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掂量:王蒙最新演讲录
3631400000012

第12章 《红楼梦》的文学案例(1)

2013年9月17日在河北省作家协会的演讲

我今天想谈谈《红楼梦》里面的几个文学案例。里面有些理论性或概括性的东西,以《红楼梦》做例子,有许多有趣的话题,我讲的过程中欢迎大家随时提出疑问,讲完后我们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换意见。

我先从《红楼梦》的书名说起。我们每个人写作的时候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半天想不出好的名字来。书里自己也说,有一个比较老的名称叫《石头记》,脂砚斋评点的也叫《石头记》,苏联的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的远东研究所彼得堡分所,它那儿有一个手抄本是毛笔抄写的,也叫《石头记》。我去那儿时也见过,很宝贵,我们国家也出版了它的影印本。现在最普遍用的是《红楼梦》,还有一个名称叫《金陵十二钗》,不是严歌苓原著、张艺谋导演的那个《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比较有卖点,可是没见哪个书店用这个名字来出书。

我在澳门住宾馆的时候,它那儿有一种圆的茶托,上面画着林黛玉,附几个字或者一首诗,薛宝钗、晴雯、探春、秦可卿等十二个人都有。但这名称里面有很大的遗憾,它变成女性小说了。《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女性,而《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贾宝玉虽然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但对他的性别并没有产生怀疑,他还是一个男性。另外还有一个以男性名字叫的《情僧录》,这个名字的版本,我曾经在文章里提到有点带“洒狗血”的味道。中国过去的文人,对于一篇文章,有时候为了吸引眼球,用一些相对稀奇古怪的、荒诞不经的东西来涂染它的颜色,被称之为“洒狗血”。叫《情僧录》也非常片面,情僧讲的是贾宝玉后来出家了,出家了是不是僧,没有那么明确,他亦僧亦道,不一定算僧。这样的话,他的爱情故事都是在没出家之前,情僧带有“花和尚”的意思,得是出家以后连连出现一些绯闻、一些事迹,这样的话可以叫“情僧”。一叫“情僧”的话,就把《红楼梦》里一片姹紫嫣红的女性放在了一个从属的地位,和小说的原意不合。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看过一个版本,已经是铅印的了。那时用的是很薄的纸,是一种对折叠过来的,只能印一面,纸很薄,那一面的铅字就能透过来,所以是叠起来的,看起来也是很厚的一本。名字就叫《金玉缘》,它突出了“玉”是贾宝玉,“金”是薛宝钗——她那个钗是金的。这个更和原义不符合了。这里面恰恰描写的、最感动的本来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而林黛玉是没有金也没有玉的,她什么都没有,所以《金玉缘》离书的原旨就更远了点。

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香港比较喜欢摆一些文艺的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和一些书——它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如果显得呆板的话——它希望加一些佐料。比如说当年有一部表现美国左派的怀旧电影《The Way We Were》,我们这儿一般翻译成《往日情怀》,要是硬扣字来翻译呢,是《我们从前这样生活过》。但是这部影片在香港上映时就改成了《俏郎君》。这毫不相干的,因为那个男演员长得特别帅,而女演员长得不好看,歌唱得好。在这个片子里面讲的是左翼知识分子的情谊,写得很感动人。香港的娱乐节目,引导观众研究丑女与俊男的爱情故事,丑女弄好了也能嫁给俊男,俊男也会爱上丑女。更早我知道我觉得很离奇的,苏联一个非常老的作家叫卡达耶夫,他写过一本书《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这个书很难卖的,它作为党员教材还差不多,作为小说非常难卖。后来拍成了电影,很有名的一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起名叫《孤村情劫》,它讲一个很偏僻的村落里爱情劫难的故事。

所以说,我们在《红楼梦》的题名上看到有时候书名也很好玩儿,我个人认为《石头记》的名称最好,下面我还要讲到“石头”的故事。但最好的名字并不是最成功的,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仍然还是《红楼梦》,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没有认真地出几部就叫《石头记》的《红楼梦》。

