艺程式、文艺的展示相结合;第二,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文物事业适当地向文化产业转化。现在对乾陵物态还不能开发,我们能不能做动态的、文化的开发,唤醒武则天,复活武则天,让历史走进今天,走进未来。这不是光乾陵博物馆能够承担的,这是要文物旅游部门,以及社会各部门、当地政府共同来承担的,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

陕西旅游和文物归纳起来有四个失衡:一是地上与地下的失衡,地下资源很多,地上可展示的、可看的东西比较少;二是传统与现代,传统的研究方式同管理保护方式和它的现代化转型失衡,要用现代的方式来思考;三是参观的空间比较多,心灵的空间、联想的空间比较小;四是科技和人文也失衡,人文的东西比较多,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展示比较少。根据这几个失衡,我认为乾陵在全国文物景点中不是一块生地,是一块熟地,是很有知名度,但还不是一块旺地。要把生地变成熟地,我们现在做到了,还要把熟地变成旺地,我们还需要努力。

在现代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占有权。你占有了这个陵墓,如果拿不到话语权,别人就可能把这个话语权拿走,因此,虚拟的乾陵就跑了,虚拟资产就流失了。我们现在一方面应该加强细致的、科学的、文物的、历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要投入相当大的力量来占有话语权,当我们已经占有了话语权之后,我们要投资,要投智,用智力投资来搞这个话语权的问题。

我们要制造故事。乾陵不缺故事,问题是故事如何再创造,和再推广的问题。现代的参观和旅游你必须要制造故事。现在我们对故事的讲述很可能常常还限于学者态的和比较正经的转叙,还没有把它转化为民众态的。故事资源很多,但是资源不等于故事本身。旅游要制造悬念。乾陵不缺悬念,它没有开发,无字碑和未开发本身就是悬念,问题是如何以悬念的思维、悬念性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这个悬念,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乾陵有很多悬念,我们不要把乾陵的悬念贱卖了,折价转让了,我们要争取利益的最大化,不能轻易转让。

旅游关注度的提高需求制造争论,制造热点。乾陵有很多可争论的历史问题,包括文物上的争论,我们要把这些争论的焦点和冲突的焦点转化为公众关注的眼球,不要把争论只局限在学术领域和文物界,而要把这种争论转化为公众话题。俄国的几大女皇、韩国的几大女皇,能不能做命名的工作,搞清武则天是世界几大女皇?给她定位合适,这既是历史的科学,也是一种广告词,这就给武则天的定位提高了一个量级,由中国唯一的女皇变成了世界十几大女皇之一,要给她命名,通过定位来命名,通过命名来吸引眼球,开掘唯一的女皇的内在的心态信息。武则天的很多物态信息我们通过考古、通过历史,已经有了历史研究,也研究心态信息,但文学艺术更应该打开心态信息。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她所承受的历史的、文化的各种冲突和压力,应该说是旷古未有的,她从一个底层社会最后把整个国家等级的秩序搞乱了,把嫡长子继承制搞乱了,最后成了皇帝。最后因为她的姓氏不能传递给儿子,所以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失败是必然的,她武家不能继承,最后又回到李家,整个是一个大的悲剧,这里面的信息量非常大,是生命的,是女性,是历史文化,是中国家国同构,整个一个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里边,我们能否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适当的有基础的想像,运用文学艺术,来开发历代祖先的心态,他们内心的冲突等这种软心态,需要书本、音像、影视作品来传递、表现。可以做解密的专题片和思考的话题,推出以武则天为聚焦的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运用电脑软件开发虚拟的乾陵来吸引青少年。

凝重的历史内容和悲剧性的人物,如何做到轻松的娱乐性展现,我们的研究要细节和宏观并重,在宣传和包装上要抓住重点,有用的多数不能放弃,关键的少数要抓住,不能让有用的多数把关键的少数给淹没了。

冷梦(着名作家、陕西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300年前武则天入葬乾陵,当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时刻,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能看见1300年以前武则天时代的妇女的细节,或者在武则天时代的妇女是如何生活的,我感觉到那是非常荣幸的,非常向往的一件事。因为那个时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妇女最美好的时代。那个时代妇女的感情,妇女的才华,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和几百年以内都是不会出现的。武则天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在一个专制几千年的社会里,能成为一个统治者,一个女皇,完成她的政治理念,是很了不起的。对武则天个人生活不可厚非,对她的不能容忍的是杀子和首开告密之风,无需过多指责。之所以这样做,因为她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专制制度,她不残忍,不这样做,就无法去做一个女皇。

先讲一下科学性问题,从历史的长河里看,古希腊的时候,西方开始了逻辑学,逻辑学始终在中国没有发达起来。到了欧洲中世纪到近世纪时期,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兴起。科学性的逻辑学、实用主义导致了西方的音乐美术全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西方的五线谱非常科学,油画要讲究透视,讲究解剖学。我们的国画、我们的音乐基本上都是经验型的、经验性的。这个问题导致我们今天在乾陵,在有形的文物遗产的发掘中,可能和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实证主义和科学性、逻辑学发达的民族传统有关,也就是说我们很多的东西不在考证的基础上,不在实证的基础上,不在科学的、逻辑学的基础上,而只是猜测。武则天真的杀过子吗?有没有实证,应该在历史中把实证主义、科学性的东西和我们现在的一些文化符号相结合,对乾陵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在文化符号的解读中,武则天这个文化符号很丰富,尤其是在女性这一方面。武则天的命运中可能有很多事情我们至今无法理解。关于无字碑,郭沫若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让后人来评说的。我认为是她的儿子没有办法写,按照封建传统,母亲把他自己的地位夺走了,而且还给武家大肆封王,还想把李家天下变成武家的,很多的历史争议他没法写,而且碑一般都是后人立的,不可能自己给自己立碑。我认为类似的事情,可以从考古学的角度各方面去考证它。

另一个文化研究课题就是妇女与政治地位,唐代的妇女地位。因为人类历史上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武则天能走上皇帝的地位,肯定和整个唐朝的风气、政治、历史、文化有关。不仅仅是个人的才能,肯定是有很多东西存在,包括这个民族的血脉问题,我甚至感到唐代的人肯定有外族血脉,可能有很多遗传学的、人类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很多东西才能造就武则天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在那个时代的出现。她肯定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不仅是个人才能,个人是不可能战胜历史的,是不可能战胜环境的。我觉得唐朝的很多东西,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可以开掘得更大一些,这样的话,不断地有新的科学考证的东西出现,不断地有新的文化符号出现,不断地有情感符号出现,可以真正地把武则天挖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使命我们如果能做好的话,将是历史有幸。希望从科学、文化、情感、政治、妇女的地位等方面能给大家有一个启示。

沙石(着名作家、原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武则天具有平民意识。日本作家的书中记载有武则天微服私访中给百姓买牛的故事,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武则天已经做到了。

明代诗人的诗中记有“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说明老百姓怀念武则天,每年麦熟后用新麦去祭祀武则天,这种仪式在其他帝王是没有的,只是在乾州有。

在大脑中形成这样一个想法,作为一个女人,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为什么能对武则天这么怀念。所以她有她的经历,建议史学家、考古学家在这方面也进行一些研究,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