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89

第89章 旅游景区中博物馆经营模式之探讨(2)

其中自然资源是指景区客观存在的先天资本,如千古不竭的骊山温泉、四季宜人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的旖旎秀美的园林景观、毗邻古都西安的优越地利、个性鲜明的历史遗迹等。文化资源既指悠久的历史背景、传为佳话的典故传说、随之衍生出的文化现象等等。从而形成了区别于他人的鲜明特色[2]。

然而现存的华清池面积约150亩,只有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现存的园林景观最早的也为清代末期临潼县知县沈家桢修建的“环园”,众多的人文资源根本无法向游客展现。游客在参观华清池后无法了解丰富全面的华清宫文化是一遗憾。为了展现华清池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参观内容,华清池在考察国内众多的展览后,在2005年,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唐华清宫展览馆”。在2000余平方米的展区内集中展示了100多件唐华清宫的珍贵出土文物,辅以壁画、模型、蜡像、历史文献、场景再现、仿唐演示等多种现代陈列形式,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唐华清宫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几乎囊括中华文明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这种在自然景区上建立的博物馆,不仅使游客观赏认识华清宫的自然风光,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解读华清宫文化历史的窗口,弥补了景区时间跨度上和空间上的缺憾。旅游景区只有通过博物馆这种具有写实意义的载体,才能更具说服力。因此,唐华清宫博物馆的设置是必然的,它不仅把华清宫的历史文化凝缩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使人们通过这个博物馆的陈设和保藏,历史地再现和展示了华清宫几千年风风雨雨中的变迁,而且通过它对整个华清宫文化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补充了华清宫文化的诸多不足,丰富了游客的游览参观内容,扩大了游客的文化视野,使华清宫真正成为了解认识灿烂的中华文明的一个窗口。

华清宫博物馆的设置可以作为景区博物馆设置的一个参照。原则上说,任何景区,都可以设置博物馆,以丰富、扩展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加景区的参观内容,使景区文化立体化、多样化地展示,从而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景区与博物馆的结合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强强联合,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旅游景区中博物馆的经营现状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是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有一些旅游景区就是以文物、遗址资源为核心,又与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构成旅游景区的共同资源。

1.管理现状科学管理是博物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博物馆必须根据自己的性质、规模、特点、财力、职工素质条件等,做到因馆而异的管理[3]。不能盲目追求超越自己条件的管理或已具备了一定条件而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对于景区中的博物馆管理应合理选择科学的管理模式。依托景区资源的博物馆由于在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生存的空间相对大些。这些博物馆是在旅游景区的大体制下,采用企业管理理念来运作的。而旅游企业运作时注重市场需求,从游客角度考虑发展,使博物馆的管理和发展更能贴近观众和市场需求,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避免闭门造车和盲目开发利用的弊端,保证博物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华清池唐御汤遗址博物馆的运作模式就是企业管理体制下的方式。它既吸收一般博物馆的组成体系,设立文史研究、宣教、保管等几个职能部门,又运用灵活的企业管理方式。如文史研究工作方面,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打破只停留在学术层面上的老传统,使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同时,理论研究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雄厚的力量,不断为企业找到新的卖点,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使文史研究的原有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纯学术延伸为企业的研发和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能。并且,更注重研发职能。可见,企业运作下的博物馆管理具有灵活多样性,依据所在企业的管理模式、方向、特点,来确定自身的管理方式。

然而,也有不足之处。景区博物馆在管理上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业务管理。业务管理是博物馆的重头戏,其他的一切工作都要依赖业务工作来开展。业务工作停滞不前,就缺乏后劲。而进行业务研究本身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业务人员长时间的积累和理解,才能上升为成果。由于企业运作下的景区博物馆注重经济效益,产生急于求成的现象,完全违背研究工作的规律,出现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也是难免的。例如华清池对文物陈列厅的改造,完全是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恢复为反映宗教的陈列,缺乏理论研究的根基。因为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于其他资源,这是文物本身的不可再生特性决定的。

所以,对于景区博物馆管理来说,必须要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管理,既要吸收博物馆管理的长处,又要符合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扬长避短,才能达到与旅游景区的和谐发展。