第二我就开始谈“石头”。

《红楼梦》是本书的起止点,一上来先讲石头。从石头我们研究一下,它是《红楼梦》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入世、出世的慨叹。它编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说女娲补天的时候,用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来补天上的大窟窿,结果用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就把天补好了,就留下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不得入选。没有被选中,这块石头没有它的地位、没有它的作用、没有它的工作、没有它的职业,属于失业的一块石头、长期待业的一块石头、不为世所用的一块石头,所以这块石头就日夜啼哭、悲泣不已,非常痛苦。这块石头后来就变成了贾宝玉,所以贾宝玉出生时带着一块石头。这上头的逻辑有点矛盾,因为石头变成了贾宝玉,贾宝玉为什么脖子上又出现一块石头?那不等于大石头上套一块小石头吗?但是中国人不太讲这个逻辑问题,所以也没人讨论这个问题。

这里面我有一个发现,到目前为止我在别的红学家文章里没有看到过。别的红学家说贾宝玉最痛恨的是儒家这一套,就是读书、要求学、要修身齐家、要治国平天下、要在朝廷里——用现在的语言是要在体制内——找一个位置,然后你就会对社会有贡献,你还能光宗耀祖。里面处处描写贾宝玉的这种痛恨。贾宝玉管这种人叫禄蠹,禄是指国家给的俸禄、国家给公务员的钱;蠹是蠹虫,是咬书吃书或者是在米里长的虫子。贾宝玉在这方面态度特别坚决,特别激烈,以至于连史湘云劝他该认真地读点书,贾宝玉立刻翻脸。贾宝玉本来对貌美的女孩是从心里爱得很的,可是一说要好好读书好好上进的话,贾宝玉就气,气得要死要活的。他就说:我不是这种人,想不到妹妹你也学得这种禄蠹的声调来这样跟我讲话,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离我远点,我全身的味道都不是读书求上进、体制内谋差事这样的,你挨我近了别受到我的精神污染!贾宝玉说到这些就特别尖锐。

这里面发生一个矛盾:他的前世、他的根基、他的背景是一块不被世所用的石头,他的痛苦、他的反感并不是对体制有反感。贾宝玉谈不上对体制有反感,说到他反封建很有限,他淘气谈不上反封建,不能把他算上是反封建。贾宝玉见了北静王很高兴,不知怎么拍马屁好了,把北静王送的东西转送给林黛玉,但林黛玉“啪”地就扔了说“不要这种臭男人的东西”——林黛玉也不是因为反感体制,她为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回来省亲的时候作诗,诗里这样写道:盛世无饥馁,何必耕织忙。意为这样的太平盛世,农民何必忙着去耕地和织布,太平盛世皇恩浩荡啊。所以说林黛玉也没有反过封建,但是林黛玉为什么见到臭男人的东西就愤怒啊?一是因为她有清高、贞洁的观念,非常严重,摆出一个除了自己知己之外,视其他的男人为病毒的一种态度;另一原因是,她那时已经自觉不自觉沉浸在对贾宝玉的爱情里。一个小女孩见到自己爱的人不知怎么闹好,她要撒娇、她要发火、她要哭,就像个孩子一样。因为我有三个孩子,小孩子在幼儿园时高高兴兴的,一到周末爹妈接的时候就会闹,不折磨死你他决不罢休的感觉。所以说林黛玉见了贾宝玉就要折磨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现在反过来说,贾宝玉不反封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原因呢?只能有一个解释,贾宝玉的前身太希望自己在“补天”的伟大事业中、在体制内有一个位置有所作为,所以“昼夜啼哭、哀泣不已”。用“哀泣”不太合适,北京话叫“坐下病根儿”了。他坐下病了,他生下来后一听要上进、要找工作、要找位置、要去赶考、要有个名次、要混个一官半职、要混个身份,他就浑身发抖完全失望,他都要气死了。各位都是搞写作的,这个人如果不是特别计较某一件事,他不会在某个事儿上不断声明自己的。比如说,如果一个女生不断声明“我就是恨男人、我就是讨厌男人、我见了男人就烦、我见了男人就闭眼睛”,大家想一想她在爱情上,她的内心受到了多么大的伤害,她多渴望有一个好男生陪伴她。各位,我找不到一个好的词来形容了,如果她属于“性冷淡”性质的,她看见男人什么感觉都没有,她既不感觉是男人也不感觉不是男人,她既不感觉可爱也不感觉讨厌。她如果屡屡发狠,见到男生就发狠,她肯定是特别稀罕男性。所以说,贾宝玉也是一样的,一听到要好好念书,什么子曰诗云,一见这个他就浑身哆嗦,他坐下病了,他当石头时就坐下病了。

