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乔布斯传
3575600000018

第18章 王者归来,重启苹果的辉煌时代(1)

1.每况愈下的苹果公司

1985年乔布斯离开苹果计算机公司后,斯卡利成为苹果计算机公司的掌门人。在他领导苹果公司的8年时间里,苹果计算机公司实现了年收入从8亿美元到80亿美元的跨越,尽管如此,苹果计算机公司仍然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正是个人计算机在美国普及的黄金时期,这期间,计算机的使用从一小批计算机爱好者、专业人士和部分公司逐渐普及到大众,成为商界、教育界和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其市场规模也扩大了好几倍。但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却从20%下降到不足8%,这意味着广大的市场都被PC机占领了。同时,PC机的主角也从当初的IBM转变为惠普、戴尔、康柏等厂商,他们最初只是生产IBM的兼容机,后来随着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不断扩展,生产计算机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Intel和提供操作系统的软件供应商微软成为了硬件和软件领域的主导厂商,这使他们的技术成了PC机领域事实上的标准(这一标准有时被称为Wintel),大量以其产品为配置的个人计算机厂商如惠普、戴尔、康柏等成为了主要的PC机供应商。随着这一阵营的逐步壮大,苹果计算机公司采用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和非Intel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逐渐失宠,虽然苹果公司有比较先进的技术,但因为没有开放自己的技术标准,再加上过高的价格,使苹果的产品消费者只局限在一些专业用户领域,这进一步降低了其竞争力。率先开发出先进操作系统的苹果公司却被其模仿者微软超越,苹果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Macintosh计算机推出后,微软很快就开发出了自己的图形用户界面——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预装系统的策略,微软很快便用这一操作系统占领了PC机市场,使其成为广大PC机用户的首选系统。再加上市面上与Wintel标准兼容的大量软件供应商提供的应用软件产品,更增加了这一操作系统对用户的吸引力。

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迅速兴起,以网景、Yahoo和Google为代表的网络新贵成为这一新兴领域的领跑者。为了追赶这一潮流,避免在这一前景无限的领域被后起之秀击败,微软针对网景开发的领航者上网软件推出了探索者(即我们熟知的IE浏览器),并将之捆绑在自己的Windows操作系统里,这样,微软很快在这一领域成为可与网景匹敌的重量级对手。而为了在网络搜索领域与势头强劲的Google竞争,微软曾不惜血本意图收购Yahoo公司,想借助Yahoo的搜索工具与Google抗衡,但最终却没能得逞。

当PC机阵营在一系列新兴领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较量时,我们却看不到苹果计算机公司的身影,苹果已经在个人计算机领域日渐式微。

斯卡利执掌苹果公司的这些年,他的战略很明确,就是提高苹果计算机公司的赢利。这一切本没有错,但却没有很好地把握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发展趋势,不知道什么对于苹果计算机公司的未来最重要。他并没有改变此前苹果计算机公司的策略,仍然坚守着自己多少显得有点另类的Macintosh计算机,并且没有降价的打算,这使其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逐渐被挤出了主流个人计算机市场,这对苹果计算机公司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苹果计算机公司是以生产个人计算机起家的,这是其主要业务,如果将自己的主要业务做到这个份儿上,那么这个技术先进的计算机公司又会有什么前途呢?

1992年,为了扩大赢利,斯卡利上马了他设想的个人数字助理器项目,他将其称之为“牛顿”。个人数字助理器(PDA)是一款个人随身携带的智能机器,具有个人组织和通信功能,它能取代日常的日记,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日程,是商务人士用来辅助自己工作的设备。它内装Newton OS智能软件和ARM610RISC处理器,具有先进的手写识别功能。

个人数字助理设备是斯卡利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是当时媒介融合概念的第一个践行者,他认为计算机时代的未来不会慢慢演进,而是会来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同时他提出“我们已经从工业时代迈向资讯时代,从物质时期步入心智时期”,认为信息技术将改变整个世界,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方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时代将进步得越来越快。现在看来他是对的,应该说斯卡利是位很有远见的领导者。他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终端将集通信功能、计算功能于一身,终端将成为人们进入未来互联、智能时代的接入口,控制终端就能获得信息时代的最大商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个人数字助理”这一概念,并将之付诸实施。这个概念在当时非常先进,但却有点远离现实,“牛顿”是当时唯一一种这样的设备,在人们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一概念的时候就贸然研发产品并将之推向市场,显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而且就连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工程师们都不知道在技术上是否可行,但斯卡利是苹果公司的主宰,工程师们只能去试一试。结果研发出来的产品不仅花费了大量资金,而且其技术非常不成熟,系统运行缓慢,手写识别率低,而且体积较大,并不能满足便于携带的要求。高达900美元的价格也让不知其为何物的人们望而却步。到1993年年末,“牛顿”总共只卖出了12万台,与苹果定下的销量目标相差甚远,结果这一项目再次面临失败。

斯卡利虽然对时代的发展趋势有宏观上的把握,但由于对技术不精通,不知道先进的概念在当时是否具有可行性,对于市场也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贸然上马“个人数字助理”项目,很难摆脱失败的厄运。这也导致了斯卡利在1993年10月离开苹果计算机公司。