2.经营状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博物馆经营开始陷入迟滞期,从2000年起,博物馆的经营收入更是停滞不前,去年则跌入近几年的低谷——160多万。究其原因有自身的管理问题,也有体制等客观原因,最重要的是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脱节。现代人已经不满足80年代的看景参观,更多的需要体验式的、参与性和互动的游览,这与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对游览的要求不仅要获取知识,更需要释放自己,如生态游、休闲度假游、商务游、健康保健游等等。而博物馆中静止的文物、一成不变的展览,以及呆板的管理模式都跟不上人们的需求。怎么能不走向困境呢?以我省上世纪50年代发掘的半坡遗址博物馆为例,半坡博物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基础上建设的,1953年由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现今半坡博物馆内,基本上都是1958年建馆时的格局和规模。以遗址保护大厅为例,该大厅建于1957年,最初是为保护遗址而临时搭建的。没想到这一临时性的建筑一用就是40多年。由于长期使用,旧大厅在建筑、结构、抗震、防火、通风、展示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2000年5月2日,旧大厅前厅的东北角与后厅结合部出现木结构自燃现象,经消防部门检查认定,旧大厅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砖木结构的建筑安全使用期限一般为15年,而旧大厅早已是超期服役。去年在文物局统一安排下,服役了45年的遗址大厅终于寿终正寝。除此之外,老的展览厅在去年秋雨绵绵时也发生了局部坍塌现象。展览文物的博物馆自己也变成了“文物”。半坡博物馆也曾有过一段辉煌。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接待游客都在万人以上。然而在前几年,馆内年收入降至300万元左右,仅够维持各项开支,改善设施设备几无可能。更糟糕的是,原来开发颇有成效的半坡母系氏族村却成了额外的负担,经营状况真是令人担忧[4]。

而生长在旅游景区里的博物馆在管理上是什么现状呢?以华清池的御汤遗址博物馆来说,因为它依托华清池景区,所以博物馆的管理主要是业务上、经营效益与景区共同发展。自1990年建馆以来,开始采取博物馆的管理体制,1998年以后,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物馆的管理由原来的一般管理变化为与景区相适应的体制。基本采取二者兼容的形式,即在采取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挥文物的市场价值。例如,原有文物的保管职能,依旧按照正常博物馆来进行管理,设置专门的文物库房,对于园区内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址定期进行维护,最大限度延长文物、遗址的生命;而宣教职能却不同于博物馆的管理方法,在业务管理的前提下,讲解员不仅做好对外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还负责景区的对外营销宣传工作。介于导游和讲解风格之间的一种风格,能够灵活地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职能;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历史的探讨阶段,已经成为旅游景区发展的研发部门,不仅要研究文化、文物的历史,更要为研究景区的旅游产品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使原来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成为经济效益,为更好地发挥文物、文化资源的优势,提供充足的保护经费。要做到更贴近市场,使之成为华清池景区最受游客欢迎的参观点,同时也是华清池景区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以,景区中的博物馆比一般单纯性质的博物馆在管理上的压力小,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这类博物馆首先不是自己面对市场。其次,旅游企业更注重市场需求。往往是在不断获取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目的性更明确和准确。因而,景区中的博物馆和旅游资源互相补充,更能吸引游客,保证经营效益,使自己的资源得以更好地发展。

而一般博物馆由于在管理上受到很多客观原因的限制,很难适应现在人们的需求。管理方式上应借鉴其它领域好的管理方法,尽可能与市场结合,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尽快走出困境。

3.人员组成状况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已经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因素是博物馆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博物馆经营中最具活力,发挥最大作用的要素,人才是博物馆中极为宝贵的财富。博物馆要想发挥好固有的职能,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就应该首先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善于发现、选拔人才,科学地使用、留住人才,这是博物馆事业成败的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和政府直接参与管理影响下形成的等、靠、依赖的思想根深蒂固,现有的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已显现出种种弊端:(1)思想观念陈旧。许多人认为,博物馆人员主要还是靠国家养着,守摊子不干活也有饭吃,因而严重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2)用人体制不活。博物馆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一方面造成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却又缺少业务骨干。(3)奖惩机制不明。在博物馆的某些工作过程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该奖该罚的不兑现,严重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4)工作情绪不高。博物馆有些干部职工易于满足自己现有的状况,不思进取,不求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5)位置不明确。绝大部分博物馆正式工作人员都属于国家统一的编制,部分干部职工固步自封,放不下架子,而博物馆却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聘用大量的临时工从事保洁、保卫、看护展厅等工作,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员管理经费开支。(6)管理手段落后。博物馆在用人方面,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要求。

旅游景区中的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的人员组成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层次不同。单纯博物馆的人员,主要由有业务专长的人员组成,如文物保护专业、博物馆管理专业、考古专业、历史专业等方面的专才,更加注重从业人员个人的业务专长,技术和知识的含量较高。而旅游景区中的博物馆则侧重于管理服务方面,业务人才的比重并不是很大,大多数是从事服务和管理的人才。这样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几乎没有什么知识的含金量。这样的人在博物馆中占有60%以上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