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72

第72章 唐长安章敬寺探考(2)

从此资料可知,怀晖在章敬寺位任“上坐”(同“上座”)。上座为僧官,是寺院的主官。上座,原来是对僧人出家年岁高者或有德行者的尊称。寺主、上座之称,东晋之前不见记载,当始于南北朝中期。唐代寺主、上座、都维那是寺庙的“三纲”,唐代典籍中,凡说及佛事者,常涉及“三纲”。如《旧唐书·职官志》:“凡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以行业高者充。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唐六典》亦有记载。甚至唐律中也对三纲作了规定。《唐律疏议》名例:“寺有上座、寺主、都维那,是为三纲。”可见此时三纲的设置已经制度化了。

还有悟空大师车奉朝。《宋高僧传·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云:释悟空,俗名车奉朝。唐玄宗天宝九年(750)罽宾国(今克什米尔)遣特使到长安,表示愿归附唐朝。次年,玄宗派中使内侍省张韬光带使团前往罽宾进行安抚,车奉朝为使团一员。“至十二载至健陀罗国”。当使团启程回国时,车奉朝因患重病留在罽宾。病愈后出家皈依佛门,师从法师舍利越摩。此后他游历北、中天竺,访师问道,觐礼佛迹。后来,他思念故土,要求回国。舍利越摩赠与梵本《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及佛牙舍利等圣物。回国途中,他在龟兹停留一年多,请龟兹莲花寺三藏法师勿提提羼鱼将《十力经》翻成汉文。后又到北庭(今吉木萨尔)请于阗三藏戒法将《十地经》和《回向轮经》译成汉文。贞元五年(789)回到长安,悟空将佛牙舍利和经书献与唐德宗。唐德宗对悟空去国四十余载、不忘故国、不忘君亲、求来佛教至宝的行为大加赞赏。下诏封悟空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安置在长安章敬寺,并拟在寺内起塔供养佛牙舍利[27]。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重大事件后,国力大不如前。章敬寺的佛塔终究未建起来。传说悟空从西天佛祖故乡求来的佛牙舍利,在章敬寺秘藏了171年后,北宋章敬寺主持永安将舍利奉献与宋太祖赵匡胤。遂诏令在京师南80里咸平县(今通许县)建启圣禅寺,供奉佛牙舍利,并加封永安为紫衣僧守护。后辗转到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北隅宋代宝相寺太子灵踪塔中供奉。

法照:唐代圣僧,为净土宗四祖。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90载:“僧法照,姓张氏。尝南游得法而归,居北山澢水岩下,日颂阿弥陀佛,用心精专。每颂一声,佛自口出,久乃声闻于朝。唐代宗召问佛法大义,帝悦,赐大悟禅师号,命居章敬寺。”永泰元年(765),法照在长安章敬寺的净土院,依《无量寿经》撰写了第一部着作《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其第二部着作《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则更为详尽地介绍了他所倡导的净土五会念佛法门。法照大师的佛学思想,使得朝野上下广行念佛法门,这对于净土宗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章敬寺是法照被德宗迎入长安后的挂锡之寺,是他在长安弘传五会念佛法门的中心道场。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文献面世后,随着对敦煌文献研究的展开,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外学者逐渐发现其中保存着大量晚唐、五代、宋初所抄有关法照及其门徒净土五会念佛仪轨和赞文的写本。根据这些写本,学者们对五会念佛法门流行的情况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辩才:唐大历二年(767),诏沙门辩才入充章信寺(章敬寺)大德。

道澄:唐贞元二年(786),唐德宗于章信寺从道澄律师受菩萨戒。后再至寺问道澄修心法门,并命入宫为妃嫔内侍授戒。

法清:《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开成四年(839)“祠部牒,上都章敬寺新罗僧法清,右请准格,所在随缘头陀”[28]。

镜霜是法照门徒之一。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会昌元年二月八日,“又敕令章敬寺镜霜法师于诸寺传阿弥陀净土念佛教。廿三日起首至廿五日,于此资圣寺传念佛教。又巡诸寺,每寺三日,每日巡轮不绝”[29]。

释采:四川邛崃的花置寺,保存有唐时的石刻佛像群,虽历尽千余年之沧桑,其中有部分精湛的摩崖石刻仍幸存下来。据朝议郎前殿御使马宇撰《花置寺新造无量诸像石龛像记》碑文载,造像竣工于“大唐贞元十四岁寅”(798)。并记述此间造像乃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裔上京章敬寺释采所塑。大历四年(769)唐代宗李豫在长安修建章敬寺后,曾御赐僧采为懿德大师并在该寺“主讲纲维”,因而僧采“声驰上国,名重神都”。

