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彼得·林奇传
3680100000035

第35章 彼得·林奇的选股原则(2)

在努力之余,投资者很多时候会感慨自己缺乏股票投资的天赋,不如别人聪明,或是相信所谓的投资眼光,认为仅凭一些下意识的举动就可以在投资中赢利。其实,在股票市场上尽管并非每个人都在赚钱,但是市场给予每个人获取收益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当然,那些直接参与交易内幕的投资者除外。彼得·林奇给予投资者的忠告是,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所谓的投资天赋,投资的成败是与投资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分不开的。

第二,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

彼得·林奇告诉投资者,在他从事股票投资的几十年里,有无数的专家和投资大师试图预测市场,但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正确预测股票的走向,所以千万不要预测股市。投资者都希望能够彻底避免因预测失败带来的风险,每个投资人都希望能够预测到市场的运行方向。今天可以看到介绍明天市场情况的报纸,也许是每个投资者心中最大的梦想。毕竟股票市场的运行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想要从纷繁的股票市场中找出一个可以把握的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任何领域,预测往往并不是那么准确,无论采取多么精密的预测手段和技术,科学的或不科学的预测方法,预测的结果都并不能尽如人意,证券市场也不例外。

彼得·林奇说:“预测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活动,它综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从而对未来的演化或发展做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判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或者市场的演变,在此时所依据的信息在彼时已经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基础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得出的结论自然而然也就不尽相同,沿用以前的结论自然已经不合适。”

第三,不要相信各种理论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论,比如,基本分析理论、技术分析理论、随机漫步理论、混沌理论、道氏理论、投资组合理论等等。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和解释市场,因此,部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彼得·林奇认为,这些已经成形的学术性的理论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最终收益的增长。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他曾借打鸣的公鸡来形容他对一些理论的看法:“远古时代,人们先是听到公鸡叫,然后再看到太阳升起,于是就认为鸡叫才引发太阳升起。今天公鸡依然和往常一样叫,但专家却每天为解释股市上涨和对华尔街产生影响的新论点感到困惑。譬如,某一个会议赢得了一个大酒杯奖了,某种趋势线被阻断了,日本人不高兴啦,共和党人在选举中获胜啦,股票出售过多啦等等。每当我见到类似的情形,我总是想起那打鸣的公鸡。”

第四,不要轻易相信专家的意见

这是彼得·林奇专门给个人投资者的建议。他曾经因为听取一个技术专家的建议而失去了获得一只上涨10倍的股票的投资机会。按照彼得·林奇的观点,尽管金融市场中各个子市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但是他并不相信可以按照金融规律去推测利率变化的方向。这一点也和彼得·林奇本身研究的特点有关。因为他在判断一件事情以前,可能要观察多个相关联的行业,并拜访多个机构,经过实地考察后才做出自己的分析。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你的投资才能并非来源于华尔街的专家,而是你本身就具有这种才能。如果你运用你的才能,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你就能超过专家。”

另外,彼得·林奇的选股策略也有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多关注升值潜力较大的冷门股

彼得·林奇发现,一些投资者少有问津的冷门股,即那些令人厌烦、甚至感到郁闷的股票,往往蕴藏着不断升值的潜能,最终会成为大牛股。这是彼得·林奇寻找冷门股的一条经验。

第二,避免选择多样化公司,关注专业化公司

彼得·林奇对通过采用收购的方法实现多样化的公司深表厌恶,他说:“利润不错的公司通常喜欢把钱浪费在收购其他公司这件蠢事上,而不是把钱用在回购股票或者增加股息上。这种收购对象往往是价格被高估的公司,而且业务经营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这样产生的结果是收购后的损失而不是收益能达到最大化。”

彼得·林奇对那些搞专业经营的优秀公司有较大偏好。他对抽资独立型公司尤为关注,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在采用抽资摆脱的做法后会变成独立自由的经济实体。

第三,不选竞争对手多的公司,只选竞争对手少的公司

大多数投资者一般会对那些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的著名公司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而对于那些在同行中默默无闻、实际上已将取得独霸地位的潜在冠军企业却不屑一顾。

但彼得·林奇的做法与这些投资者不同,他说:“相比较而言,与其拥有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股票,不如让我拥有一家地方性石头加工场的股票。因为电影公司的竞争对手非常多,而石头加工场却只存在一个‘领地’,在这一‘领地’内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因为这种领地使公司获得了独家经营权,这种经营权能够在所在市场领地形成一种排他性。”彼得·林奇对这种排他性独家经营权情有独钟,他说:“排他性独家经营权的价值简直无法形容……一旦你获得了排他性独家经营权,你就可以提高价格。”

彼得·林奇对那些竞争对手少的公司颇有好感,他总是在寻找那种拥有一个“领地”的理想公司。他发现,巴菲特跟他有着相同的偏好,都喜欢投资具有独家经营权的优秀企业,巴菲特并因此赚了数十亿美元。

第四,远离高技术公司的股票,关注低技术公司

在1995年至1999年连续5年的牛市期间,股票保持了较高的回报率。这与人们对网络等高科技企业的狂热不无关系,但是彼得·林奇对人们的这一狂热做法甚是反感。

他曾经说:“我一直都是技术厌恶者。我从来不会买入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公司股票。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有名的投资人也都是技术厌恶者。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只有那些不盲目追赶潮流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者。”

正如彼得·林奇自己所说,他对于那些业务情况不是很了解的公司的股票从来不会购买,尤其是对那些变化很快的、未来发展不稳定的公司。他只投资于自己完全了解的传统稳定行业的公司股票。

第五,避开高增长易变行业,关注低增长稳定行业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往往青睐于令人激动的高增长行业,彼得·林奇对此却持相反观点。他说:“高增长行业总是人潮如涌,但我却不喜欢。要我选择,我会投资一些低速增长的行业,但是我也只有在找不到像葬礼服务业这种没有增长的行业时才会这么做。正是这种零增长行业中最有可能找到能赚大钱的股票。”

彼得·林奇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发现低增长行业的竞争不是很激烈,公司持续保持利润率较为容易,股价相应就会上升。而高增长行业会吸引大批想获得高额利润的强势企业,从而容易导致异常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景下,公司要想持续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是很难的,这就会进而导致股价下跌。