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43

第43章 北朝隋唐石墓门的发现与研究(1)

尹夏清

北朝隋唐时期的石墓门制作精美,纹饰雕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社会风俗与思想意识的变化,纹饰也跟着变化,这对北朝隋唐墓葬的分期断代与更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演变,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由于石墓门是墓葬建筑中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只是重视墓葬的研究,对墓门却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在资料的公布方面也不全,或者一笔带过,造成了资料非常零散。为了有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将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的北朝隋唐石墓门资料做些梳理和归纳,同时对相应的研究加以综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北朝时期的石墓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洛阳北邙山上的墓葬遭到严重盗掘,仅出土的北魏墓志就达200多方[1],但同出的其他随葬品大量流散海外,这其中应该有石墓门。1941年,北魏宣武帝景陵被盗,当时出土了石棺。1991年6月到1992年4月经科学发掘发现了精美的石墓门[2]。1948年,北魏清河王元怿墓被盗掘,出土了墓志一方。1965年的调查清理发现了石墓门门柱[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组织下,正式开展了科学考古工作,各地北朝的墓葬、遗迹、遗物被陆续发现。科学发掘的北朝时期有石墓门的墓葬比较丰富。如:1965年,调查清理了北魏孝昌元年(525)清河王元怿墓[4]。1971年清理了河北平山县三汲村北齐天统二年(566)祠部尚书、赵州刺史崔昂墓[5]。1973年,相继发掘了北魏孝昌元年(525)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崔鸿及妻张玉怜夫妇合葬墓[6],山西寿阳县贾家庄北齐太宁二年(562)定州刺史、太尉公、顺阳王厍狄回洛墓[7],山西祁县北齐天统三年(567)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韩裔墓[8],山东临淄崔混(鹍)墓[9],山东临淄崔鹔墓[10],山东临淄北齐天统元年(565)崔德墓[11]以及山东临淄窝托村武平四年(573)徐州长史崔博墓[12]。1975年,又发掘了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天统三年(567)骠骑大将军、赵州刺史尧峻墓[13]和河北磁县东槐树村武平七年(576)左丞相、文昭王高润墓[14]。1976年4月-5月,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合作发掘了山西大同方山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的永固陵[15]和北魏孝文帝的“万年堂”[16]。1978-1979年发掘了河北磁县大冢营村东魏武定八年(550)茹茹公主闾叱地连墓[17]。1979-1981年发掘了山西太原市王郭村北齐武平元年(570)右丞相、东安王娄叡墓[18]。1984年清理了山东济南马家庄武平二年(571)祝阿县令道贵墓[19]。1984年10月发掘了山东济南东八里洼北朝墓[20]。1986年清理了山东临朐冶源海浮山北齐天保二年(551)东魏威烈将军、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崔芬墓[21]。1987-1989年发掘了河北磁县湾漳墓[22]。

1988年4月发掘了北周建德五年(576)仪同大将军、新市县开国侯王德衡墓[23]。1991年6月-1992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洛阳古墓博物馆合作发掘了洛阳邙山宣武帝的景陵[24]。2000年5月发掘了北周大象元年(579)安伽墓[25],2000年6月发掘了山东临朐北朝画像石墓[26],2001年开始发掘太原王家峰武平二年(571)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27],2003年发掘了北周大象二年(580)的凉州萨保史君墓[28],2004年4月发掘了北周天和六年(571)康业墓石门[29],2005年9月发掘了保定四年(564)的李诞墓[30]等。

另外,北周天和六年(571)宇文通[31]、北周天和六年(571)迁葬的宇文通母乌六浑氏[32]和北周天和六年(571)权氏[33]等墓葬出土了石墓门,但详细资料还未发表。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建林先生告知,此三座墓葬的石墓门与北周王德衡墓石墓门形制和内容相似。

二隋代的石墓门隋代立国39年,已发掘的建造有石墓门的墓葬为:1953年发掘的开皇二十年(600)独孤罗墓[34],1954年发掘的西安市郭家滩大业六年(610)龙泉、敦煌二郡太守姬威墓[35],1964年发掘的陕西省三原县双盛村开皇二年(582)李和墓[36],1973年7月发掘的合肥市郊区杏花村开皇六年(586)伏波将军墓[37],1976年2月发掘的山东嘉祥英山一号开皇四年(584)徐敏行墓[38],1976年5月发掘的山东嘉祥英山二号开皇四年(584)徐之范墓[39],1984年9月发掘的西安市东郊庆华厂开皇十三年(593)李椿和夫人刘琬华墓[40],2005年3月-12月新发掘的陕西省潼关税村隋墓[41],2005年12月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居安村村北发掘的开皇十二年(592)郁久闾可婆头墓[42]、开皇十五年(595)段威夫妇墓[43]、山东省章丘市聂家村大业三年(607)周皆墓[44]和陕西潼关大业三年(607)杨素墓[45]。

