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掂量:王蒙最新演讲录
3631400000014

第14章 《红楼梦》的文学案例(3)

刚才李延青同志介绍我写过庄子的书,现在成语里好多都是从庄子那儿开始的。我们现在解释庄子的成语和庄子原义比较,我们已经低俗了很多。比如螳臂当车,庄子用的。更早,还不是庄子,是《列子》里已经有用的了。可能是在庄子之前,螳臂当车这个故事是齐庄公打猎,进入了螳螂的领地,看见个小螳螂非常愤怒,举着两个大腿来阻止齐庄公的车队和马队。齐庄公的车队规格也低不了,还有马队,齐庄公一看非常敬畏,说你看虽然螳螂小,但它不怕我,不怕咱们的车子,它不惜用生命做阻挡,这样,这是英雄。这加上我的解释,躲开点,绕道,把这个地方留给螳螂。这是原来的故事,这是英雄形象。现在是完全贬义的词,比方革命者要革命,你反对革命的,说你那是螳臂当车,把它变成一个滑稽、可笑、自不量力,变成这样的意思。又比如朝三暮四:养猴的人,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四个橡子,这个猴不干,闹。后来养猴的人想,反正一个猴供应量就是七个,那就改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就不闹了。

庄子的目的就是说什么事并不用争,是齐物。因为闹来闹去,弄来弄去,不过是横着竖着、用我听到的俗话,是“背着抱着一样沉”,这么说那么说,到最后谁也比谁好不了多少。现在说成一个人靠不住,男人朝三暮四女人不敢嫁他,早上和三在一起,晚上和四在一起,根本靠不住,一天七个小时他就换了一个;女人朝三暮四男人也不敢招,完全是这个解释,完全变了。尤其“呆若木鸡”,它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境界,说是人对外界的事物无反应。那个地方斗公鸡,中国几千年到现在还斗公鸡——河南有,养一只鸡,买来的时候,非常勇武好斗,用赵本山的话,就是一见别的鸡就嘚瑟,养一段就不同了。又养了一段时间,进入高级班,这个鸡一过来,呆若木鸡,它的眼皮往下,头垂着,跟谁也不看,一声也不吭,说行了,这个功夫可以了,这是庄子的理论。别的鸡走过来,它呆若木鸡,看都不看,别的鸡耀武扬威,等别的鸡走近了它,它微微一歪头,就这一下,那只鸡就浑身是血趴地上不能动了。可是现在是形容一个人傻的、笨的。什么东西在传播过程中就俗化了。很多时候是降低的,也有提高的,不光出自《庄子》。像焦头烂额、争先恐后,现在故事和原来的完全两码事儿。中国成语故事,什么叫焦头烂额?说的是《汉书》讲的,“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就是说一个人家里很多火灾的因素、不安全因素,他的好朋友就说,“曲突”就是烟囱不能直着往上,这样火苗一下就出来了,你要多几个弯,才能不引起火灾;“徙薪”就是说柴火离火源远一点,不能太近,要不危险,一个院子你挪那头去。这他不听,发生火灾了,那就是说有的人帮着救火,把头发也烧了,脑袋也烧了,所以焦头烂额了,主人感谢这些救火的人。而对他最早提出警告的人,向他指出有火灾因素的人全都忘了,它指的是这个。

所以玉在这个故事里,逐渐地通俗化、低俗化、狗血化,对于文学来说,可能是另外有一种意味。传播当中原来低级的,或比较低级,而变高级的故事也有。我听台湾地区的梁文道讲,我们读莎士比亚,最高级的故事就是《哈姆雷特》,就是存在还是虚无,存在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这太深刻,梁文道说,看英国人写戏剧历史,“Being or not being,that's a question”,这是一个微黄的说法,相当于汉语意思的“今天咱们干还是不干”,每次演到这儿时,老百姓就举着手说:“干,今天就干!”想的绝对不是存在和虚无,和存在主义没有关系,和灭亡也没有关系,和生死大义也没有关系。玉在流传过程中会面目全非,以至于学问高深到胡适那儿,根本就不开窍,认为玉是曹雪芹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表现,曹雪芹怎么受到良好的教育?送到美国留学,需要有一个博士学位。很奇怪,如果曹雪芹到美国留学了,获得博士学位了,那《红楼梦》也就没了。

我再谈两个话题。一个是写得很怪。薛宝钗和林黛玉总合到一起写,“玉在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停机德”是薛宝钗的行为,各个方面又非常符合道德修养。薛宝钗是一个文化化和道德化的人,而且这种文化化和道德化,已经成于中而形于外,她很自然,她不是假装,如果我们把薛宝钗理解成假装,那就是因为我们本身和这种文化的索求距离得太远。一个人做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一个讲道德讲文化的人不能说是假的,有假的,有伪善者,也有真善人,有真的和道德融为一体的这种人。“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他总是往一块儿写,以至于产生了1952年关于《红楼梦》的批判和讨论。俞平伯就说这两个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人,当时我们认为他非常反动。薛林二人,一个是维护封建,一个是反对封建——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曹雪芹接受过任何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无法想象曹心目中典型人物的理论,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典型环境,他没有这些概念。但是呢,作家所描写的人物,除了反映论的这一面,社会上存在性情、性灵型的人物。所谓性灵型的人,比较自说自话,比较敢于向社会挑战。性灵型的人以外,还会有另外一人,文化化、道德化、礼仪化,举止文明,无懈可击的这种人,他的表现在很舒畅地表达自己个性的方面,不太足不太够,但也并不是伪装。

