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56

第56章 武则天与荐福寺(3)

综上所述,唐代的皇家寺院荐福寺由女皇武则天建立,它是武则天宣传其统治思想的重要阵地。荐福寺因武则天而荣,它不是佛教任何一个宗派的祖庭,正是由于它崇高的皇家地位,才允许各宗派的高僧在此讲经说法,便于不同信仰的皇家贵族来此礼佛,就像一个综合学科的大学讲堂,当年就有很多可见于史料记载的着名高僧来荐福寺设讲堂、开译场、授徒弟,还有来自于古印度、新罗、日本的僧人来荐福寺讲学、助译和学习传承佛法,荐福寺是一所十方禅林。由于武则天的推崇,荐福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义净译场更成为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在学术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说,武则天因荐福寺而在宫廷的权力斗争上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荐福寺因武则天而生,更因武则天而得以保留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历史和宗教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注释:

[1]《唐会要》卷1、《通鉴》卷203所记相同,《旧唐书》卷5作“己酉”,误。

[2]王溥撰:《唐会要·寺》卷48,中华书局1955年6月版,第846页。

[3]《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载:“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醒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895页。

[4]《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载:“(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其年五月,迁于均州,寻徙居房陵。圣历元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35页。

[5]《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132页。《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596页。

[6]荐福寺塔又称小雁塔,是唐长安城着名的佛塔,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部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该塔原位于荐福寺的南院,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为唐代方形密檐空腔式砖塔的代表作。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大地震时,塔身纵裂,塔顶毁坏。1964年修整加固,并发掘了塔基。塔平面为方形,底层每面11.83米,下有砖砌高台。现存13层,残高43.3米。从寺内现存明正统十四年(1449)荐福寺图刻石来看,塔顶原有宝顶,又碑记塔底层原有副阶周匝,现均无存。塔身为砖造单筒式结构,地面以下有40米见方的夯筑地基。塔外观为密檐式,一层塔身之上原有叠涩出檐15层,整体轮廓呈秀丽的卷杀曲线。塔底层南北有券门,其上各层南北都有券窗。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叠涩砖,间以菱角牙子。

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

[7]王溥撰:《唐会要·寺》卷48,中华书局1955年6月版,第846页。

[8]张永禄:《唐都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14页。

[9]《唐会要·百官家庙》卷19,中华书局1955年6月版,第391页。

[10]杨鸿年:《唐两京城坊考》;《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78-79页。

[11]《旧唐书·元载传》卷118,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3411页。

[12]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36-337页。

[13]《全唐诗》卷53《奉和荐福寺应制》,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649页。

[14]《旧唐书·张仁愿传》卷93,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2981页。

[15]《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后天授元年条,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466页。

[16]《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后天授元年条,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466页。

[17][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1《释经篇》,中华书局1997年版。

[18][宋]宋敏求:《长安志》卷7,山川风情丛书(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22页。

[19][宋]宋敏求:《长安志》卷7,山川风情丛书(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22页。

[20]见《全唐诗》卷286,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3270页。

[21]见《全唐诗》卷709,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8238页。

[22]见《全唐诗》第731卷,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8448页。

[23]见《全唐诗》第244卷《题荐福寺衡岳禅师房》,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2734页。

[24]见《全唐诗》卷206《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2154页。

[25][宋]宋敏求:《长安志》卷7,山川风情丛书(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22页。

[26]《全唐诗》卷92《奉和幸大荐福寺》,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995页。

[27]《全唐诗》卷61《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722页。

[28]《全唐诗》卷71《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第781页。

[29]《三藏圣教序》,《全唐文》卷17,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210页。

[30]赵明诚:《金石录》卷25,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462页。

[31]王亚荣:《大荐福寺》。三秦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114页。

[32]《三藏圣教序》,《全唐文》卷17,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211页。

[33]中亚古国,其疆域大致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东起楚河流域,西抵咸海。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Kirgiz)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古时东接乌孙,西迄奄蔡,南临大月氏,东南界大宛。康居是最早同汉朝交往的中亚国家之一,李广利伐大宛时,康居曾出兵援救大宛;宣帝时,康居接纳西逃的匈奴郅支单于,帮助郅支抵抗汉军。东汉章帝时,班超攻疏勒,康居又派精兵相救。此外,康居虽曾一度受大月氏役使,但随其势力增大,不仅役使其周邻粟弋、奄蔡等国,还不断侵略大宛、乌孙。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有不少康姓僧侣来华译经,着名的有康巨、康孟祥、康僧会、康僧铠、康僧渊等。一般认为来者应为康居人,但也有人认为应是索格狄亚那人。

[34][新罗]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又称《贤首国师传》、《法藏和尚传》),《大正藏》第50册,第281页。另见清代续法:《法界宗五祖略纪·三祖贤首国师传》。

[35][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5《法藏传》第90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大正藏》第50册,第732页。

[36][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记载:“从三月八日至十五日,荐福寺开佛牙供养。蓝田县从八日至十五日,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左街僧录体虚法师为会主。诸寺赴集,各设珍供,百种药食,珍妙菓花,众香严备,供养佛牙,及供养楼廊下敷设,不可胜计。佛牙在楼中庭,城中大德尽在楼上随喜赞叹。举城赴来礼拜供养。有人施百石粳米、廿石粟米;有人施无碍供供轸念头足;有人施无碍供杂用钱足;有人供无碍薄饼足;有人施诸寺大德老宿供足。如是各各发愿布施庄严佛牙会,向佛牙楼散钱如雨。求法僧等十日往彼随喜,登佛牙楼上,亲见佛牙,顶戴礼拜。兼入翻经院,见义净三藏影壁上书三藏摩顶松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148页。

[37]《资治通鉴》卷248,唐武宗会昌五年条,中华书局点校本,第8015、8017页。

[38]《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605页。

[39]《圣旨碑》碑文,原碑现存西安小雁塔保管所。

[作者:李燕,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文博馆员;刘向阳,陕西乾陵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