三唐代的石墓门唐墓及其出土物在20世纪30年代时有发现,不过只是简单的报道见诸报端,没有详细资料[46]。40年代在敦煌发掘了唐墓,出土了陶俑[47]。50年代,正式发掘的唐墓大量增加,见于报道的大型墓有不少是墓主人身份明确的纪年墓葬。1952年2月在西安市东郊发掘的天宝四年(745)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侍员外苏思勖墓[48],1953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底湾张镇发掘的景云元年(710)葬的太平长公主次女万泉县主薛氏墓[49],1953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底湾张镇发掘的天宝六年(747)银青光禄大夫、少府监、范阳县伯张去奢墓[50],1953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底湾张镇发掘的天宝七年(748)银青光禄大夫、太仆卿、上柱国张去逸墓[51],1953年在陕西省咸阳底张湾发掘的贞元三年(787)郯国大长公主墓[52],1953年在西安西郊枣园绝缘厂发掘的咸通五年(864)银青光禄大夫杨玄略墓[53],1954年在西安市东郊高楼村发掘的开元十七年(729)番州刺史冯君衡墓[54],1955年4月在西安市东郊发掘的开元十六年(728)薛莫和史氏合葬墓[55],1955年4月在西安市东郊发掘的天宝十五年(756)明威将军、检校左威卫将军高元珪墓[56],1956年在陕西省长安县韦曲镇南里王村发掘的景龙二年(708)淮阳郡王、卫尉卿、并州大都督韦泂墓[57],1957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大兆乡庞留村发掘的至德三年(758)清源县主墓[58],1958年7月在西安市东郊等驾坡村发掘的开元二十八年(740)殁葬杨思勖墓[59](有雕刻精美的石墓门和石椁),1957年在西安市西郊南何村发掘的开元十一年(723)殁葬鲜于庭诲墓[60](出土了石门额)。这些墓葬使人们认识到唐初墓葬的墓道、天井、小龛及个别雕刻精美的石墓门和石葬具、绘有彩色壁画等是沿袭北朝旧制。但因发掘时代较早,条件所限,石墓门资料发表的不详细或未发表。

20世纪60-70年代,唐代墓葬的考古工作进入了重要阶段,众多的石墓门被发掘或清理出来,丰富了石墓门的考古资料。这些有石墓门的墓葬只分布在陕西关中唐代近畿地区,都是皇室至亲、贵戚和高官的墓葬。有1960年8月-1962年4月在陕西省乾县发掘的神龙二年(706)葬永泰公主李仙蕙及夫武延基合葬墓[61],1964年在西安市洪庆村发掘的景云元年(710)葬成王李仁和开元十四年(726年)合葬的妃慕容氏墓[62],1971年在陕西省乾县发掘的垂拱元年(685)和静公主驸马、太子舍人、中书令薛元超墓[63],1971年7月在陕西省乾县发掘的神龙二年(706)懿德太子李重润墓[64],1971年7月-1972年1月在陕西省乾县发掘的神龙二年(706)章怀太子李贤和妃房氏合葬墓[65],1971年10月-1972年1月在陕西省礼泉县烟霞新村发掘的显庆三年(658)殁葬的鄂国忠武公尉迟敬德墓[66],1971年在陕西省乾县发掘的永徽年间(650-655)葬燕国公、左卫将军李谨行墓[67],1972年在陕西礼泉县烟霞乡马寨村发掘的显庆二年(657)殁葬的虢国公张士贵和夫人岐氏合葬墓[68],1972年在陕西礼泉县赵镇新寨村发掘的开耀二年(682)殁葬的临川长公主李孟姜墓[69],1972年9月至11月在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18公里举隆村发掘的开元六年(718)葬的越王李贞墓[70],1972年12月-1973年1月在陕西省礼泉县发掘的光宅元年(684)葬右威卫将军安元寿和开元十五年(727)合葬的夫人翟六娘墓[71],1973年3月在陕西富平县吕村乡发掘的上元二年(675)殁葬的虢庄王李凤墓[72],1973年3月-8月发掘的贞观五年(631)葬淮安靖王李寿墓[73],1975年在陕西省富平县吕村乡双宝村发掘的咸亨四年(673)殁葬的房陵大长公主李某墓[74],1976年发掘的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武家村的天宝四年(745)殁葬的睿宗贤妃王芳媚墓[75],1978年10月-1979年1月在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张家山村发掘的永徽二年(651)殁葬的邳国夫人段蕳璧墓[76]等。

20世纪80年代,出土石墓门的地域逐渐扩大。除关中地区外,还有浙江临安、河南洛阳、宁夏盐池、宁夏固原等,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唐代石墓门的认识。即1980年在浙江临安发掘的天复元年(901)秦国太夫人水邱氏墓[77],1981年3月到5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林家坟发掘的史思明墓[78],1981年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东山北麓发掘的景龙三年(709)定远将军安菩及妻何氏合葬墓[79],1985年3月在陕西礼泉县烟霞乡陵光村发掘的贞观十七年(643)殁葬的长乐公主李丽质墓[80],1985年6月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窖子梁发掘的唐墓[81],1985年8月-11月发掘的宁夏固原羊坊村的麟德元年(664)史索岩夫妇墓[82],1986年5月-7月发掘的宁夏固原小马庄村村北的总章二年(669)史诃耽夫妇墓[83],1987年在陕西省长安县韦曲镇南里王村发掘的景龙二年(708)葬的汝南郡王韦洵墓[84],1987年在陕西省长安县韦曲镇南里王村发掘的景龙二年(708)葬蔡王韦泚墓[85],1987年在陕西省长安县韦曲镇南里王村发掘的景龙二年(708)葬武陵郡王韦浩墓[86],1987年在陕西省长安县韦曲镇南里王村发掘的景龙二年(708)葬卫南县主韦后十一妹墓[87],1987年在陕西省长安县韦曲镇南里王村发掘的景龙二年(708)葬韦城县主韦后九妹墓[88],1987年12月16日至30日在陕西省泾阳县太平乡石刘村发掘清理的天宝十二载(753)张仲晖墓[89],1988年8月-11月发掘的天授元年(690)遂州司马董务忠和圣历三年(698)夫人赵氏墓[90],1989年发掘的西安市王家坟兴元元年(784)唐安公主墓[9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