除了这一面还有另外一面,从创作主体,有时候写的各种人物,都代表着自己的性情不同的侧面和不同方面,因为这样类似的故事,在全世界都有,不只是一种,不只在曹雪芹的书里。而一般的读者都喜欢性情化的人,比如《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和她丈夫之间。安娜本身由于渥伦斯基的追求,使她陷入一个感情矛盾之中。她是一个非常富有强烈的感情——用现在的话,是一个情商太高、过高的女人。而她的丈夫非常注意做事行为合乎礼法、维护尊严、维护面子,尽可能地减少一切的伤害、一切的损失。和《红楼梦》不同,《安娜·卡列尼娜》看完以后都同情安娜,没有人同情她丈夫。而《红楼梦》就变成了尖锐的争论,喜欢林黛玉的一派和喜欢薛宝钗的一派就不一样,就有这种问题,人类有了社会就有这种问题。尊重社会的规范,尊重人和人之间的文明和礼仪,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闻、勿问,有时人们觉得要假模假式,作状才是一个文明的人。

解放以后,有一种把《红楼梦》里的人物按阶级划分的,当然最坏的是王熙凤、贾政、薛宝钗、探春、袭人等,都是坏的;非常有学问的王昆仑英明地指袭人是贾母安排在贾宝玉身边的特务,监视贾宝玉的行为。这也是一家之言,也言之成理,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常不同的思路。

在曹雪芹写的人物里,面临一个悖论——性灵、性情与文化的悖论。他喜欢性情中人。但你光是性情中人也不行,薛蟠也是性情中人,恶搞的始祖,对他没有任何的文化约束,说话粗鄙不堪,脏话连篇,想打人就打人,人命出了多少条。这也不行。你无法设想人类生存下而没有任何文化的调解、梳理、引领、约束、监督、控制。在中国,就是皇帝做事也必须符合一定的礼法。到现在为止,你可以说林黛玉是性情人,薛宝钗是文化型、道德型。从这个角度解释,曹雪芹对理想女性的想法,他觉得非常难,偏于性情就疏于文理,偏于礼法而性情无法表现出来;对自己的控制太完满了,让自己也觉得很遗憾,真实思想你都不知道,他没有不高兴的时候,该微笑一律微笑,这也很要命。这是《红楼梦》与众不同的地方。

最后我再讲点,关于高鹗的后四十回。

有人对高鹗的后四十回彻底否定,这事我也想不通。从理论上说,续写不可能。除非纯故事性的可以,写一个案子,你比如音乐剧里《悲惨世界》是有续写的。但是音乐剧续写,没听说长篇小说可以续写,不但别人写不可能,自己给自己续写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从1953年11月十九岁时开始写作,到现在六十年整。到现在就是给我十亿创作基金,我也不可能为《青春万岁》写出任何一章一节。第二,实践也不可能。第三,美国有一批专家,用电脑统计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常用语气词、助词、语言的构造,像测验人的笔迹一样,测试文迹,测验文章写的路子,发现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相同,这也是不可思议。还有一条说,从接受学上,从发现到认定而被公众所接受,最后才论证不是曹雪芹的原著,是胡适他们考证的结果。但是,此前此后,除出版业,发行上大家接受的都是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本,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曹雪芹写前八十回是奇迹,高鹗写后四十回也是奇迹。如果说曹是天才,高鹗也是天才,见仁见智。

后四十回写得怎么样?我的体会是,越是好的长篇小说你越没法结束。世界好多事都没法结束。《圣经》说,怎么创世?这好写,一共七天。上帝曰,应有光,太阳出来了,月亮出来了;上帝说,应有水,海出来了,河出来了;上帝说应有草,应有动物,应有人,有了人,就热闹了,什么事就都有了——希腊神话出来,中国神话出来,黄帝大战蚩尤出来了,三皇五帝、唐尧虞舜出来了,夏桀商纣出来了,罗马帝国出来了,等等。你要热闹到今天还怎么接着往下写?替上帝写一个结尾?最后这个世界怎么结尾的?我看《红楼梦》,写到八十回,这个小说已经成了精了,曹也成了精,已经管不了,谁也管不了。谁替他写回去?高鹗算勉强把它收住了,否则你就没法收了,根本写不下去了。我对《红楼梦》有特殊的感情。长篇小说写到成了精的这种程度,像《红楼梦》看多了说话口气都不一样,和现代不一样,《红楼梦》把儿化音都说成子:你说,我喜欢这口儿,可是贾母说,我得闲了,我吃口子,说等会儿等会儿,在《红楼梦》里说成等会子。河北是喜欢说子的,我小的时候家乡南皮说过会子,现在儿化厉害的是普通话、北京话。可巧你就来了,《红楼梦》就这么说。这个词我原来不太会写,我家爱说,我的父母说羊肉挺好,说这味儿真爨,天津这么说,河北也这么说,《红楼梦》也这么说。

《红楼梦》是一部成了精的书,一百二十回做得还是不错的。不要听专家的分析,我感觉最恐怖的是拍电视剧请红学家参加,另外设计四十回,就算你考证出来是正确的,谁给你提供细节?后来的我没看,前边大家反映比较好的是看到第一版的《红楼梦》电视剧,看到贾被抄家,刘姥姥来救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刘姥姥一出来我就想到小兵张嘎他奶奶,老贫农的形象就出来了。

我们从《红楼梦》这么一个文学作品联想到,如果把一个作品写好了,能有多么好,多么吸引人,多么让人牵肠挂肚,多么深,你挖不完,你琢磨不完,体会不完的。它给你人生的体会、哲学的体会、感情的体会、沧桑的体会,没完没了。

用闲聊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点读《红楼梦》的时候对我们国家的、传统的、小说的、文学的,这样一种感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