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3571900000062

第62章 文臣大吏(3)

攻克洛阳后,秦王到隋炀帝的皇宫观看,叹息炀帝无道,倾尽人力满足自己奢侈的需求,薛收进言说:“高房画墙,殷商所以灭亡;茅屋土墙,唐尧之所以盛昌。秦始皇大建阿房宫,所以灾祸来得快;汉文帝停建露台,所以汉帝国就国运长久。炀帝不明白这些道理,一心奢侈,残民以逞己欲,结果死在奸臣的手里,被后世耻笑,建造这些豪华奢侈的宫殿却不能归自己所有。”秦王觉得他说得非常深刻,很是器重他。不久,授官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跟随秦王平定刘黑闼,封汾阳县男爵。薛收曾经上书谏阻秦王停止打猎,秦王回答说:“看了你的奏章,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俗话说两车明珠不如一句良言。”赏赐他四十个黄金锭。

秦王曾陪唐高祖李渊游览后园,获得白鱼,命薛收写献表,薛收挥笔而就,不假思索,当时之人都称赞其文思泉涌。武德六年(623),薛收以本官兼任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杜如晦一起蒙受殊礼,同为秦王心腹。

武德七年(624),薛收病重,秦王派人慰问,使者接连不断,秦王仍然放心不下,亲自骑马奔向薛府慰问。薛收不久去世,时年三十三岁。秦王痛哭一场,写信给薛收的侄子薛元敬:“我与你叔叔伯褒共在军旅中并肩驰骋,共同谋划大事,如今他却忽然作古。伯褒家贫子弱,请你多加关照,以免叫我挂怀。”派遣使者吊祭,赠予帛三百匹。其后在图画学士像时,秦王不禁惋惜薛收死得早,没有在其中。李世民即位后,对房玄龄说:“薛收如果在世,朕将任他为中书令。”太宗还梦见薛收音容笑貌,一如平生,感伤之后,赐给薛家粟、帛以作慰藉。贞观七年(633),追赠定州刺史。永徽年间(650~655),又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太宗之陵)。

薛收的儿子薛元超,九岁继承爵位,长大后,十分好学,善于做文章。薛元超娶巢剌王李元吉的女儿和静县主,任太子舍人。高宗继位,升任给事中,多次陈述朝政得失,高宗赞许他的意见,并加以采纳。转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后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成了宰相。儿子如此有出息,薛收可以含笑九泉了。

御史大夫韦挺

韦挺(约588~646),唐太宗时文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亲韦冲,在隋官任民部尚书。

韦挺之父与太原留守李渊是同僚,关系很好,因此,韦挺少时得以常到李渊家中走动,他与李渊长子李建成常一起玩耍,关系友好。李渊父子起兵,韦挺参与义军。攻下京城长安后,李渊称帝,李建成被立为太子,韦挺任陇西公府祭酒。后来,韦挺出任太子右卫骠骑,检校左卫率。太子对他礼遇优厚,东宫臣僚无人能和他相比。武德七年(624),高祖在仁智宫避暑。有人说太子和东宫臣僚谋反,另外庆州刺史杨文干因大逆罪处以死刑,供词也牵连太子。高祖袒护太子,只斥责东宫臣僚,因此韦挺和杜淹、王珪等都被流放越嶲(今四川越西)。武德九年(626),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将韦挺召回拜授主爵郎中。贞观初年(627),王珪屡次推荐韦挺,升任尚书右丞。不久,升任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拜授御史大夫、扶阳县男。韦挺辞让道:“臣愚笨,不可以玷辱高位,并且既非功臣也非旧臣,却位在藩邸故僚(指秦王府官员)之上,希望把我的职位让出来,用来劝勉有功之人。”太宗李世民不听。

太宗十分宠遇韦挺,韦挺之女嫁与太宗之子、齐王李祐为王妃。太宗让韦挺与宰相房玄龄、王珪、魏徵、戴胄等经常陪在自己身边,以备顾问,让他参与商议国家大事。韦挺又受命与高士廉、令狐德棻等大臣编修《氏族志》,多次受到赏赐。太宗曾经对韦挺说:“卿能任御史大夫,是朕一意促成,左右大臣没有为卿说话的。卿一定要努力,不要辜负朕。”