于贞元年间奉旨来邛崃凿造佛像,宣扬佛法。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中也记载着与长安章敬寺有关的几位高僧:

择邻:《因明糅抄》3卷,《百法疏抄》2卷,是长安章敬寺僧择邻所撰述。

弘素:《念佛赞》1卷,是章敬寺沙门弘素述。

弘辨:日本国承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入唐沙门传灯大法师圆行》曾云:右街僧录三教讲论大德沙门体虚。奉本使仇骠骑怗三觉供奉大德六人就青龙寺与日本国传灯大法师位圆行语论本教玄理具名如后,章敬寺内供奉禅宗大德沙门弘辨。

鉴虚:《大方广佛华严经》,章敬寺沙门鉴虚润文,大觉寺沙门道章校勘证义,千福寺沙门大通证禅义,太原府崇福寺沙门澄观详定,千福寺沙门虚邃详定。

令名,道秀:《曹惠琳墓志》,志题《唐故游击将军守左领军卫翊府郎将上柱国曹府君墓版文》。志主曹慧琳“大历己未岁夏四月廿七日丁酉遂葬于京兆府万年县龙首原”。

其墓版文是由“章敬寺大德令名叙、沙门道秀书”。志主乃“昭武九姓”粟特人也。此墓志1956年西安东郊韩森寨出土,珍藏于西安碑林。

弘素: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所云,“念佛赞一卷,章敬寺沙门弘素述”,佐滕氏将本书的集录者拟为弘素。

五章敬寺的其他史料1.唐德宗赋诗

《旧唐书》记载:贞元七年七月“癸酉,上幸章敬寺,赋诗九韵,皇太子与群臣毕和,题之寺壁[30]”。唐德宗贞元七年(793),德宗至章敬寺赋诗,百官皆和,书于壁。

后京兆尹薛珏刻石以传。《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

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2.周昉绘壁画《太平广记》载:“唐周昉字景玄,京兆人也。画穷丹青之妙。长兄晧善骑射,随哥舒翰往征吐蕃。收石堡城,以功授执金吾。时德宗修章敬寺,召晧谓曰,卿弟昉善画,朕欲请画章敬寺神,卿特言之。经数日,帝又请之,方乃下手。初如障蔽,都人观览。寺抵国门,贤愚必至。或有言其妙者,指其瑕者,随日改之。经月余,是非语绝,无不叹其妙。遂下笔成之。为当代第一。”[31]

在章敬寺绘制的壁画为周昉的代表作,备受称赞,并受到皇帝亲自赐予的“神奇艺术”的赞誉。在佛像画方面,周昉别树一帜。他首创美丽端庄的“水月观音”,把观音菩萨画于清幽澄净之境以示圣洁,成为历代画家沿用的形式,有“周家样”之誉。

注释:

[1](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113,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页587。

[2][11]宋敏求撰,清毕沅校正:《长安志》卷10,民国20年铅印,《中国方志丛书》第290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页251。

[3]刘昫:《旧唐书》卷184,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4764。

[4]《旧唐书》卷52,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2187。

[5]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65年10月版,页80。

[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页104。

[7]《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7,《中国方志丛书》第289号,据民国翁柽修,宋联奎纂,民国25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页357。

[8]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页22。

[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49,中华书局影印1983年版,页4595、4596。

[10]《西安府志》卷61,《中国方志丛书》第313号,据清舒其绅等修,严长明等纂,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页3100。

[12](宋)张礼撰,史念海等校注:《游城南记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页97。

[13]《旧唐书》卷184,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4764。

[14](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207,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5865。

[15](唐)段成式:《寺塔记》卷下,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页31。

[16](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10,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27。

[1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9,中华书局1990年版,页860。

[1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4,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7198。

[19]《资治通鉴》卷224,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7202。

[20]《资治通鉴》卷224,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7206。

[21]《资治通鉴》卷231,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7436。

[22][23][24]《旧唐书》卷16,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480、493、490。

[25]《文苑英华》卷866,中华书局1966年版,页4568。

[26]《全唐文》卷501,中华书局影印1983年版,页5103。

[27]《宋高僧传》卷3,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50。

[28]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页38。

[29]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页84。

[30]《旧唐书》卷13,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372。

[31]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213,中华书局1990年版,页1631。

[作者:景亚鹂,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