接替斯卡利的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斯平德勒。他是个不爱说话的典型的德国人,人称其为“柴油机”,因为他每天工作长达18个小时。虽然斯平德勒工作努力,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他没有认识到苹果计算机公司的真正问题所在,他在位期间,没能改变苹果老产品没有销路而又没有能够带来收入的新产品的局面。他一开始企图用降价来推动苹果计算机的销售,当这一招没有效果时,他只好通过降低开支、缩减成本来延缓公司的衰退。先是取消苹果员工的各项福利和津贴,取消各种晚会和派对,不再为员工提供工作餐等。后来,面对持续的亏损,他开始进行裁员,一轮又一轮的裁员弄得苹果内部人心惶惶,没人知道下一轮裁员是否裁到自己头上。裁员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斯平德勒又没有其他有效的策略,这时他想到了收购,他与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接洽,希望他们能够收购苹果计算机公司,后来双方的谈判失败,这时董事会已经对斯平德勒彻底失去了信心,斯平德勒最终被董事会解除了职位。

1996年,当乔布斯听说斯平德勒要卖掉苹果计算机公司时,他震惊不已,他一手开创的、曾经风光无限的苹果计算机公司竟然被这群家伙弄到如此地步,想到这里就心痛,于是决定做点什么改变这一切。乔布斯对苹果计算机公司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创立者,曾带领苹果计算机公司取得了一个个的巨大成功,苹果计算机公司也让年轻的乔布斯成为亿万富翁,成为美国人眼中的英雄,成为当时的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可是,失去乔布斯的苹果计算机公司现在竟然沦落到要被卖掉的地步,乔布斯当然不能容忍,他要亲自出面改变苹果公司的命运,他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苹果计算机公司。于是他立即跟苹果计算机公司的董事吉尔·阿梅里奥联系,声称只有他才能拯救苹果公司,可阿梅里奥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他自己可以改变苹果公司的命运。

阿梅里奥在1994年11月加入苹果公司董事会,此前,他曾是国家半导体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国家半导体公司面临巨额亏损时,阿梅里奥临危受命,被董事会任命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梅里奥一上台就对国家半导体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施行重组、裁员、改变战略、上马新项目等一系列措施后,国家半导体公司成功摆脱了亏损,再次实现赢利。所以,阿梅里奥对自己很有信心,显然,苹果公司董事会也认为阿梅里奥是最好的人选,因此于1996年2月任命阿梅里奥为苹果计算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阿梅里奥很清楚苹果计算机公司面临的问题。公司的产品质量差,曾有一款机型发生过严重的爆炸事故,幸好当时使用者不在场,但此事却被媒体曝光,媒体纷纷评论道:“苹果一向以高品质和高价格著称,却连安全问题都没有解决好,这让人们不禁对苹果品牌产生动摇。”媒体的批评给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由于长期没有推出畅销的产品,苹果计算机公司的收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使公司的现金流处于不良状态中。同时,苹果计算机公司的高层对未来的市场趋势没有正确把握,导致产品开发战略一片混乱,没有重点。

阿梅里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为了强化产品质量,他大力实施“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质量管理流程,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可靠性和质量担保部门。出于进一步降低开支的考虑,他再次进行裁员,砍掉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和部门,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同时,他认识到,苹果计算机上装配的操作系统现在已经变成一堆冗杂、混乱的代码的代名词,它经常出现故障,而且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要了,这是导致苹果计算机销量一直委靡不振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只有开发出一个新的能够顺畅运行并简单易用的操作系统,才能扭转产品滞销的局面。他的这一判断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同,可当他们开始组建新的操作系统开发项目时,却发现苹果计算机公司现在已经没有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优秀工程师了。操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软件工程,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师协同作业,可经历几轮裁员的苹果计算机公司现在已经元气大伤,没有适合的人才能够领导这一庞大的工程,也没有足够多的优秀工程师能够参加这一项目了。这时,他们被迫把目光投向了外面。

苹果计算机公司现在已经风光不再,长时间的低迷和一次次的裁员沉重地打击了员工的士气,不仅中下层员工如此,就连高层领导对于苹果公司的现状也是束手无策,苹果的前途看上去一片黯淡。虽然领导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苹果公司依然没有多大起色,最终又回到了裁员这一死胡同中,苹果的命运似乎已经无法挽回,人人都对前途悲观失望。同时,苹果计算机公司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进取精神,一方面推出的一个个新产品都遭遇了失败,所有人都开始害怕失败,苹果也已没有承担更多的失败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幅裁员也让大量人才流失,公司已经没有足够的人才基础了。

当苹果计算机公司宣布将寻找合作伙伴为其开发新一代操作系统时,吸引了不少软件供应商,其中就包括微软公司。但苹果计算机公司不会选择微软这个老冤家。苹果计算机公司一直认为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是抄袭其Macintosh机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为此,苹果计算机公司已经与微软打了许多年的专利侵权官司,他们如果选择与微软合作,那就等于承认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没有侵权,此前的努力也就白费了,没有一个苹果员工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后来,又有其他的软件供应商前来与苹果计算机公司洽谈合作,但却没有一个公司能开发出达到苹果公司要求的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