由于隋朝大乱,风俗败坏,人们不知教化,韦挺上疏说:“父母的恩情,上天不能相比;母亲的创巨之痛,终生不能忘记。如今士大夫家族,忌日不哭,说是重丧;亲朋前来吊唁,还不陪着哭吊。另外闾里普通人家,每有重丧,不立即发布丧讯,先到陵邑的社庙,等营办器具之后,才开始发丧。以至于借用车马,雇赁棺椁,送葬场面大讲排场。下葬完以后,邻里聚集在一起宴饮,喝酒喝到酣醉,还把这叫做‘忠孝’。夫妇之道,是国家教化的根本,所以有三天不熄烛火、不行乐的说法。如今婚嫁开始,繁杂演奏音乐,使婚宴转化为狂欢宴。官府因循民间习俗,也不颁布律令禁止。希望一切能惩戒革新,申明礼法。”太宗深以为然。不久,韦挺再次任黄门侍郎兼魏王李泰府事。当时李泰深得帝宠,而太子李承乾多有过失,太宗想废掉太子,改立李泰,把废立的想法告诉杜正伦,杜正伦泄露了此言,被贬官。

当时,韦挺也参与议立李泰之事,太宗对韦挺说:“朕不忍心再以法来处置你。”便宽恕了他,命他任太常聊。

当初,韦挺任御史大夫时,马周任监察御史,韦挺认为马周是一介寒士,对马周不是很尊敬。等到马周任中书令,太宗打算洗刷韦挺的罪名任用他为宰相。马周说韦挺一向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是任宰相的大器,于是此议作罢。贞观十八年(644),太宗准备明年讨伐辽东,挑选主办运送粮饷的人,马周说韦挺之才能胜任粗活,太宗同意。韦挺的父亲原是营州总管,曾筹划谋取高句丽,有关辽东的基本资料还保留着,藏在家里,韦挺呈上,太宗高兴地说:“从幽到辽两千里没有州县,我军无处取得食物,你为朕办理这事。假使我军军用不缺乏,就是你的功劳。你自己挑选四品的文武官员十人使用,取幽、易、平三州精锐士卒和马匹各两百随从。”于是下诏河北各州都受韦挺节制调度,允许他自行决断事务。太宗亲自解下貂皮衣并将宫中的车马赐给他。

韦挺到达幽州(今北京西南),派遣燕州司马王安德开挖渠道,又拿出幽州府库财物,购买木头,修造漕船,转运粮食。自桑乾水抵达卢思台,前进了八百里,渠道堵塞不可通行。韦挺认为正是严寒时节,不可运行。于是卸下米放在卢思台的旁边,修粮仓贮藏,等到开春流水解冻再装船继续运行。韦挺向太宗报告说:“估计官军到时,粮食就能运到。”太宗很不高兴:“军队宁可行动迟缓,运粮之事却不可推迟。朕准备十九年春军队出征,但韦挺要到二十年再运粮,看样子韦挺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把粮食运到呢!”于是下诏叫繁畤令韦怀质迅速前往查问。韦怀质返回弹劾韦挺说:“韦挺在幽州,每天置办酒席,不考虑职责,不前去巡视漕渠是否畅通,就造船运粮,走了八百里,才发觉河渠不通,要前进不能,要返回运河的水又干了。陛下准备明年出师,六军所需粮食,恐怕不能符合圣策。”太宗发怒,派将作少监李道裕代替韦挺。下敕让治书侍御史唐临从驿道传递命令,给韦挺戴上刑具押送洛阳,依法将韦挺降名,让他以平民的身份随从。

贞观十九年(645),太宗攻破高句丽的盖牟城(今辽宁盖平境内),下诏命韦挺镇守,这是意在重新任用他。盖牟城和高句丽人新城相邻,官军日夜作战不停。韦挺不胜其烦,又因丢失官职,内心愤愤不平,便写信给他的朋友公孙常诉说郁闷。公孙常是善于术数的人,后因其他事被拘禁,上吊自杀了。官吏搜查他身上,在他的衣服口袋里发现韦挺的信,韦挺在信中说到自己所屯兵的地方情况危急,还有许多牢骚之言。太宗看信后大怒,将韦挺贬为象州刺史。韦挺在任一年多后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吏部尚书戴胄

戴胄(?~633),唐太宗朝文臣。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历任大理寺少卿、谏议大夫、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他敢于直言极谏,面折廷争,为政干练,长于决断,从不拖延、积压政务。太宗赏识并重用他,他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贡献。

一、直言进谏面折廷争

戴胄生性坚定正直,办事聪明精干,最擅长撰写文书。隋朝末年,任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都看重他,对他礼遇有加。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被杀,越王杨侗被众臣拥立为帝,戴胄任给事郎。不久,吏部尚书王世充谋划篡权,戴胄游说他说:“君臣从大义上讲是父子,休戚与共。明公以文武之才担当国家重任,国家的存与亡,就在今天。希望您尊重辅佐王室,仿效伊尹、周公使天下逢凶化吉。那么,天下将因此幸运。”王世充假意赞同他的话,并慰劳了他。不久,王世充胁迫越王为他加九锡,戴胄又直言极谏,王世充不再理会他的书生议论,把他外放为郑州长史,派他与王世充的侄子王行本一起守卫武牢。后来,秦王李世民攻克武牢,引荐戴胄任秦王府士曹参军,封为武昌县男。