中国自古封建体制下,它的资源特别集中,你如果不在体制里就没法儿办。春秋战国的时候,苏秦第一次周游列国彻底失败了。他是跟着他的哥嫂一起生活的,他回到家里时,他嫂子不给他饭吃。他佩了六国相印又一次出访,威风凛凛地回到家里来了,回来后嫂子属于跪式服务。我每次看就认为,苏秦他不厚道,因为苏秦你现在什么地位啊?你什么级别啊?他的嫂子一个农村妇女、一个文盲,苏秦就问她:你为何前倨而后恭?原来你对我那么倨傲,现在对我这么尊敬。他嫂子很老实,她说:兄弟你现在贵而多金——贵是你级别上去了,金是你财富上去了。我一个小民、在农村顶多一个小中农,我见到这个我可不就爬着过来了。所以说,恰恰在《红楼梦》里表现的与其说是对修齐治平、兼善天下、光宗耀祖这一套有多么反感,不如说反感后面流露一种不被世所用的痛苦。

石头问题的第二方面:这石头到底是怎么回事?石头在作品里起的作用太大了,它是一个缘起。恰恰是“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这么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使《红楼梦》能够进入现实、进入生活、进入现场。早上来时的路上,郭宝亮老师一直谈这种“现场感”。它既有现场感,又有终极感,又完全脱离现场。1986年第一版电视剧《红楼梦》里面的石头,剧组选的是黄山的一块石头,就是从外面进入黄山,还没进入黄山核心景区时,有一大块石头在那儿摆着,每次电视剧开篇,放主题歌时出现的就是那块石头。我在看电视剧时还没去过黄山,到了20世纪90年代去时还没进门一下子看到了这块石头,我觉得非常震撼。石头是无生命的,它代表的是永恒。现在从地球史上看,石头也不是永恒的,也许过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也风化了,但是相对来说,它代表的是永恒、代表的是大自然。它是人在自然中给自己找到的一个对应物。生命非常宝贵,但生命非常软弱又非常短暂,所以生命有自觉不自觉地要在大自然找一个对应物这样一种倾向。最普遍的是星星,康德讲过“瞭望星空”,温总理也写过诗叫《瞭望星空》,日本有一首民歌叫《星》。除了这个以外,人会把自己的命运和星星连在一起,在死的时候有一颗小星星落在地上,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还有把自己和植物、和树联系起来,这棵树如果枯萎了,他觉得这是自己生命的象征。所以这个无生命的东西又寄托着那么多的生命,那么多的不知他的起因不知他的结束,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但是他感觉他是那块石头变成的,到了锦衣玉食的贾家,到了结束的时候变成石头又回到荒漠之乡,无所有之乡。这种写法在《庄子》里也有,“无所有之乡,乌有之乡”,这个写法是非常奇怪的、非常奇特的。

现在胡适舆情非常好,很多知识分子喜欢读他的作品。但是我很多次看到胡适给台湾地区一个学者高阳写的信,他说曹雪芹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要真写成自然主义的小说就好了。他的信中讲:这人一出生嘴里衔着石头,这是什么玩意儿啊?这显然是曹雪芹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我每次看到这儿时就会对胡适感到非常可惜,因为他是用生理卫生学来讨论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能不能衔石头。我在香港有一次与金庸先生讨论一个孩子出生时嘴里能不能衔石头的问题,我俩都认为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有结石的话应该在胆里、肾里、膀胱里,个别也有在肠里的,但没听过出生时带结石出来的,从生理卫生学上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就是文学。贾宝玉和石头成了命运的对应物。赵姨娘使法术害凤姐和贾宝玉,使两人都得了精神方面的疾患,书里描写的症状类似我们常说的癔症。他在发病时那块玉石就是乌黑的,是不发光的,而他病好了后玉就发亮了。后边描写他家快出事时玉就找不到了,后来他得重病了,就拿这个玉在他额头一摩擦病就好,这就变成了和他生命相对应的东西,让你对它非常感兴趣,变得很有趣味、变成对文学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