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掂量:王蒙最新演讲录
3631400000013

第13章 《红楼梦》的文学案例(2)

当然里面又加了一些佐料,贾宝玉有石头,薛宝钗有金锁——是后天和尚道士送的,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贾家请的老友张道士——在清朝有人考证说张道士和贾母说话和任何人都不一样,所以考证说张道士曾经是贾母的男友、相好的——又送给贾宝玉一个大的麒麟和一个金锁。这里面的道具很全,解决不了、分析不清,它牵挂你的心。北京有句俗话,而且不是最好的话,叫“闹心”。你想到玉会闹心,旁边有一金钗你闹心,又出来一个麒麟你更闹心,又出来一个金锁你还是闹心,人活一辈子是相当闹心的事情。生命寻找它对应的自然、对应的物质是非常闹心的事情,这也是贾宝玉的故事吸引人的一个东西。你的小说写得好吗?有能解释的部分必然还有死活解释不清楚的部分,只要这个书存在,这个话题就永远存在、永远解决不清楚,这就是贾宝玉、石头、金锁的魅力,表现在这些方面。

第三,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我过了七十九周岁了,我大概是从十二岁开始读《红楼梦》的,我也不知道读了多少次了。我最有兴趣的话题,是我非常希望在座的朋友对这个也有兴趣,我希望有可能的话,咱们每人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一块儿合着出一本书。就是贾宝玉见到林黛玉时为什么要摔玉?

书的开始先写大荒山、女娲补天,从远及近写到贾府、写到林黛玉被贾雨村从苏州带来贾府,因为黛玉的妈妈也是姓贾的,是贾政的妹妹,得病死了,她爸爸林如海一个人在苏州做官,看护也有一定的困难,就委托贾雨村把她带来。当时林家阶级地位要低得多,林黛玉到贾府看到的气象远大过林家,她很小心,丝毫没有娇气、没闹脾气的情况,她非常注意入乡随俗,不管见到谁都非常客气。比如写到吃饭,他们像在广东吃饭,吃完后茶就上来了,大家就在那儿喝茶。林黛玉想在苏州时林如海教导是刚吃完饭不要马上喝茶,要过一会儿再喝。这个方面比较符合现在医学养生讲的,吃完饭就喝茶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但林黛玉看这边吃完饭就上茶,大家都在那儿喝茶,她也就跟着喝。林黛玉并不是个任性的人,她很注意。写到王熙凤的出现,风风火火、生动活泼,见了林黛玉又抹眼泪又夸奖的——她在待人接物上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又热情又收得住。接着贾宝玉就出来,他一出来整个一公子哥儿,那太神气了。贾宝玉完全是一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过来后就盯着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现在这个说法不新鲜了,比如说一男生见一女生,对她很有兴趣。但在当时这个说法不普遍,而且是一个比较高级、比较高层次的欢迎表妹的晚饭,贾母是老祖宗,她在那儿一坐是不能开玩笑的。然后贾宝玉接着问黛玉:“你叫什么名字?”黛玉说:“我叫黛玉。”问她有没有其他名字——表字,黛玉说“没有”。马上贾宝玉就给林黛玉起名字。给人起名字,这是皇上的习惯。如果是皇上给起名字那个恩典就大了,再普通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一般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爱给人改名字。到这时候,贾宝玉就问:“妹妹可有玉?”黛玉问他:“你有玉?”他就拿出自己的玉。林黛玉那时候很客气,她就说我哪儿有玉啊?你这个玉我早就听说了,你这个是稀罕玩意儿,是凡人没有的,你是衔玉而生的,你这么高级的人才有,我们怎么可能有玉呢?贾宝玉听了像是疯了一样拿玉就往地上摔、拿脚踩,嘴里还说:“早就说我这个是坏东西,如今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就没有,我要这个玉干什么!”他痛苦得不得了,像是疯了一样。他闹得很厉害,解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了。贾母亲自来扯谎、来虚构。她马上编了一段小说,说你这个林妹妹本来有玉,她妈妈给她的,她珍爱异常,这块玉代表黛玉的亲妈,她妈妈不在了,她就把这块玉陪葬、殡葬,陪着她的妈妈了,她不愿再提这个事儿,这是一份无限哀思。贾宝玉一听这样也合乎情理,就不再提了。这段描写我极有兴趣,我已经为这段描写思考了六十年了,我希望各位给我一个答复,你愿意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有这样的解释:从象征意义上好解释,恰恰是在玉的问题上,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地位、身份、级别不同的一个表现。贾宝玉的有玉成了他身份高于常人的一个证明。北静王见到贾宝玉问这个事儿时,“那位衔玉而生的公子来了没有,王爷要看玉”,贾宝玉很恭敬地把玉呈送给北静王,王爷看了以后称赞不已,真不是凡人啊,真是高级人物啊,真美丽、真好看、真晶莹!这样,一个有玉一个没玉就变成林黛玉和贾宝玉最大的心病。从这个有没有玉的问题上,两个人的心病就开始了,两个人的差异就开始了,两个人不幸福的爱情就开始了。所以说,这个有玉无玉兹事体大。这证明两个人不在一条起跑线上,证明两人不管怎么相爱也白爱,活活地痛苦,有情人难成眷属。因为一个有玉一个没玉,这就是阶级地位的象征,这就是各人背景不同的象征,这就是两人不能在一个起跑线上走路、不可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原因。这样一条线,这样的解释我觉得能解释得过去。但是作为小说行为的解释不够,怎么会又哭又闹的?而且吃着饭时又很快解决了?那时候不能说是两人一见钟情,那时林黛玉大概十一岁,贾宝玉十二岁,这个情况那时候不能完全解释。