贞观元年(627)大理少卿空缺,太宗说:“大理少卿,是关系到人命的官职,戴胄清廉正直,正是合适的人选。”当天就任命戴胄为大理少卿。皇后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在入宫面见太宗时,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应当处死刑;长孙无忌误带入佩刀,罚铜二十斤。戴胄说:“校尉与长孙无忌之罪相同,臣子对于皇帝过错,不能以‘失误’作借口。法令上注明:供奉皇帝的汤剂、饮食、舟船出了问题,即使属于失误都是死罪。陛下念长孙无忌的功劳,可以原谅他。如果只惩罚长孙无忌,而杀死校尉,不能称之为刑法。”太宗说:“法令是天下人的法令,朕怎么能偏袒亲戚!”下诏重新议罪,封德彝坚持己见,太宗准备批准。戴胄说:“可以这么处罚,校尉因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应当从轻处理;如果都是失误,不应该处死他一个人。”因此长孙无忌与校尉都被免除死罪。

当时朝廷盛开科举,应考的人云集京城,有人假称有资荫冒用谱牒以求受到选拔。太宗下诏允许他们自首;不自首的,论处死罪。不久,便查出欺诈得逞的人,判案定罪,戴胄认为依法应当流放。太宗说:“朕下诏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卿如今却说应当流放,这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朕不讲信用,难道卿接受了贿赂而要减免罪犯的刑罚吗?”戴胄说:“陛下当时就杀死他,臣无法干预。既然交给臣处理,臣怎么敢违反法令呢?”太宗气愤地说:“卿只管自己守法,而让朕失信于人,是不是?这是沽名钓誉陷害主上。”戴胄说:“法令,是向天下人宣布大的信用,言语却是因一时的喜怒而随口说出的。陛下因一时的愤怒要杀他,既然知道不可行才交给法律部门,这是容忍小愤,保存大信。如果为了发泄一时的愤恨而违背信用,臣为陛下惋惜。”太宗醒悟,听从了他的话。戴胄屡次冒犯圣上,据理力争,参与处理案件都以法令条文为依据,加以细致分析,逐条指出所犯的罪行,言如泉涌,太宗更加重用他,当年,便升任他为尚书左丞。太宗怜悯戴胄家里贫穷,特地下诏赐钱十万。

二、机敏忠贞嗣子为相

尚书左仆射萧瑀被罢免,封德彝去世,太宗对戴胄说:“尚书总理国家法度,如果一件事有失误,天下就有人蒙受其害。今天没有尚书令、仆射,朕把责任寄托于卿,卿应当不辜负朕的举荐。”戴胄聪明机敏,长于决断,没有隔夜的公务。议论的人赞美他称职,说自武德以来称职的左右丞,几乎就他一人。不久,戴胄又拜授谏议大夫,与魏徵每天轮流侍奉在皇上左右。

贞观三年(629),戴胄升任户部尚书,兼检校太子左庶子。杜如晦死前留下意见,请求将自己主管的选举官员事务委托给戴胄,因此戴胄任检校吏部尚书。不过他喜欢压抑文人,奖赏法吏,当时人指责他没有学问,所以嫉妒、压抑有学问的人。

贞观四年(630),戴胄以本官参与朝政,晋爵为郡公。太宗打算修复洛阳宫,戴胄上疏进谏说:

近来关中、河外设置军团,强壮的民夫、富家子弟都去当兵,又征役夫修建九成宫,司农寺、将作监的官吏几乎征不到丁夫。离乱之后,户籍单薄,人口逃亡,一人服役,全家弃业。充军的人要求自备兵器,从役的人要求自备口粮,竭尽全家财物置办,还不够用。七月以来,大雨下个不停,临近黄河的南北田地积水过多,庄稼毁坏严重,年终是否有收成还未可知。强壮的人都去服役,赋税无法上缴,如此一来仓库储备就会空虚。如今宫殿可以遮风挡雨、容纳卫士,即使几年以后再建,也不算晚,为什么要急于兴建,给自己找麻烦呢?

太宗看过奏章,立即下令停止兴建之事。在戴胄上陈的奏章中,分析时政得失的原因,都值得一看。奏章递上去后,他常销毁草稿,保守秘密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太宗曾经对左右的人说:“戴胄对朕来说不是非常亲近的人,但是与国家相关的重大事情,他无不奏闻,这是由于他的忠贞气概激励的结果。”

贞观七年(633),戴胄去世,太宗为他哀悼,追赠尚书右仆射,追封赵国公,谥号为“忠”。因为他的住所简陋不能祭祀,诏令有关部门为他立庙。还娶他的女儿为道王妃。房玄龄、魏徵与戴胄关系好,每次走到他生前去过的地方,无不哀伤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