贾宝玉任性,贾任性对林有一种高度的求同的心理,他希望林黛玉很多地方都和他一样才好。我长得好看你也好看,我有玉你也有玉。长相这点他做到了,林黛玉长得很好,眉清目秀,绝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人。贾宝玉很重视人的相貌,他一见秦钟,觉得秦钟长得那么帅,自己就像泥猪癞狗一般,他多谦虚。他对秦钟还具有某种同性恋的色彩。见到一个相同性别的人非常帅、非常俊、非常smart、非常handsome,见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我年轻的时候担任过团的工作,处理过同性恋的问题——他有这种心理,我太了解了,他马上把自己谴责得不得了,注重相貌,注重举止。他一见到林黛玉,虽然大的电没来,但有一种认同和求同的愿望,这个有可能,没有道理可讲,就是希望两人一样。我现在回想,这跟小孩子在一起互相问的问题,尤其是这两孩子关系好,相当像——我有一个妹妹,你有妹妹吗?那我也有妹妹。有的时候,甚至两边以自己有什么感到骄傲。说我们家有银筷子,你们家有吗?他说我们家也有银筷子,他就很高兴。说我们家吃饭的碗特别大,你们家有吗?说我们家没这么大的。带有同质色彩,高度求同的心态,这个我也能理解。我甚至想到,走到歪道上,想到也可能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里面。贾宝玉觉得自己多了一件东西,所以要把它摔掉,要把它踩碎,要把它破坏。

就是这样我仍然非常不满意,非常不理解。于是我继续深入钻研,我找到了一个思路,逆向思维。怎么逆向思维呢?让我们设想一下:贾宝玉拿出自己的玉来了,林妹妹你看我这个玉好玩不好玩?林黛玉说真好看呀,真不错。贾宝玉就会问,那你那块玉呢?黛玉说我那块玉在这儿呢,在这里摸半天,在里面摸出一个包来,把包打开,说这是我那块玉。贾宝玉说你的玉和我的一样呀,真好呀,玉石万岁,兄妹感情万岁,宝玉万岁,黛玉万岁,皇恩浩荡万岁,有玉者皆成朋友万岁,亲情万岁!他就变成狂欢节了。他们的见面就不是一个有玉一个没玉、拿玉往地上摔了,你也有玉我也有玉,你也快乐我也快乐,你高级我也高级,你富有我也富有,你多情我也多情——上哪儿找这么好的事儿去呀!我都想跟着狂欢,“玉石狂欢节”。但是人和人之间永远有某种遗憾,合不合逻辑没关系,但它永远存在。我就为这事遗憾,我有一个最喜爱的异性朋友,她左眼大右眼小,我右眼大左眼小,这就是遗憾,我就希望我也变成左眼大右眼小,这可能吗?这哪有什么道理。它就是一种感情,越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就越会丢失这一切、会碰到坎儿、会碰到阻碍、会碰到差异、会碰到壕沟、会无法交流、会无法沟通、会有无法结合的恐惧,一种真正的美好的感情绝对带着恐惧,感觉这种感情不可能一辈子而经常苦恼、痛苦。如果你活五十岁,那年头的人活得短,那在五十年里可以碰到一次;那你要活到一百零二岁,那一百零二年可能碰到两次;你要是活到三十八岁,那你一次也碰不上,一辈子没有这种激动,一辈子和哪个异性没有激动过,你就没有激情,你就没这个福气,你就一边儿待着去吧。

这是我到今天的一个解释,我希望我们大家,特别是在座写小说的人都来想想这个问题。我在别的地方讲课说到这些,有人说那可不行。他从理论上分析,贾宝玉摔玉是因为对封建主义有反感,对贾家的财产也不感兴趣,不喜爱财产。他把贾宝玉说成农民领袖了。贾宝玉怎么不喜欢这财产呀,他曾经和林黛玉说过这个话,林黛玉说听到家里的人议论,贾家的财务有那些困难,贾宝玉说,别管它,再困难也缺不了咱们俩的。他没有说把这个财产全部拿出来做慈善事业,他没有想把封建阶级推倒,他没有这种思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兴趣的话题,我非常希望在座的各位和我一起研究这个话题。

玉后边又有很多故事,后面有些故事有点狗血化。尤其是到后四十回,玉突然丢了,贾宝玉又要砸玉,家人护玉。林黛玉已死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了,在怀念林黛玉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玉,觉得自己的一切不幸一切痛苦和玉有关,拿了一个榔头要砸这个玉。薛宝钗和花袭人保卫玉不被砸而斗争,没让砸这个玉就丢了。丢了以后就悬赏,找玉,来了多少人听说这个玉,都来假冒伪劣、山寨版这个玉想要钱。这个让人看到读到这儿后,觉得兴味索然。一个玉的故事,是不是高鹗闹的,我也闹不清,但是至少让你感觉到玉一下子变成了这样一个俗物,一个玉上洒这么多的狗血。出来山寨版、出来砸、又丢玉、又找回来等等各种各样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至少不完全是写作上的后力不济,也不完全是高鹗续作、并非曹雪芹原作所造成的。这说明一个问题,很多美好的事物和很多美好的幻想,经过时间的消磨,经过你传我我传你,经过传播后会庸俗化、流俗化、低俗化,它会虎头蛇尾,文学上这样的事太多了,例子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